醉月詩苑
如果說“以少總多”是詩歌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那么“以小見大”則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方式。
古人作畫講究“以大觀小”,就是說作畫時,要化大為小,這樣才能將高山大川縮入畫幅;而在欣賞繪畫時,則要以小見大,從很小的畫面看到高山大川的原貌。南朝宋代宗柄《山水畫序》說:“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迥?!闭f明在繪畫中,畫面所截取的景物,總是局部的,是有限的,但是人們可以從這局部的、有限的畫面,按照生活的經(jīng)驗,聯(lián)想到畫外的全體的、無限的景物。畫面上只有畫出長江景色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想象到萬里長江無盡的景色。這是向“局外”聯(lián)想;還可以從“局中”聯(lián)想,即畫面中局部的空間,人們透過這有限的空間,聯(lián)想到背后的無限空間,想到畫面深處沒表現(xiàn)出來的擴大境界。清代李笠翁有“無心畫”一說?!伴_窗莫妙于借景”的說法?!耙詢?nèi)視外,固然是一幅便面山水;而以外視內(nèi),也是一幅扇頭人物。”
蘇軾《東坡題跋》卷五《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碑嬛挟嬍俏镔|(zhì)的畫,是墨和色彩呈現(xiàn)的,而詩中畫則是意象的畫。詩中畫不是視覺所及的畫,所以繪畫的透視原理,限制不了詩中的畫,繪畫中由透視構(gòu)成的以小見大,在詩中是不存在的。詩是富于聯(lián)想的,所以繪畫的構(gòu)圖布局,以及由局部而聯(lián)想全體,由有限而聯(lián)想無限,這種以小見大,在寫景的詩中卻是有些相同的。寫景詩凡是用這種構(gòu)圖上的以小見大手法,都帶有點繪畫的趣味。
南齊謝脁《郡內(nèi)高宅閑望答呂法曹》詩說:“結(jié)構(gòu)何迢遞,,曠望極高深。窗中列遠岫,庭際俯喬林?!睆母哒拇皯敉馔h處的山峰,可以想象出風景如畫的境界。
梁朝吳均《山中雜詩》說:“山際見來煙,竹中竊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鄙虻聺摗豆旁娫础吩f:“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以下很多寫窗外景色的——
陳朝陰鏗《開善寺》“鶯隨入戶樹,花逐山下風。棟里歸白云,窗外落暉紅。”
唐朝祖詠《蘇氏別業(yè)》“別業(yè)幽居處,到來生隱心。南山當戶牖,灃(音風)水映園林?!?/span>
王維《九成宮避暑應教》“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林下水聲喧笑語,巖前樹色隱房櫳?!?/span>
李白《過崔八丈水亭》“高闊橫秀氣,清幽并在前。檐飛宛溪水,窗落敬亭山?!?/span>
以上諸詩都描繪了窗外景色,窗戶猶如畫框,景物便如活的圖畫,通過有限聯(lián)想到無限,“物小蘊大”,意趣無窮。
除了借窗觀景之外,古典詩歌中的竹中觀日、鏡中映景,水中倒影等等都具有借窗觀景的藝術(shù)效果。
如:“竹中竊落日”、“竹里見流螢”都很耐人尋味,竹縫是小的,竹縫背后的境界卻是大的,見不到卻可以想得到,可以聯(lián)想到竹外無窮的天地。元稹《岳陽樓》“岳陽樓上日銜窗,影到深潭赤玉幢”更是具有美學意味。倒影藝術(shù)在諸多藝術(shù)領域里都被廣泛重視的。梁朝何遜《夕望江橋》“風聲動密竹,水影漾長橋?!北敝芨拧稊M詠懷》“關(guān)門臨白秋,城影入黃河?!崩畎住抖朊忌皆赂琛贰岸朊忌皆掳胼喦?,影入平羌江水流。”宋朝曾慥《高齋詩話》說張先(子野)有三句寫影的名句,世稱為“張三影”,其中有“浮萍斷處見山影”很膾炙人口。明朝李流芳《題孤山夜月圖》說:“曾與印持諸兄弟,醉后泛小舟,從孤山而歸。時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蕩,如鏡中復如畫中?!边@正是說明水中倒影有一定的構(gòu)圖效果。
如何通過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呢?
第一種,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讀者的腦海里喚起大的境界,也就是以小景傳大景之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說:“有小景,有大景,有大景之中見小景。'柳葉開時花正好’,'花覆千官淑景移’,'風正一帆懸’,'青靄入看無’,皆是以小景傳大景之情。杜審言《大酺(音pu二聲)》“梅花落地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寫的是春景,風吹初開的柳葉,這是小景物,但是根據(jù)人們的生活體驗,卻可以聯(lián)想東風駘蕩,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色。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香飄合殿春風轉(zhuǎn),花覆千官淑影移?!睂懙氖枪賳T退朝的情況,香花美景,這像是寫一般的小景物,實際卻是表現(xiàn)了'皇恩浩蕩’的大題目。王灣《次北固山下》“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寫江上水漲,和岸齊平,江中一帆,順風而懸,這是大景中的小景,這個小景使讀者由風帆而聯(lián)想到水闊潮平的大江,從江中舟行,又想到江流無盡,這就是所謂的“大景之情”。
王維《終南山》詩“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钡巧竭M入煙靄濛濛的山間,往往看不見煙靄,這是細微而真切的感受。不直接說登上高山,只寫這種感受,使讀者知道主人公已經(jīng)進入云霧山中,聯(lián)想中的畫面也是一種大境界。清代劉熙載《藝概·詩概》說過:“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故詩無氣象,則精神亦無所寓意矣。”寫山的精神要用煙霞來表現(xiàn),因為煙霞繚繞,這山才富于奇險變幻,'青靄入看無’就是這樣的;寫春的精神,要用草樹來表現(xiàn),因為春天回黃轉(zhuǎn)綠,萬物復蘇,花草茂盛,這春才顯出生機勃勃,生意盎然,'柳葉開時任好風’就是這樣表現(xiàn)的。這種以小見大,不是形式,而是內(nèi)容,不是視覺體驗,而是生活感受,不是物質(zhì)的圖畫,而是聯(lián)想的意象。
第二種,寫社會生活,也是借助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jié)來表現(xiàn)重大的社會內(nèi)容。
劉熙載說:“以鳥鳴春,以蟲鳴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絕句之小中見大似之?!惫诺湓姼枰孕☆}材寫大主題是常見的藝術(shù)手法。長詩是如此,絕句尤其適宜運用這一手法。
唐代韓翃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暮春時節(jié),東風吹拂皇城御苑的柳條,曼城柳絮飄飏。就在這禁火的節(jié)日里,宮中正在傳蠟燭分火,蠟燭的青煙最先散入“五侯”之家。寫的是寒食節(jié)(清明前一日)的尋常景象,是生活中的小景象,是生活中的小事——傳燭分火,卻表現(xiàn)了重大的主題?!逗鬂h書·單超傳》記載,漢恒帝時,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同時封侯,世稱“五侯”。后來“五侯”就成了寵臣的代稱。詩中引用“五侯”典故是有深刻的用意的。唐肅宗、代宗以后,宦官權(quán)利日漸擴大,類似東漢末世,朝廷政治為宦官左右。韓翃這首詩借漢諷唐,譏刺宦官集團,反映了當時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這種以典型的生活小事反映重大社會內(nèi)容,就是以小見大。
杜牧《赤壁》詩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的創(chuàng)作必須用形象思維,而形象性的語言則是形象思維的直接現(xiàn)實。如果按照許那種意見,我們也可以將“銅雀春深鎖二喬”改寫成“國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韻腳雖然無一不合,但一點詩味也沒有了。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詩的生命。杜牧在此詩里,通過“銅雀春深”這一富于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這正是他在藝術(shù)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謂幸而成功,幾乎家國不保?!蓖鯃蜥椤豆盘圃姾辖狻芬舱f:“杜牧精于兵法,此詩似有不足周郎處?!边@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慮的。杜牧有經(jīng)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中央與藩鎮(zhèn)、漢族與吐蕃的斗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了解,并曾經(jīng)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如果說,孟軻在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知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則,而杜牧卻還把周瑜在赤壁戰(zhàn)役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之于偶然的東風,這是很難想象的。他之所以這樣地寫,恐怕用意還在于自負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氣。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廣武戰(zhàn)場時所發(fā)出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那種慨嘆在內(nèi),不過出語非常隱約,不容易看出來罷了。
第三種,還有一種以小見大的方式,就是以小事物,借端托寓,象征重大思想內(nèi)容。
黃巢《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詩贊頌菊花能開放于百花凋殘后的寒秋,原因是寄托不同。這里寄托了有朝一日出人頭地,或者壓倒當權(quán)者的意念。末兩句寫總有一天長安要開遍菊花,香陣沖天,寄寓著起來造反并占據(jù)帝都長安的野心。也是以小見大。雖然有想象、有形象,但形象只是一種象征,體現(xiàn)為某種精神的概念。表面是詠菊,實際是一首造反詩。物是小的,所寄托的精神是大的。這種容易造成概念化。
黃巢《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此詩發(fā)泄自己生不逢時的怨氣,又以司春之神青帝自擬,寄托了改變現(xiàn)實的造反精神。題的是菊花,表現(xiàn)的卻是非常大膽的勇于觸犯當朝的“叛逆”思想。
此次詩話旨在介紹以小見大的詩法。謝謝大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