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想去小區(qū)樓下玩沙子,本來不太想讓孩子去,天氣好,出來玩的孩子多,大家擠在一堆,容易發(fā)生摩擦。
可孩子又吵又鬧就想去那里,沒辦法,只好聽孩子的意見。
果不其然,剛到時那里已經(jīng)圍著一大群小孩子,看到小朋友多,孩子很興奮,拿著自己的鏟車、鏟子就往沙子堆那邊走。
后來又來了一群孩子,有些人帶著自己的玩具,有些人沒有。
沒有的小朋友就借其他孩子的玩,沒過多久,還是有孩子因為玩具爭搶起來。一個小男孩搶了一個小女孩的鏟子,不肯還回去。
小女孩沒有辦法,只好向媽媽求助。
可能是為了緩和孩子間的氣氛,就對女孩說:“鏟子給別人玩一會沒事,你先玩其他的?!?/p>
小女孩聽到媽媽的話覺得委屈,于是大哭起來。
這時男孩的媽媽也過來了,知道是自己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一把奪過來塞到了小女孩手上。
指著男孩說:“在家怎么教你的,不要和別人爭搶,你倒好,連小妹妹的東西都搶”。
可能是媽媽的指責過于嚴厲,男孩有些忿忿不平,倔強著不說話。
女孩媽媽見狀趕緊打圓場:“沒關系,都是孩子,玩具本來要一起玩的?!?/strong>
小女孩插話了:“才不要給他玩,這是我的玩具。”
女孩媽媽顯得有些尷尬,連忙說:“你怎么能這么小氣呢?這樣怎么能交到朋友?”
01不懂分享or搶占他人的玩具,是孩子到了“物權敏感期”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也很為難。
本來孩子搶玩具,是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不過好像過分批評不對,輕易寬恕也不對。
說孩子強勢,孩子會覺得不服氣,說孩子小氣,孩子心里又會受傷。
其實,要正確處理孩子間爭取玩具的情況,首先得了解他們的心理。
兒童心理發(fā)展學中指出:2歲左右的幼兒會對物體歸屬權有段敏感期。
即“物權敏感期”,是指孩子對特定的人或物品產(chǎn)生物權意識的特殊時期。孩子開始產(chǎn)生自我意識,但并不清楚“我”與“物”的關系。
▼具體表現(xiàn)有:
①語言上開始多次使用“我”、“我的”這樣的主語。
②開始有意識地爭搶,甚至攻擊他人
③情緒起伏變大,物權意識出現(xiàn)時,情緒尤為突變。
因而,處于敏感期的孩子,不管是誰搶了玩具,行為都是無意識的。
他們并不想傷害其他孩子,只是受了“物權意識”的影響。
02孩子出現(xiàn)“物權敏感期”的原因:
1)“自我中心主義”的外在表現(xiàn)
“自我中心理論”是瑞士發(fā)展心理學家皮亞士提出的,他認為2-7歲的兒童的判斷和行為,受感情和自己需要的影響十分強烈。
他們從自身的感受出發(fā),不太會聽旁人的意見,會根據(jù)自己的意識決定物品的歸屬權,也就是喜歡的就是自己的。因此常常會表現(xiàn)出自私、任性的行為。
美國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寫到: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
2歲孩子的物權意識就如歌中唱到的一樣,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前面提到小男孩和小女孩搶玩具的例子,小男孩想要玩具,搶別人的占為己有,小女孩一直在強調玩具是我的,也沒有考慮別人想玩玩具的感受。
說到底,還是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在發(fā)揮作用,而這是孩子“物權敏感期”的常見特征。
2)孩子的道德觀水平不夠完善
心理學家艾森伯格在親社會道德理論中指出:學齡前兒童大多數(shù)處于道德推理能力發(fā)展的“享樂主義階段”。
這階段的孩子沒有明確的道德意識,只有自己開心最重要。
因此才會發(fā)生孩子搶東西,父母批評,孩子卻全然不理會的情況。
可見,“物權敏感期”是培養(yǎng)孩子道德、養(yǎng)成良好品質的重要階段,如果對孩子異常行為處理不當,會影響正確分享觀的形成。
3)孩子被“占有欲”填滿,尚未形成“所有權”的意識
處于“物權敏感期”的孩子會對物品產(chǎn)生占有意識,只要是自己看上的,就要想方設法得到。
甚至自己搶不到,還可能指派父母幫他拿到,這是具有強烈“占有欲”的表現(xiàn)。
“占有欲”是主觀情感意識,并不符合客觀條件。
孩子被“占有欲”影響,做出爭搶的行為,主要還是沒有“所有權”意識。
這個東西本來是屬于誰的,孩子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拿到,這也是家長們頭疼的地方。
可即便這是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父母也要在此階段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分享觀,以免孩子養(yǎng)成自私的強占有欲。
03父母該拿“熊孩子”的物權主義怎么辦?
1)對孩子“物權敏感期”的行為表示理解和尊重
既然知道孩子正處在“物權敏感期”,父母就需要特殊對待。
也就是說,不要期待這時的孩子像大人一樣懂事,理解他們“霸道”動物行為,更能照顧到孩子的感受。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放任孩子不管,家長在認同他們感受的同時,也要進行正向引導。
首先要做到的是,父母不受孩子影響,克制住情緒,對孩子的“占有欲”可能會覺得討厭,但要多忍耐。
只要給孩子樹立起正確的分享觀,又會重新變得可愛啦~
2)建立起孩子的“所有權”意識
讓孩子分清楚什么是你的、我的、他的,是建立分享觀至關重要的一步。若不如此,孩子會覺得所有東西都可以歸屬自己。
▼具體做法:
家長可以給孩子制造專門的儲物空間,讓孩子直接感受到自己的歸屬意識。
比如家中的物品也要讓孩子有個概念,哪些是父母的,哪些是自己的,媽媽的化妝品不能隨便亂動,爸爸的電腦不能亂碰,自己的玩具要收好。
在讓孩子認清物品歸屬權的過程中,要明確物權界限。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東西,父母也不能隨便亂拿。要征求孩子的同意,才可以動用。
這樣的以身作則,才能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意識觀,處理好物品歸屬問題。
3)讓孩子堅定自己的“物權歸屬感”
對于自己的物品,孩子有絕對的支配權。
父母需要培養(yǎng)孩子的物權安全感,讓孩子知道他有權利給別人,也有權利拿回來。
一旦孩子堅定了自己的“物權歸屬感”,對于分享這件事也就不會患得患失了,會大方地把玩具借給其他小朋友。
▼具體做法:
★不強迫孩子分享
孩子既然有物品支配權,那么父母就不該強迫孩子分享。
比如有小孩看上了自家孩子的玩具,哭著鬧著要,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也不要強行把玩具拿給其他孩子玩。
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長適當干預
孩子進入物權敏感期時,有時會不知道怎樣正確處理問題。
有其他小朋友搶自己東西時,孩子可能會大哭叫媽媽幫忙。如果遇到媽媽不在的情況,孩子可能就沒有主意。
因此,家長要教會孩子方法,碰到爭搶時要如何解決。不過關鍵是孩子心里要真正認同這種做法,最好不要把事情弄復雜,不要讓矛盾升級。
教育孩子是個漫長的過程,父母不要著急,最重要的還是要把孩子教好,沒有天生的壞孩子。
如果遇到孩子和別人發(fā)生爭搶的情況,父母要先理解其行為,然后再就行糾正。
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物權意識”,對于將來的人際交往和學習生活,都有重要意義。
家長要學會以上三點,建立起孩子的分享觀,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友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