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dǎo)讀
仲景經(jīng)方備受歷代醫(yī)家的推崇,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其遣方用藥中體現(xiàn)出來的醫(yī)學(xué)思維,讓人不僅嘆服醫(yī)圣的用藥之妙、遣方之精。而且,仲景經(jīng)方的醫(yī)學(xué)思維還會與傳統(tǒng)文化中其他思想成果有諸多契合之處。今天,小編帶大家跟隨蘇小白老師見識一下經(jīng)方中的“一舉三得”之法。
《傷寒論》中小柴胡這一劑湯藥,解決太陽、陽明和少陽三種病,即“三陽合病”,不正是“一舉三得”嗎!
“一舉三得”,可謂兵家之高明術(shù)。
若一個打仗的,擊一點而破三招,用兵如神,當然是要進兵史的。比如粟裕將軍就曾有一個著名戰(zhàn)例——“攻黃(橋)、救邵(伯)、打援”,留下軍事之美話。搞建筑的,若能想起一個點子而解三個難題,也當屬奇思妙構(gòu)。比如沈括《夢溪筆談》就曾載,宋貞宗年間,有一個名叫丁渭的大臣,在建造宮室時,采取“挖溝取土,解決土源;引水入溝,運輸建材;廢土建溝,處理垃圾”的施工方案,一舉三得,頗得世人稱贊。
那么在《傷寒論》中,有沒有這“一舉三得”之經(jīng)方呢?
當然有,并且還不少。今兒擇一條論之,請看《傷寒論》第九十九條: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明眼人一看,便診出了此為“三陽合病”。
不是么?你看這個患者,“傷寒四五日”,得了傷寒已經(jīng)四五天了,快要到傷寒病程自然結(jié)束之時,“身熱,惡風(fēng)”,說明他還有表證,“頸項強”,提示他現(xiàn)時病邪已侵陽明。為何有這般診斷?是因陽明經(jīng)過頸之兩側(cè)也,現(xiàn)患者既“頸項強”,便說明陽明經(jīng)已受邪,故使其強也?!绊棥?,即后脖子,“項強”說明邪在太陽;而“頸”,即脖子,“頸強”,則提示是邪在陽明也?!懊{下滿”,脅下為少陽經(jīng)脈所過之處,脅下滿,則是邪在少陽。“手足溫而渴者”,手足,胃脾之所主,現(xiàn)“溫”,定是邪入胃脾化熱所致。那么是入胃還是入脾?一個“渴”字,便道明是邪入胃而化熱了。因為胃熱必渴,脾熱不渴,原因當然是胃為盛水之器也。然后再倒回頭來一看,好家伙,這個患者,一是有太陽病,“身熱,惡風(fēng)”,“項強”;二是有陽明病,“頸強”,“手足溫而渴”;三是有少陽病,“脅下滿”。
怎么辦?且看,仲景先師給方:小柴胡湯也。
小柴胡這一劑藥,解決太陽、陽明和少陽三種病,即“三陽合病”,不正是“一舉三得”嗎!
那么接下來,我們是否會問一句“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少陽經(jīng)腑皆處人之旁側(cè),位置半表半里,有中樞之要,在外可以連太陽之表,在里可以通陽明之里、太陰之里。小柴胡湯,寒熱共享,攻補兼施,解中樞之郁之同時,在外可以解太陽之表氣,在里可以泄陽明之里熱也。這,又是為何?因為,少陽之郁既解,三焦必暢,三焦暢,則上焦陽氣輸布有致,即肺的功能正常,太陽之表邪自解了;又因少陽之邪祛除,膽腑熱去,自然不再犯胃;膽經(jīng)有邪也去,自然也就不太再傳太陰。是故,一劑小柴胡,一舉三得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