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湯為溫中散寒之劑,為陽虛陰盛,陰陽格拒而設(shè)。其效用,功似理中湯,然力稍遜,故前人稱為 “理中之半”。臨床多用于中焦虛寒諸證?!督疳t(yī)要略》、《傷寒論》均載有本方?!秱摗分杏糜谥蝹柼撜`汗,致陽益虛出現(xiàn)厥而吐逆,病在脾胃陽虛,有溫中散寒、補益脾胃之功。《金匱要略 》中用于治上焦陽微、肺氣虛冷而致的痿病。名為溫肺復(fù)氣,實是溫中,即培土生金之意。
《傷寒論》原文是這么說的: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fù)其陽。 用法: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該方在多種疾病應(yīng)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嘔吐、腹痛、腹瀉、咳嗽遺尿、吐血、衄血、痛經(jīng)、腹脹等病證,癥狀雖千差萬別,但病機則同即有里寒。需要注意的是方中甘草劑量須倍于干姜方能湊其良效。
現(xiàn)代藥理研究:甘草干姜二藥同用,可抗副交感神經(jīng)興奮。并能緩解平滑肌痙攣。
以下是多位醫(yī)家的用藥驗案,供大家參考。
一、嘔吐
1.《外臺引備急》載:療吐逆,水米不下,甘草干姜湯。
2.《直指方》載:甘草干姜湯加大棗一枚治脾中冷痛,嘔吐不食。
3.《經(jīng)方發(fā)揮》載:李××,女,65歲?;颊咝误w肥胖,不喜飲水,面部及下肢間有水腫,食稍有不適即腸鳴腹瀉,由此脾胃陽虛可知。一月多以來,無明顯誘因忽唾液特多,唾出量一日一夜約一碗多,脈象沉遲,舌淡而胖、并有齒印。曾給服吳茱萸湯及五苓散數(shù)劑,病情不但不減,還續(xù)有增加。后宗《傷寒論》之意,診為肺胃虛寒,津液不能溫布,故頻頻吐出,這政遂改用甘草干姜湯治之。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五劑痊愈。
原按:本例吐誕沫患者,是因中焦陽虛與肺冷而成,尤其是以肺冷為最,肺陽不足,不能溫布津液所致。在治療方面應(yīng)以溫肺助陽為主,前服五苓散、吳茱萸湯都是治胃寒、逐水飲之藥,用以治療此病似是非是,故服之無效。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也。后改用甘草干姜湯應(yīng)手取效。
二、腹痛
1.《青州醫(yī)談》載:甘草干姜湯治毒迫心下,而有盜汗,胸中作痛,左臥石痛,右臥左痛。
2.《 吳遵程方注》:甘草干姜湯即四逆湯去附子也,辛甘合用,專復(fù)中之陽氣。其夾食、夾陰、面赤足冷,發(fā)熱喘咳,腹痛便滑,外內(nèi)合邪,難以發(fā)散,或藥寒傷胃,合用理中,不便參術(shù)者。并以服之。真胃虛夾寒之至劑也。
三、吐血、便血
1.《直指方》載:甘草干姜湯治男女皆出血,胃寒不能引氣歸元,無以收約其血。
2.《朱氏集驗方 》載:二神湯(即甘草干姜湯)治吐血極妙。治男子、婦人吐紅之疾,蓋是久病或作急勞,損其營衛(wèi),壅滯氣上,血之妄行所致。若投以藕汁、生地黃等涼劑治之,必求其死矣。每遇患者,用藥甚簡,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五七沸,帶熱呷空心日午進(jìn)之,和其氣血營衛(wèi),自然安痊,不可不知。
3.《證治準(zhǔn)繩》引曹氏必用方云:吐血須煎甘草干姜作湯與服,或四物理中湯亦可,如此無不愈者。若服生地、藕汁,去生便遠(yuǎn)。
4.《唐容川血證論 》載:甘草炙過純于補中,干姜變黑兼能止血,二藥辛甘合化,扶陽氣以四達(dá),血自運行而不滯。凡陽虛脾不攝血者,應(yīng)手取效。但血屬陰汁,虧血即虧明,剛燥之劑往往忌用,必審其脈證果系虛寒,始可投此方。
5.《浙江中醫(yī)雜志 》1982年1期唐氏報道:用甘草干姜湯治療吐血證一例。孫xx,男,46歲。1981年1月23日診,胃病已久,1975年發(fā)作時,曾吐血近1000毫升,經(jīng)用甘草干姜湯治愈。昨因進(jìn)食生冷突發(fā)胃痛,旋即吐血近500毫升,色呈暗紅。證見形體消瘦,面色蒼白,腹脹胃中覺冷。短氣懶言,咳吐誕沫,晨起至今吐血三次,每次約80毫升;飲食不下,四肢欠溫,舌淡苔白多津,脈沉細(xì)無力。急注仙鶴草素及參三七5 克沖服,一天后癥狀無明顯改善。證屬中陽虛寒。處方:干姜30克,甘草、半夏各15克,青柏葉30克。服一劑,血止陽回,四股轉(zhuǎn)溫,食納增加,繼以上方調(diào)治而愈。
6.《浙江中醫(yī)雜志 》1982年1期唐氏報道:用甘草干姜湯治胃痛便血一案。許× ×,男,33歲。1974年10月21日診。胃痛已歷10年,經(jīng)鋇餐診為十二指腸潰瘍,經(jīng)常疼痛吐酸,先后服藥近千劑,近日胃痛加重,大便下血,色紫暗,經(jīng)用中西藥治療無效。證見面色黧黑,形體消瘦,胃中冷痛。遇冷加重,口吐酸水,食納欠佳,小便清利,大便下血,色紫暗,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脈沉細(xì)無力。證屬脾胃虛弱,中陽不足,治宜溫中健脾,益氣攝血,方用歸脾湯原方四劑效不顯。詳審脈證,患病日久,中陽虛衰,乃處甘草、干姜各30克,灶心主60克, 服三劑,胃痛減輕,大便下血減少,繼服上方加半夏、陳皮各15克,服30余劑而愈。筆者認(rèn)為:凡屬胃陽不足、陰寒凝結(jié)而致的胃痛便血,常以本方加灶心士治療,每得滿意效果。
四、咳嗽遺尿
1.《浙江中醫(yī)雜志》1982年 1期唐氏報道:用甘草干姜湯重劑治療咳嗽遺尿一例。寧xx,女,58歲。1968年11月25日診:有肺結(jié)核、氣管炎病史,經(jīng)常低熱盜汗,咳嗽,近三年來氣喘加重,入冬尤甚,經(jīng)檢查診為肺源性心臟病。證見形體消瘦,咯吐白痰,自覺痰涼,咳即遺尿,浸濕衣褲,胸悶氣喘,不能平臥,四肢欠溫,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沉細(xì)。證屬腎陽虛衰、氣虛下陷,治宜溫補腎陽、益氣固正。方用:熟地24克,山萸肉、山藥、陳皮、半夏各12克,丹皮、云苓各9克,黃芪30克,白術(shù)15克,桂枝、附子各4.5克,三劑后咳嗽少減,但飲食欠佳,余證同前,乃求治于周師。師觀其脈證,謂“此乃中陽虛衰,運化無權(quán),土不生金則肺痿,失去肅降之力,不能通調(diào)水道,故咳而遺尿。病機為肺中虛冷,陽氣不振,上虛不能制下也,乃甘草干姜湯證 無疑”。方用甘草30克、干姜30克,濃煎頻服。服藥二劑,遺尿、咳嗽均減輕,再增甘草為60克,三劑,癥狀基本控制。繼用腎氣丸加減調(diào)治而愈。筆者說:本證為肺中虛冷,陽氣不振,失去通調(diào)水道所致。此方功效甚佳,對老年哮喘而見咳即遺尿者投之尤佳,其中用量甘草須大于干姜一倍為宜。
2.《《廣東中醫(yī)》1962年9期報道:用甘草干姜湯治一例白晝遺尿證一案。劉君,30歲?;歼z尿證甚久,日則間有遺出,夜則數(shù)遺無間,良以為苦。醫(yī)咸以為腎氣虛損:…。細(xì)診其脈,左部寸關(guān)皆弱,舌白潤無苔,口淡,不咳,唾涎,口納略減,小便清長而不時遺、夜為基,大便溏薄。審系肺脾腎三臟之病。但補腎溫脾之藥,服之屢矣,所未服者,肺經(jīng)之藥耳?!霸勒f:“小水雖利于腎,而腎上連肺,若肺氣無權(quán),則腎水終不能攝,故治水者必先治氣,治腎者必先治肺”。本癥病緣于腎,因知有溫肺化水之治法,又甘草干姜湯證原有治遺尿之說,更為借用有力之依據(jù),遂疏予甘草干姜湯。炙甘草八錢、干姜(炮透)三錢,一日三帖,三日后遺尿大減,涎沫亦減,再服五日而諸證盡除。然以八日服藥十六帖,竟愈此難治之證,誠非始料所及。
五、鼻出血
《岳美中醫(yī)案集》載:用甘草干姜湯治療鼻衄一例。閆XX,男,21歲,汽車司機?;急囚?,初未介意,某日:因長途出車,車生故障,修理三日始?xì)w家,當(dāng)晚6時許開始衄血,勢如涌泉,歷五個多小時不止,家屬惶急無策,深夜叩診。往視之,見患者頭傾枕側(cè),鼻血仍滴瀝不止,炕下承以銅盆,血盈其半?;颊呙嫒绨准垼畡t冷氣襲人,撫之不溫,問之不語,脈若有若無,神志已失。急疏甘草干姜湯(甘草9克、炮干美9克)即煎令服,2小時后手足轉(zhuǎn)溫,神志漸清,脈漸起,能出語,衄亦遂止,翌晨更以阿膠12克,水煎日服二次,后追訪未復(fù)發(fā)。
六:其他
《中醫(yī)雜志》1965年11期朱氏報道:用甘草干姜湯治療寒證34例:
1.胃脘痛8例,證見脈遲舌淡苔白,口不渴,多因受寒飲涼而引起,服1~3劑全部痛定、脈平。
2.吐酸2 例,服原方1~2劑吐酸止。
3.脘腹脹2 例,諸藥不治,服原方4~5劑愈。
4.胸痛2例〔診為二尖瓣狹窄一例,冠心病 心絞痛一例),服原方五劑痛上。
5.眩暈13例,有脈遲舌淡,手冷汗出,咽干,失眠等不同證見,服原方1~3劑后暈止、脈平。
6.腸鳴腹泄1例,原方一劑而愈。
7.咳喘2例,咳喘伴腳腫脈遲,便溏,舌淡苔白,惡寒無熱,3劑喘嗽輕。
8.痛經(jīng)4例,原方或加芍藥3~5劑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