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tài)度的育兒干貨
成長樹原創(chuàng)文章,其他公號轉載請后臺輸入“授權”
今年暑假,朋友圈很反常,刷屏的,少有各地美景,陪娃四處趕場上興趣班的倒不少。
越來越感覺,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焦慮,水漲船高。
從幾年前“月薪三萬,撐不起娃一個暑假”;
到今年的“月薪7萬,勉強撐過娃的暑假”;
再到前幾天網傳的“順義媽媽推娃”:開著寶馬奔馳賓利法拉利,穿越一個京城只為給孩子找1小時2000塊的最牛老師……
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可謂嘔心瀝血。
可到底怎樣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養(yǎng)成一個出色的孩子?
最近,看了鄧超的新電影《銀河補習班》,似乎能從中窺到一些答案。
電影其實很簡單,講述了馬飛小時候,爸爸因誤會入獄,媽媽離婚改嫁,馬飛成為被同齡人欺負、成績不好的典型差生,后來爸爸出獄,把他教育成年級學霸,并最終成為世人矚目的宇航員的故事。
小馬飛從劣到優(yōu),從被嘲笑到被矚目,從反面壞孩子典型到學霸的濃縮的電影人生里,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銀河補習班”,更是上給每位父母的“愛的必修課”。
1
理想很虛,但對孩子而言,很重要
電影中,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本是一名工程設計師,卻因為徒弟的陷害,鋃鐺入獄7年,錯過了孩子最寶貴的成長時光。
出獄后,馬皓文看著淪為差生的兒子,心痛不已,他想加倍補償孩子,幫孩子扭轉人生局面,卻并不急于輔導孩子的功課。
在劇中,他反復告訴兒子馬飛一句話:
“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連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
很簡單,也很俗的一句話不是,可這個簡單的比喻,卻告訴孩子:理想很重要。
馬皓文出獄后第二天,他問孩子,將來長大想做什么,孩子漫不經心地說:“考清華北大啊,我媽說的。”
上清華北大,何嘗又不是每個努力學習的孩子的夢想?可馬皓文卻認真地告訴孩子:上清華北大,只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高考之后的人生要做些什么?沒有家長認真地跟孩子談過這個問題,似乎,人生的終極意義,就是為了考個好大學。
我們看到,很多小一點孩子,在學習上,要家長督促和逼迫,大一點的孩子,在高考后,迷茫甚至迷失,就是因為,孩子心中,沒有真正的理想。
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
孩子不是一個學習機器,對于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而言,理想即目標,理想即做事的意義。
當孩子有了目標,他學習的目的性會更強,他的行動也更執(zhí)著;當孩子做的事被賦予意義,他所做的事,就不僅僅是眼前的瑣碎麻煩,而是通往理想的必經之路。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正如劇中的馬飛,當他有了當飛行員的理想后,每天消化0.1厘米的教科書,也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難事。
試著在平時,多跟孩子談談理想吧,雖然,在戰(zhàn)術上,可能對孩子沒有切實的幫助,但理想會讓孩子更主動,更自律,而這些好品質,才是孩子成才的關鍵。
理想,不虛,它是每個人才,成長路上的必須品。
2
父母走好自己的路,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馬飛的父親馬皓文,從一個高級工程師,到進監(jiān)獄后妻子改嫁,出獄后一無所有,被人們謾罵、誤會,生活很難,很難很難。
即使做著朝不保夕的體力工作,甚至為了給兒子買一臺電腦,都要靠賣血。但他一直堅持“走在自己的路上。”
在做父親這條路上,他盡力養(yǎng)家,在物質和精神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滋養(yǎng)孩子。
在自己的生活上,他多方奔走,不為賠償,只為糾正多年前的誤會,恢復名譽。
他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橋,把自己的橋修好,在我看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兒。”
馬飛在學校倍受打擊后,回家跟爸爸哭訴:“爸爸,我不是不努力,可我真的不想上學了,太難了,我還是去賣煎餅吧”。
可當馬飛看到被生活折磨地奄奄一息,還能挺直腰桿,對非議對誤會對艱難生活宣戰(zhàn)的爸爸,他把氣餒,吞進了肚子里。
在一張紙上,他默默寫道:“爸爸:和你一樣,永遠,不認輸。”
這樣的父親,雖然沒有說教,沒有嘮叨,但卻給了孩子最好的示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影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
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span>
生活中,我們的孩子也一樣。
父母隨波逐流,孩子就學到了得過且過;父母積極向上,孩子就學會了銳意進??;父母笑看世事,孩子就學會了樂觀豁達。
想要給孩子最強的精神力量,就是父母做好自己,用我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去感化孩子。
這,才是教育的最高級形式。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