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柳風雪別長安
說到柳花,不能不說“灞柳風雪”。每到春節(jié)時節(jié),灞橋之畔總是綠柳低垂,柳絮飛舞,宛如漫天雪飄。這就話“長安八景”(或稱“關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風雪”。
“灞柳”,即灞河之柳。灞河位于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灞河發(fā)源于秦嶺藍谷,橫貫西安東部,向北注入渭河。原名滋水(或稱芷河)。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并修了橋,故稱“灞橋”。有水有橋,柳樹自然也不能少。長安周圍多水、多川,很適宜柳的成活與生長,古長安一直有植柳的傳統(tǒng)。加之周、秦、漢、唐宮中,御道多植柳樹,民間植柳也自然蔚成風氣。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筑堤植柳,陽春時節(jié),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日雪花飛揚?!段靼哺尽分性疲骸板睒騼砂?,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游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泵慨敶阂獍蝗?、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揚,煙霧蒙蒙,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致。
唐時,灞橋設有驛站,當時叫做“滋水驛”,也被稱作“灞亭”,人們多在此處迎賓送客,依依話別。因“柳”與“留”同音,表留戀不舍之情,“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成為風氣。當時已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久而久之,灞橋與灞柳成為鄉(xiāng)思與離愁的代名詞。灞水、灞橋、灞柳也就與送別相關聯(lián),讓無數(shù)人為之“傾倒”,生離死別,離愁別緒,詩情才氣,到了這個地方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后,以“風雪”作為比喻,成為詩人們“詠柳”的一種作為比喻成為詩人們“詠柳”的一種常用手法。
正因如此,古人詠灞柳的詩作甚多,摘幾首與諸位共饗:
李白《霸陵行送別》
送君霸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歧路,云是王墼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闋落日浮云生,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
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楊巨源《賦得灞岸柳留別鄭員外》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儻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戴叔倫《賦得長亭柳》
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羅隱《柳》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李商隱《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
芳桂當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壓春期。江魚朔雁長相憶,秦樹嵩云自不知。
下苑經過勞想像,東門送餞又差池。灞陵柳色無離恨,莫枉長條贈所思。
李商隱《柳》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輕黃惹嫩條。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宮先騁舞姬腰。
清明帶雨臨官道,晚日含風拂野橋。如線如絲正牽恨,王孫歸路一何遙。
裴說《柳》
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唐]沈彬《都門送別》
岸柳蕭疏野荻秋,都門行客莫回頭。一條灞水清如劍,不為離人割斷愁。
陸游《秋夜懷吳中》
秋夜挑燈讀楚辭,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臨水登山處,正是浮家泛宅時。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報歸期。灞橋煙柳知何限,誰念行。
灞橋煙柳知何限,誰念行人寄一枝?
戴叔倫《賦得長亭柳》
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褭翠絲柔。
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宋]柳永: 其二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唐]杜牧:柳長句
日落水流西復東,春光不盡柳何窮。巫娥廟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帶風。
莫將榆莢共爭翠,深感杏花相映紅。灞上漢南千萬樹,幾人游宦別離中。
[唐]李益:途中寄李二 [一作戎昱詩]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若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唐]韋莊《上行杯》
芳草灞陵春岸,柳煙深,滿樓弦管,一曲離聲腸寸斷。
今日送君千萬,紅鏤玉盤金鏤盞。須勸,珍重意,莫辭滿。
[宋]許庭《臨江仙》
不見灞陵原上柳,往來過盡蹄輪。朝離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贏得鬢毛新。莫怪枝條憔悴損,一生唯苦征塵。兩三煙樹倚孤村。夕陽影里,愁殺宦游人。
[宋]蘇庠《鷓鴣天》
楓落河梁野水秋。澹煙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塢黃茅店,夢倚高城赤葉樓。天杳杳,路悠悠。鈿箏歌扇等閑休。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
[近代]秋瑾《賦柳》
獨向東風舞楚腰,為誰顰恨為誰嬌?灞陵橋畔銷魂處,臨水傍堤萬萬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