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zhàn)連更365天,這是第111天
這是無聊讀書會的第163篇原創(chuàng)。
藝術(shù)家:Robert Falk
什么樣子的溝通方式更容易讓人接受呢?
不帶批評、分析、指責(zé)或診斷的溝通方式更有可能激發(fā)他人的善意與慈悲。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們已經(jīng)講了3個,接下來是第四個-請求。前邊的三個-觀察、感受、需要,都是為了更好地提出明確需求然后去滿足需要。
今天第6個章節(jié)的主題就是-找到合適的方式提出請求,從而讓別人更愿意對我們做出善意的回應(yīng)。
1.使用正向、具體的語言
請一定要相信,你不具體明確地說出來,對方還真的未必了解你的真正請求。有一部分人的為人處世,就是有意無意地去讓人別人猜你的意圖,事實上,很少有人準(zhǔn)確猜出另一個人需求的。猜來猜去,就是溝通不暢,就是兩個人都痛苦萬分。
怎么去正確地表達請求呢?
→正向語言: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請求他們?nèi)プ鍪裁?,而非不要做什么?br>
這里作者就用了非常經(jīng)典的兒歌歌詞來形容:
“讓我不要這么做,那我要怎么辦?我只知道,讓我不要這么做,我就偏不想答應(yīng)你。”
負(fù)面的語言提出請求,就很容易讓人迷茫,無所適從;更有甚者,很多人會對負(fù)面語言產(chǎn)生逆反心理,就非常的抗拒,適得其反。
→具體語言:請求越具體越好。
模棱兩可的,過分抽象的,含糊不清的語言,讓人不曉得要如何行動。抽象的暗示,永遠沒有具體的行動更容易令人行動。
我們有需要,但是我們不清楚自己希望他人如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這,就是很多人沮喪和壓抑的根源。
2.有意識地提出請求
表達請求之前,還有一個步驟就是首先表達感受和需要,如此才能讓交流更為順暢。
作者認(rèn)為,人們對別人講話,總是希望得到回應(yīng)的。想要的回應(yīng)大多是以下幾種:
→我們期待對方的理解,希望對方能同理我們,與我們連結(jié)。
→我們也可以請求對方給予我們一些坦誠的回應(yīng),來了解對方對我們的話有什么樣的反應(yīng)。
→我們還有可能請求他人采取某種行動來滿足需要。
所有以上想要的回應(yīng),滿足的前提,就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3.請求對方重述你的話
語言的表達者和傾聽者并不總是在一個平面的。如果想要了解對方是否真正理解了我們的意思,那么讓對方重述你的話無疑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比如,just簡單的一句:“這樣清楚嗎?”
想起來上學(xué)時候,老師如果發(fā)現(xiàn)誰開小差,就會讓這位同學(xué)起來重述自己講課的內(nèi)容。這一點,與作者的想法倒是蠻一致的。
而且,如果對方?jīng)]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意思,著急辯解是不明智的。好的做法是先表達謝意,感謝對方重述自己的話,然后再次表達。
4.請求誠實表達
如果對方了解了我們的需求,那么就到了回應(yīng)的時候。想要對方誠實表達的部分,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
→對方的感受和感受的原因
→對方的想法
→對方是否有意愿采取特定行動
想要很好地使用非暴力溝通,就要首先清楚自己希望對方給予什么樣的回應(yīng),并且清晰地提出相應(yīng)的請求。
5.在團體中提出請求
沒有成效的會議,是很多人的困擾。
漫無目的的發(fā)言,無效的溝通,純粹是浪費時間。
適時提醒或是提出討論,從而明確談話主題,是相當(dāng)有必要的。
歸根結(jié)底,還是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6.區(qū)分請求與要求
請求與要求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會帶來很不一樣的結(jié)果。要求帶來的,常常是屈服或者反抗。作者提出:
“我們越是將對方的不應(yīng)允詮釋為拒絕,他人就越有可能將我們的“請求”視為“要求”。人們聽見的要求越多,就越不喜歡與我們相處,我們的判斷最終成了真。”
怎么去讓對方明白我們提出是請求而不是要求呢?
同理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很有必要。讓對方get到,我們是希望他們出于自愿來回應(yīng)請求的。
7.闡明提出請求的目的
提出請求的目的,并非是為了改變對方,而是為了建立一種基于坦誠與同理心的關(guān)系。致力于滿足彼此需要,將彼此關(guān)系放在首位,如此才能讓別人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
“我們給他人貼上標(biāo)簽反而造就了那些讓我們煩惱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又進一步確認(rèn)著我們對他們的判斷。”
權(quán)力上的強勢一方,提出的請求的確是很容易被看成是要求的。作者給出了一些“請求”變成“要求”的想法:
→她應(yīng)當(dāng)按照我說的做。
→他應(yīng)該自己把房間打掃干凈。
→老板理應(yīng)給我加薪。
Next,第7章:“以同理心傾聽。”
歷史文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