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寺,也叫普光寺,位于張掖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nèi),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有1600年,是集石窟藝術(shù)、祁連山風(fēng)光和裕固族風(fēng)情于一體的旅游區(qū)。馬蹄寺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飲水落有馬蹄印而得名。傳說中的馬蹄印跡現(xiàn)存于普光寺馬蹄殿內(nèi),成為鎮(zhèn)寺之寶。
馬蹄寺在北涼時期,最早為漢傳佛教寺院,后來逐漸成為藏傳佛教寺院,屬于藏傳佛教格魯派青海東科爾寺的屬寺。
馬蹄寺石窟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余處窟龕,始建于北涼。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晉代,是敦煌人郭瑀及其弟子所鑿,先為郭的隱居講學(xué)處,后人增塑像佛,鼎盛時期曾有僧眾三百多人。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改名普光寺,寺內(nèi)原存的金鞍、龍袍,系清代乾隆賜給的御物。馬蹄寺石窟由于歷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齊稱為河西佛教勝地的三大藝術(shù)寶窟。
馬蹄寺石窟群,從東晉以來,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國到近代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是省歷史悠久、藝術(shù)價值很高的文物古跡之一。馬蹄寺石窟的獨特之處在于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guī)模寵大,是體驗草原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馬蹄寺是中國河西走廊的佛教圣地之一,早期崇信漢傳佛教,元代以后藏傳佛教在此興盛,漢傳和藏傳佛教同時并存。藏語為"卓瑪讓象",意為菩薩自然出現(xiàn)的地方。三世達賴索南嘉措也曾來此朝圣,青海等地信徒一生不能來此拜佛會抱憾終生。
馬蹄寺石窟群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屹立于石窟藝術(shù)之林。那氣勢恢弘的“三十三天”石窟是馬蹄寺石窟群的標(biāo)志性建筑,由7層21窟組成,呈寶塔形開鑿于百米高的懸崖峭壁,令人嘆為觀止;金塔寺那飄然欲仙的高肉雕泥塑飛天,在全國實屬罕見;藏佛殿石窟規(guī)格之宏大,千佛洞石窟雕刻之精巧,雖非鬼斧神工,卻也有夢掛魂牽之魅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