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別人轉載的一則消息:“孑然一身50年,78歲才成為新娘;半個世紀的等待,只為,那曾經的一場愛。如此曠世奇緣,其主角究竟是個怎樣超凡脫俗的人? 她叫張茂淵,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鴻章,侄女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才女張愛玲。她留過洋,集萬貫家資、容貌才情于一身,她的愛情,波瀾不驚卻又令人唏噓感嘆。他們是彼此的初戀。1925年,25歲的張茂淵在開往英國的輪船上遇到了英俊才子李開弟,女兒的心事,像春日里的花苞兒,風一吹,便開了。26歲的李開弟對張茂淵亦是一見鐘情,甲板上,李開弟深情地用英語為張茂淵朗誦了拜倫的詩。故事至此,原本應是一段才子佳人的人間佳話。然而,及至李開弟了解了張茂淵的出身后,熾熱的情感忽然就冷淡下來。在李開弟這樣一個熱血男兒的眼里,張茂淵的外公、與洋人簽署了《馬關條約》的李鴻章是個民族敗類,這樣一個人家的女孩,怎配和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雙棲雙飛?于是,李開弟毅然斬斷了與張茂淵的情絲,和一位女留學生結為連理。然而,李開弟沒想到的是,張茂淵非但不是一根只會依附大樹的藤,恰恰相反,接受過西方教育的張茂淵性情堅毅,有著一顆男兒一樣的雄心,她自強自立的品性與她的家族格格不入。李開弟有了深深的自責。兩個人的戀情,注定成了開在傷口上的一場煙花,愛雖真,卻隔了一條無法泅渡的河。 許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感情有時只是一個人的事,愛與不愛只能自行了斷。張茂淵,這個高傲清冷型的女子,自李開弟結婚后,便再也沒愛過別人。張茂淵說,今生等不到你,我等來生,神情語氣中的決絕讓人驚心動魄。
若記一個人一生一世,那定是需要一份勇氣和一縷化不開的濃情。也許李開弟只是這個世界上的一個人,但對于張茂淵來說,他卻是整個世界。
于是,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等待里,張茂淵和李開弟這對有情人,隔塵相望,不越雷池半步。人們看到的,不是心頭碎裂的傷,徹骨的思念以及等待的絕望,而是一份淡定從容,一份靜靜的守候。在生命的角落里靜靜開著的,那些寫著初戀的花,是只有一個人才懂的幸福啊。
十年浩劫中,年近古稀的李開弟被打成反革命,每日在弄堂里清理垃圾,親友避之唯恐不及。彼時的張茂淵已是家財盡散,卻仍舊隔三岔五從自己并不富裕的供給中擠出一些,接濟李開弟。每每去看他,張茂淵總是捋起衣袖,卷起褲管,用她從小彈鋼琴的手,接過力不從心的李開弟手中的水桶掃帚,幫他‘改造’,做那些笨重的粗活兒。此時的愛,已無需言語,舉手投足間的一切,他能懂,也只有他懂。
及至李開弟的老伴去世,張茂淵已經78歲,終于和自己初戀的人兒走到一起。
時間已將紅塵潤澤成珠,保存下來,留給兩個相愛的人,一起在黃昏里細數,哪些是云卷云舒下淡淡的喜悅,哪些是車馬喧囂聲中悠長的思念……
張茂淵90歲時去世,用50年的執(zhí)著,換來了12年的相依?!?/strong>
這篇文章讓許多人感動的稀里嘩啦。而我只是感到疑惑:難道張茂淵的故事可以這樣解說?在張愛玲的筆下,這個姑姑一向是冷淡、獨立、直率的,她的親情既不溫暖,她的愛情也不浪漫,她78歲才嫁人, 活到90歲去世,她的人生實在說不上豐富多彩,我常??上Ю速M了這么個人,又為她終于老年有伴而心慰,她至少沒有孤獨一生。
我說上邊轉載的這個帖子細節(jié)不準,純粹是瞎編,原因有以下:一、張茂淵與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出國時是1924年,張茂淵應該是23歲,說什么25歲,起碼就不對;二、說李開弟作為激進的青年學生,他不能接受張茂淵這個“大賣國賊”李鴻章的后代。這個說法更是穿鑿、荒唐的可笑,從梁任公的《李鴻章傳》可以知道當時的有識之士對于李中堂評價頗高,李鴻章的形象并不像我們前幾年教科書上講的那樣(近幾年對于李鴻章的認識正在逐步還原)。何況張茂淵的父親是張佩綸,他雖然潦倒、不得志,但那是曾經有名的清官、敢言的諍官。李開弟如果在乎這些,他能略過她的父親去怪罪她的外祖父?真是笑話。再說了李開弟會是那樣的人嗎?這也太小看他了吧?寫這篇帖子的既沒有仔細了解張茂淵,也沒有了解理解李開弟,所以自己在這兒造故事呢!三、說張茂淵集萬貫家資、容貌、才情于一身,也大大的不見得。首先她的萬貫家資就太夸張,她父親是窮官,一生潦倒,諾大的家庭開支全賴母親的陪嫁,老太太是“連手紙都要省的”。父母死后,家產大部分被同父異母的哥哥侵吞,張茂淵所得甚少,不過是些首飾,后來逐漸都當掉了。張愛玲多少年后清晰記得父親的恐懼:家中只出不進,資產日漸減少,坐吃山空,最后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張愛玲跟姑姑同住公寓時,兩人是AA制,各人自給自足,自得其樂,姑姑并不是個大富大有的人,她只不過有份工作,能自己養(yǎng)活自己而已;四、說張茂淵如何癡情守望50年,執(zhí)著等待什么的,也大多是作者自說自話。不錯,她78歲嫁了李開弟,那就一定說她是為李開弟守望半世紀嗎?
關于張茂淵的故事其實零零星星散落在張愛玲的文章中。我比較傾向于張茂淵與李開弟相遇之時已是晚了一步,據說當時李開弟已有婚約。兩人并沒有談婚論嫁,只不過感覺溫暖、友好,僅此而已。他并沒有停妻另娶,盡管他一連多少年對張茂淵都很關心、照顧,侄女張愛玲都得到過他的幫助。李開弟是個注重傳統(tǒng)道德的人,惟其如此才讓張茂淵一直信任他吧?張茂淵父母死得早,從《小團圓》中看出,她對于嫂子也就是張愛玲的母親是親如姐妹,兩人一同出國留學,一起租房住,曾經她還想過為了嫂嫂能和所愛的人能在一起,她愿意為嫂嫂與那個男人結一場名義的婚姻,可見那時她的心里對于男女之愛實在還麻木得狠,對于嫂嫂也是依戀居多。后來張茂淵愛上表侄子,為了救表侄子的父親(張茂淵的表哥,被抓進監(jiān)獄),不僅花光自己的積蓄,而且連代為照管的張愛玲母親的財產都賠進去了,兩人還因此生氣鬧翻。張茂淵的這場戀愛很受傷,很凄苦,付出所有,最后無果。為了張愛玲上學的事,她回家與哥哥理論,被張愛玲父親打破了頭,到醫(yī)院縫了針;與張愛玲父親一起與同父異母哥哥打的財產官司也因親哥哥的倒戈而失敗了。所以她很是冷了心,對于張家人就特別冷淡(對張愛玲除外),自己的親侄子(就是張愛玲的弟弟)來,到吃飯點她幾乎是趕他走。她從來不留人吃飯,自己會做飯卻不做,怕以后都成自己的事,對張愛玲也是點到為止,反正是個怕沾東西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大約也是不適于家居生活的。但她倒有大丈夫氣,吃了虧,揮揮手也就過去了,出去做事也挺成功,有自己那一套疏朗氣,甚少粉飾生活。比黃逸梵獨立,比張愛玲大女人,倒是一步從清朝跨到現代的樣子,只是被生活錘煉地有點冷。再一個重要原因是張茂淵留學回來已是大齡女,父母又雙亡,雖然自己有工作有收入,但要嫁個稱心如意的,也不是那么容易,而她是不會湊合、低就的,所以終身大事就一直耽擱下來。(她們張家人似乎都不怎么會跟人相處,張愛玲是沒有什么婚姻家庭生活的,跟胡蘭成始終沒有成一個家,與賴雅的婚姻也是短暫而且窘困的,她的弟弟也一生未娶,孤獨潦倒而死。)
這就是張茂淵,她太真實,這種真實與勇敢相伴,使她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不用那些矯飾,來抵擋素樸到灰色的真相。這份特質,一部分來自于張佩綸的遺傳,另一部分,則與她走過的路程有關。也就是說,這故事根本不是什么“守望終身”這美麗的俗套。張茂淵到78歲嫁給李開弟,我理解也是順理成章:一、李開弟一直對張茂淵很友好,一直關心照顧她;二、李開弟妻子死了,兩人都是孤零零的;三、文革中經過患難,兩人又走近了一步,她還精心照顧李開弟的妻子,在醫(yī)院陪她,所以兩人是患難與共的伴侶。其實就算這樣的真實也已經很令人唏噓,用不著穿鑿附會加上那一堆想象的說辭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