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慰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中醫(yī)院(471000) 關(guān)鍵詞:眩暈;中醫(yī)藥療法;澤瀉湯
'眩'是眼花,'暈'是頭暈,二者常同時并見,故 統(tǒng)稱'眩暈',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反復(fù)發(fā)作的內(nèi)科疾患. 多屬慢性疾病,不易根治.其發(fā)生的病機,雖頗復(fù)雜, 但歸納起來不外風,火,痰,虛四個方面.各類眩暈, 可單獨出現(xiàn),亦可相互并見.對于本病的發(fā)生原因,癥 狀及其治療,歷代醫(yī)籍論述頗多.如《靈樞?口問》篇: '上氣不足……目之為眩',《靈樞?海論》'髓海不足, 則腦轉(zhuǎn)耳鳴,脛酸眩冒';《丹溪心法?頭眩》則偏主于痰, 有'無痰不作眩'的主張,提出'治痰為先'的方法; 張景岳則認為'無虛則不作眩','當以治虛為先'的記 載,此病在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中包括內(nèi)耳性眩暈,腦動脈硬化, 高血壓,貧血,神經(jīng)衰弱以及某些腦部疾患.筆者從醫(yī) 二十多年來,依據(jù)朱丹溪'無痰不作眩','治痰為先' 及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心下有支飲其 人若冒眩,澤瀉湯主之'的主張,運用澤瀉湯加味治療 眩暈72例,收到了顯著的臨床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72例,其中男22例,女50
例,30~49歲42例,50~69歲25例,70歲以上5例, 病程最短者5d,最長者6個月,本組患者除發(fā)病時突出 表現(xiàn)為眩暈外,均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等癥. 1.2治療方法澤瀉湯加味:澤瀉60g,白術(shù)30g,半 夏lOg,天麻15g,菊花15g,生姜3片,伴耳鳴者,加 蟬蛻15g,石菖蒲10g,心悸者加黨參12g,胸悶氣短者, 加黃芪15g,水煎服,病重時頻服,癥狀緩解,日1劑, 早晚分服,lOd為一療程.
1.3療效標準痊愈:服藥1,2個療程后,眩暈及伴 隨癥狀消失,6個月后無復(fù)發(fā);好轉(zhuǎn):服藥l,2個療程 后,眩暈及伴隨癥狀消失或減輕,6個月內(nèi)復(fù)發(fā);無效: 服藥后眩暈及伴隨癥狀無改善.
2結(jié)果
72例患者中,痊愈48例(66.7%),好轉(zhuǎn):21例 (29.2%),無效3例(4.1%),總有效率為:95.8%. 3典型病例
例1:李某某,女,40歲,工人.2005年3月20 日初診.自訴眩暈反復(fù)發(fā)作,久治不愈.此次突然發(fā)病, 自覺天旋地轉(zhuǎn),如立舟車,不能睜眼,唯閉目靜臥床上, 伴惡心,嘔吐,耳鳴,不欲飲食,苔薄白,脈弦滑,血 壓正常,西藥診斷:美尼爾氏綜合癥.方用澤瀉60g, 白術(shù)30g,半夏lOg,石菖蒲15g,天麻15g,菊花15g, 茯苓15g,水煎頻服,日1劑,服藥后諸癥減輕,續(xù)服, 2劑后,眩暈大減,嘔吐止.繼服2劑而愈.以此方加 黃芪15g,繼服5劑,后隨訪6個月,未復(fù)發(fā). 例2:黃某某,男,46歲,農(nóng)民.2005年7月15 曰初診.患者自訴有眩暈史,此次因過勞而發(fā),自覺頭 眩目眩,且頭沉重,胸悶,伴惡心,嘔吐,食少多寐. 舌苔白,脈滑,血壓180/110muHg,西藥診斷:高血壓,
處方:澤瀉60g,白術(shù)30g,半夏10g,天麻15g,茯苓 15g,砂仁10g,黃芪15g.水煎頻服,日1劑,服藥后, 眩暈減輕,繼服3劑,諸癥大減,囑其續(xù)服10劑,隨訪 6月未復(fù)發(fā).
例3:謝某某,女,46歲,工人.2007年9月12 曰初診.陣發(fā)性眩暈5年,近年來病情加重,有嗜煙酒 史2O年,眩暈發(fā)作時,自覺周圍景物搖動,眼前發(fā)黑, 頭昏,耳鳴,惡心,嘔吐,晨起吐痰,便秘尿黃,納呆, 面色萎黃,苔黃膩,脈弦滑.血壓150/90mmHg.西醫(yī) 診斷'內(nèi)耳眩暈癥',處方:澤瀉60g,白術(shù)30g,半夏 10g,天麻15g,菊花15g,石菖蒲15g,茯苓20g,3劑, 水煎服,日1劑.二診:眩暈,耳鳴減輕,繼服上方加 生薏仁15g,5劑,眩暈止,胃納增加,精神好轉(zhuǎn). 4討論
眩暈多屬慢性疾患,不易根治,每遇情志及勞累而 誘發(fā),在治療上要治病求本,標本兼治.
眩暈由于起病急,病程長,病因多樣,且虛實夾雜, 治療頗難.然只要抓住痰濕風為標,脾腎虛為本的辯證 要點,并根據(jù)寒熱偏盛,虛實不同分別論治,亦可取效. 眩暈的產(chǎn)生,多為本虛標實.外因是條件,內(nèi)因是 根本.風,痰,虛,七情內(nèi)傷,過勞,失眠等原因均可 引起眩暈.其病變主要在肝,脾,心腎.脾濕生痰,痰 濕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眩暈起.其中以痰濕 中阻和肝腎陰虛較多見.如《丹溪心法?頭?!?'頭眩, 痰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則 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痰濕中阻, 痰濁郁滯生風而致眩暈,方用澤瀉利水滲濕,利水而不 傷陰,與健脾利水之白術(shù)共奏祛痰飲健脾之功.以茯苓, 使水濕從小便而出;生姜辛溫以發(fā)散水氣,溫胃止嘔;
助澤瀉,白術(shù),茯苓健脾化濕,配天麻熄風鎮(zhèn)眩.前賢 以天麻為治眩要藥,對于痰眩,虛眩皆可配伍運用,為 他藥所不能及,諸藥和用,共奏祛痰濕,降濁陰,升清 陽之功.即可補陰生津,又可瀉肝腎之虛火,標本兼治 而眩暈愈.
(本文校對:張文娟收稿日期:20lO—O1.29)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