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人稱“詩佛”。對于他的詩作,中國人多多少少都能信口背上幾首。什么“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什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什么“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他的詩簡單純粹,把所有主觀的東西都拿掉,只剩一種客觀的寧靜。
所以,讀王維的詩,人們的心情會莫名地安靜下來,會想要去主動地思考些什么。尤其是讀他那些具有強烈禪意的山水田園詩,更加讓人深受啟發(fā),撫慰心靈。其實,王維的詩經(jīng)營的不是山水,而是一種心境。因為他是一個經(jīng)歷過繁華的人,他的詩中有一顆純粹的心。
在他所有的禪意詩中,那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無疑是最出名的了,可以說人人皆知。千百年來,這句詩被很多人當成“座右銘”,傳誦至今。它出自王維的一首經(jīng)典禪意詩《終南別業(yè)》,是廣為人知的千古名句,讀懂了受益終身。全詩如下:
終南別業(yè)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對于“詩佛”這個稱呼,我想王維自己是并不太愿意接受的。因為它不過代表了人生的某一個階段,并不是詩人全部的面目。事實上,曾經(jīng)的王維也是一個鮮衣怒馬的青年,也向往大漠邊關的豪情生活。在他的內心深處,也渴望像風一樣奔跑的自由。
然而,人的命運總是裹挾在時代的洪流中,無論是誰都會身不由己。一場持續(xù)了8年的安史之亂,讓曾經(jīng)的大唐帝國從繁華的頂端跌落,再也不復往日的榮耀。而王維就是這場戰(zhàn)亂的親歷者,他的人生也和整個帝國一樣,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于是,在唐詩里,曾經(jīng)的那個少年不見了。
而另一個無欲無求心靜如水的“詩佛”走上了歷史舞臺。作為一個真正看過繁華的人,此時的王維決絕地舍棄繁華,走向那片寧靜的山水,走向完全的空靜,寫下了一篇篇驚艷世人的名篇佳作。當一個人能回歸到生命的主體,而不去比較世俗社會的高下貴賤,他的心才能夠真正地獲得寧靜。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真正的好詩完全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語言,更不需要故作高深的鋪墊,只需簡簡單單地道出,就可產生驚人的魅力。詩人開篇就說,自己到了中年以后,心境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喜歡鉆研“道”,不拘它是老莊之道,還是儒家之道。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中年以后,人們便不再喜歡熱鬧,喜歡獨來獨往。而住在“南山陲”的詩人在山水間獨來獨往,其中的樂趣和悠然自得只需要自己知道。當人們更多地去關注自己的內心,不被世俗的各種欲望所左右時,人們才會真正地得到快樂,自知常樂。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多么漂亮的句子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詩人隨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不知不覺間,竟來到流水的盡頭。既然無路可走,詩人索性坐了下來,看山間的云霧上升起落,千變萬化。殊不知,這云霧就是那盡頭的流水幻化而成。因此,又何必絕望呢?
很多時候,當我們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無路可走,覺得自己的生活要陷入絕境時,我們不妨回頭看看,不妨轉換一下角度和思維,于困境之中發(fā)現(xiàn)生機。正如流水到盡頭,會幻化成云霧一樣,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考驗,而每一種考驗就是另外一種機遇的開始。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你看,一旦人們能夠掌控自己的內心,生活就會向人們展現(xiàn)出從容溫柔的一面。詩人順從內心,不拘走到哪里,不拘會遇見什么人,對他而言,都是最好的安排。詩人走走停停,在山林間偶然遇到一個老者,便停下來與他交談,忘記了回家。
在整首詩中,詩人就像一個不問世事的方外之人,以山水為伴,隨心而往,把生命最好的形態(tài)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對于詩人的這種悠閑自得,我們總是懷著羨慕的心情,渴望在他的詩中能夠獲得一份寧靜。然而,一旦回到現(xiàn)實,我們的心卻又繼續(xù)變得煩躁不安。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么修行的地點一定要在遠離人世的某個地方嗎?大隱隱于市,很多時候不拘你在哪里,只要你能夠時刻關注自己的內心,時刻與自己真誠相對,即便是身處鬧市,你依然能夠獲得真正的寧靜。很多時候心靜了,命運的機遇也就來了。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