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喜歡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他在位的時候,經(jīng)常和大臣們一起欣賞這幅偉大的作品,還命令當時的書法家臨摹《蘭亭集序》,好讓更多的人看到王羲之的墨寶。在古代,書法是一門相當受歡迎的藝術(shù)。
我們都知道,書法是線條的藝術(shù),早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十分欣賞線條的美感,他們在陶器上繪制一些圖案,有水浪紋,米字紋,看上去十分古樸優(yōu)雅,這就是書法的萌芽時期。
或許大家會認為,既然書法是漢字的藝術(shù),那么漢字一出現(xiàn),書法藝術(shù)一定會同步出現(xiàn)。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在任平教授看來,只有文字完全脫離了實用功能,書法才能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shù)。
這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啊,一開始的文字,像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主要還是起一個記錄的作用,沒人在意它寫出來好不好看。就像是吃飯用的碗一樣,只要能盛飯就行了,沒人在意它美不美觀。直到技術(shù)越來越成熟,人們可以造出許許多多不同材質(zhì)的碗來,這下我們就不光在意碗的質(zhì)量了,還要看這個碗是不是好看。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時候,用的最多的字體是小篆,但是呢,小篆的字體結(jié)構(gòu)十分復(fù)雜,寫起來很費力氣。這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叫程邈的人,他原來是縣里的一個小官兒,后來犯了事,進了監(jiān)獄。在監(jiān)獄里也沒有別的事情做,他就靠寫字來打發(fā)時間,他想起自己以前抄寫文書的時候,經(jīng)常被筆畫繁多的小篆累得半死,就萌生了一個想法:為什么不把字寫得簡單一些呢,這樣就能節(jié)省不少時間了。
程邈潛心研究,將小篆圓轉(zhuǎn)的地方變成方折,并且把漢字進一步“符號化”,這樣一來,讀和寫都簡單了許多。他出獄以后,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收集整理,做了一個“漢字集”,將它呈給了秦始皇。秦始皇看了,對程邈十分贊賞,就封他為御史,一時之間,朝廷內(nèi)外用這種“簡體字”的人迅速增加,而這種字體,正是我們今天熟悉的“隸書”。
有了隸書以后,漢字便開始脫離繪畫,那時候的文人便意識到,這種抽象的結(jié)構(gòu)表達空間更大,自此,中國的書法藝術(shù)進入了“自覺創(chuàng)作時期”。書法大家開始通過寫字來表達內(nèi)心情感。那時候文人們講究“以意馭形”,甚至是“得意忘形”,為了將這種“意趣”表達到極致,歷代文人都在書法上下了不少苦功夫,如果你想了解書法家與書法的故事,不妨就來聽聽任平教授《書法的故事》這本書吧。
魏晉時期是我國書法藝術(shù)的一個高峰,毫不夸張地說,那個時候優(yōu)秀的書法家,后世沒有人能超越他們,像是我們熟悉的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和衛(wèi)夫人,都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大家。
鐘繇是曹操的重臣,他對書法十分癡迷,還憑借自己的力量推動了楷書的發(fā)展,被后世尊稱為“楷書鼻祖”。不過,別看鐘繇字寫得好,就下意識認為他是一個“文弱書生”了,其實,鐘繇是一個文武全才,他的劍術(shù)和兵法也堪稱一絕。
馬超的堂弟馬岱曾與鐘繇在戰(zhàn)場上交過手,史書里說“鐘繇出馬答話。岱使寶刀一口,與繇交戰(zhàn)”。民間的傳說更夸張,說是鐘繇的手指十分有力,能夠直接洞穿馬岱的寶刀。當然,后一種說法是比較夸張的,鐘繇因為常年練習書法,手指確實比較有力,不過“徒手洞穿寶刀”就有些不太可能了。
據(jù)傳,鐘繇不管是行站坐臥,都忘不了練習書法,他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就用手指在棉被上練習,結(jié)果時間長了,被子都被劃出了一個窟窿,和別人聊天的時候,他也蹲在地上寫字,堪稱書法骨灰級愛好者。
鐘繇的同僚韋誕也是個書法愛好者,他手里有一本蔡邕的練筆秘訣,鐘繇見了,十分喜歡,就想把這本書借來看看,但是韋誕死活不肯借給鐘繇。一來他怕鐘繇有借無還,二來也擔心鐘繇學(xué)了秘訣,書法造詣會超過他,所以無論鐘繇怎樣懇求,韋誕死活都不肯借給他。
鐘繇生氣極了,他把自己的胸口錘得咚咚響,一連錘了三天,還吐了一大灘血,幸虧曹操送來了五靈丹他才保住性命。從此以后,鐘繇就落下了一塊心病,他立下毒誓,要是韋誕永遠不肯把那本書借給他,他就等韋誕死了去盜墓,不管怎么樣,他一定要看到蔡邕的那本筆記!
經(jīng)過鐘繇這么一鬧,誰都知道韋誕手上有一本好書,他死后,墓也確實被盜了。不過大家可以放心,盜韋誕墓的并不是鐘繇,因為鐘繇去世二十年以后,韋誕才去世。只不過因為鐘繇對書法太癡迷了,大家才覺得是他指示自己后人盜的墓,這可真是冤枉他了。
鐘繇有個女弟子,也是書法史上鼎鼎有名的大人物,那就是寫出簪花小楷的衛(wèi)夫人。衛(wèi)夫人出身名門望族,從小就對書法十分癡迷,她的祖父、叔伯也都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大家。生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也難怪衛(wèi)夫人能在書法上有如此之大的成就了。
當然,除了簪花小楷的創(chuàng)始人,衛(wèi)夫人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書圣”王羲之的啟蒙老師。衛(wèi)夫人和王羲之的母親是表親,王羲之很小的時候,就跟著衛(wèi)夫人學(xué)習書法了。
說到王羲之,大家都很熟悉,他的《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后世模仿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模仿出他的神韻來。
《蘭亭集序》講的是王羲之與朋友們聚會,流觴曲水飲酒作詩,最后由王羲之為這些詩文編寫一個序言,他心情舒暢,提起筆來洋洋灑灑就是一大篇?;蛟S你會問,是不是這樣美好的生活催生了如此佳作?答案既是也不是,因為除了愉快的生活狀態(tài),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王羲之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練習。
關(guān)于王羲之如何苦學(xué)書法的故事有很多,相傳他曾經(jīng)寫字寫得入迷,竟然把墨汁當成了蒜泥,蘸著饅頭就往嘴里喂,一邊吃還一邊感嘆“好味道”,直到母親進了書房才發(fā)現(xiàn),王羲之已經(jīng)滿嘴烏黑了。
王羲之本是大戶人家的少爺,打小就自在灑脫,不太把權(quán)貴放在眼里,他唯一追求的,就是“書法之美”,當他沉浸在藝術(shù)世界的時候,不管什么事都不能影響他一毫一分。
相傳當時朝中的一個大官,名叫郗鑒,他想給自己的女兒選位佳婿,聽說王家的子弟個個儀表非凡,便想從他們當中來挑選。消息傳來,所有人都緊張起來,郗鑒的女兒既漂亮又有才華,誰不想與這樣的佳人為伴呢。
于是乎,王家后生們紛紛精心打扮,坐在學(xué)堂搖頭晃腦地讀起書來,郗鑒派了自己手下前去考察,那人回來后告訴郗鑒,王家子弟果然名不虛傳,每個人都是儀表堂堂,只不過,有一個年輕人似乎不夠優(yōu)秀,他靠在東邊的書案上,解開了胸前的衣扣,一邊寫字一邊啃饅頭,似乎對于大人選女婿的事情并不在意。郗鑒聽完哈哈大笑起來,他告訴隨從,這位后生就是他要找的女婿。
周圍的人都感到有些奇怪,明明這個人衣衫不整,還有些目中無人,怎么大人偏偏選中他了呢?其實呢,在郗鑒看來,這個年輕人不主動攀附權(quán)貴,一心投入到書法中去,就憑這個癡迷勁兒,以后也是能成名成家的。
那么你猜,這位癡迷于書法的年輕人是誰?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事實證明,郗鑒的眼光很好,王羲之后來確實成為了名震四方的書法家。而這個故事,也就是我們后來常說的成語“東床快婿”一詞的由來。
順便一提,郗鑒的女兒也是一位書法家,她與王羲之成親后,生下了兒子王獻之,并將獻之也培養(yǎng)成了大書法家。
在王獻之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跟隨父親練字了。小獻之非常有天分,一次,王羲之與朋友們聚會,不小心把一滴墨水滴在了扇面上,小獻之靈機一動,提筆在扇面上畫了一只小牛,眾人都贊不絕口,小獻之不免有些沾沾自喜起來。
但是,在王羲之看來,兒子獻之雖然有些天賦,但是功夫還不到家,要是這個時候就驕傲自滿,那是成不了大器的。他指著院子里的十八缸水對獻之說:“你寫完院子里的這十八缸水,你的字才會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才能站得穩(wěn)立得直?!?/p>
小獻之心中不服,一咬牙又練了五年,他把自己的字拿給父親看,沒想到王羲之又是嘆息又是搖頭,最后只對里面的一個“大”字表示了認可,然后將字稿全部退還給了獻之。
獻之心中郁悶,他覺得自己的字已經(jīng)寫得很好了,便又將書稿拿給了母親看,他對母親說:“我按照父親的教誨苦練了五年,您看看我的字,還與父親有什么不同嗎?”母親聽完微微一笑,對獻之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聽了這話,王獻之一下子羞愧起來,他仗著自己天資聰慧,便急于求成,要知道,就算是父親這樣的大書法家,也是年復(fù)一年練習出來的。打那以后,王獻之每天都踏踏實實地練字,等他寫完那十八缸水后,寫出來的字便是“有血有肉”了。
王羲之與王獻之父子,在歷史上被稱為“二王”,或許大家會覺得,這樣的名門望族,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子弟是很正常的,但是,聽了上面的這幾個小故事,我們就知道,任何一個想要獲得成功的人,都離不開勤學(xué)苦練,就算是“二王”,也得將自己手里的字,一筆一畫地寫好。
書法藝術(shù)在“二王”手里便登上了頂峰,后世的文人都很崇拜他倆,也對書法愈發(fā)鐘愛,就連唐太宗,也常常在處理完政務(wù)的空閑時間,潛心研究書法。
當時,朝堂上有個叫虞世南的人,他的字寫得非常好,唐太宗很尊敬他,也一直臨摹虞世南的作品。有一次,唐太宗想寫一個“戩”字,可他覺得右邊的“戈”太難寫了,自己寫出來歪歪扭扭的,害怕群臣看到了笑話他,便只寫了一個“晉”,私下里偷偷請虞世南幫他把那半邊的“戈”給補上了。
看著這個完整的“戩”字,唐太宗非常高興,忍不住想要拿出來炫耀一番,他請來大臣魏征,問他自己的書法是不是進步了,魏征看了看這個“戩”字,低頭笑了笑,他對唐太宗說:“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急忙說:“無妨,你只管大膽地說,朕的字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朕不會怪罪你的?!?/p>
聽到皇帝打了包票,魏征才說了實話:“這個‘戩’字右半邊的‘戈’寫得不錯,但是左半邊那個‘晉’字還差得遠呢?!甭犃诉@話,唐太宗感嘆不已,他不僅非常佩服魏征的眼力,而且也明白過來,想要寫好字,必須要勤學(xué)苦練,耍小聰明別人一眼就能識破。
當然了,作為皇帝,唐太宗的主業(yè)是治國安民,開創(chuàng)一個太平盛世,研習書法這件事,自然有更為專業(yè)的文人來做。唐朝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都是鼎鼎有名的書法大家,直到現(xiàn)在,也有很多學(xué)書法的人臨摹他們的大作呢。
歐陽詢年輕的時候非常勤奮,有一次,他外出看到了一塊石碑上的字,十分喜歡,來來回回看了好多遍,后來直接就住到那附近,連續(xù)三天蹲在石碑前,反復(fù)摹寫那上面的字。
有人說歐陽詢的字體是借鑒了王羲之,理由是他曾經(jīng)摹寫過《蘭亭集序》,但其實并不是這樣,早在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之前,歐陽修的“歐體”就已經(jīng)形成了,他的書法融合了許多創(chuàng)作者的風格,再加上歐陽詢本人學(xué)書極其刻苦,在日復(fù)一日的琢磨和練習中,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后來的書法家評價歐陽詢的字是“剛健而凝重,凌厲而含蘊”。
歐陽詢的代表作品是《九成宮醴泉銘》,當時高麗王十分喜歡他的書法,曾專門派人來中國,求取歐陽詢的墨寶,就連唐高宗都感嘆道:“不意詢之名,遠播夷狄”,可見“歐體”的火爆程度絕非一般。
只可惜,歐陽詢的一身本領(lǐng),卻沒來得及傳授給他的兒子歐陽通,歐陽通十來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直堅持教兒子書法,但是小歐陽通不太愿意吃苦,剛寫幾個字,就跑出去玩了。
母親為了教好兒子,便對他說:“你的父親是有名的大書法家,他的字人人都喜歡,很多人還特意買去收藏呢,你只有好好練字,將來才能像你父親一樣?!睔W陽通聽了以后,對父親“價值不菲”的字感到很好奇,從那以后,他就把自己的零花錢攢下來,將父親以前賣給別人的字又買了回來。果然,父親的字確實不同凡響,歐陽通照著這些字跡反復(fù)練習,字寫得也越來越好了,等他學(xué)成以后,許多的書法愛好者也開始買他的字了。
到了宋代,書法藝術(shù)照樣是文人們的心頭好,我們熟悉的蘇東坡,就十分熱愛書法,大家都知道,蘇東坡是個全才,詩文、繪畫那都是信手拈來,所以,他經(jīng)常將這些東西結(jié)合在一起,給詩句插畫,給畫作題詩,玩得不亦樂乎。而且,通過這種藝術(shù)創(chuàng)作,蘇軾還結(jié)交到了不少朋友,佛印和尚就是其中之一。
佛印自幼飽讀詩書,才華過人,他與蘇東坡一見如故,經(jīng)常在一起討論文學(xué)和佛經(jīng)。有一次,蘇東坡來了靈感,寫了一首五言詩,里面有一句是這樣說的“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寫完以后,蘇軾非常滿意,便派書童把這首詩送給佛印禪師鑒賞。
佛印看到詩文以后,低頭略一沉吟,只批了兩個字,就叫書童原樣帶回了。蘇軾原本以為,佛印肯定會對他的新詩大加贊賞,沒想到打開一看,只見上面赫然寫著“放屁”兩個大字。
蘇軾氣壞了,這個佛印和尚未免有些太過分了,自己精心創(chuàng)作的詩句,他居然說是“放屁”,一氣之下,蘇軾叫書童立刻備船,他要親自過江,找佛印問個清楚!
等蘇軾氣沖沖地到了金山寺,卻發(fā)現(xiàn)寺門緊閉,門口張貼了一張大紙,上面寫著“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軾這才明白佛印的用意,感到有些許的羞愧。
原來,這句詩里的“八分吹不動”,意思是說像痛苦、歡愉、名利這樣的外在情緒是影響不到我的,蘇軾本想用這首詩來表達自己境界高、修為好,沒想到,佛印用了一個“屁”字,就讓他坐不住了,可見,蘇軾還是很在意別人的評價,距那種“八風吹不動”的胸懷,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與蘇軾同時代的書法大家,還有一位也不得不提,那就是米芾。米芾是個臨摹的好手,他摹寫王獻之的字幾乎能以假亂真,有時候,他借朋友的古跡去模仿,還帖的時候,主人也分不清真假。據(jù)說,今天流傳的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作品,有很多都是出自米芾之手。
米芾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他經(jīng)常做一些違背世俗觀念的怪事,在藝術(shù)理念上也比較極端,世人常稱呼他為“米癲”。有一次,米芾看到一塊直立的丑石,他感到非常驚喜,便穿戴整齊,站在石頭前面又是作揖又是叩頭,還稱這塊石頭為“石丈”,一個人管石頭叫丈人,這在當時,確實是一件“怪事”了。
不過,當我們把這種怪異的行為跟米芾的藝術(shù)理論聯(lián)系起來,就能明白他的用意所在了,米芾主張“心既貯之,隨意落筆”,認為書法創(chuàng)作應(yīng)該順應(yīng)本心,如果刻意做作,便失去了書法的魅力,他對顏真卿和柳公權(quán)的的書法都瞧不上眼,甚至罵柳公權(quán)為“丑惡怪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書”。
或許,在我們看來,米芾的藝術(shù)理論有些過激,畢竟顏真卿和柳公權(quán)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米芾卻全然不認同人家,似乎有些傲氣過頭了,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想,正是因為米芾的這種傲氣,才有了蘇東坡口中“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書法成就。
在歷代文人的努力下,中國的書法藝術(shù)可以說是豐富多彩,與書法有關(guān)的故事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書法藝術(shù),講究的是從簡單的線條里追求豐富的內(nèi)涵,它不求外在的炫目,而是注重內(nèi)在的生命感。點橫豎撇之中,盡是無窮的韻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