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藥性味歸經(jīng)功效 (之二: 各種中草藥的應(yīng)用/2)

第五節(jié) 清熱燥濕藥

清熱燥濕藥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用于濕熱內(nèi)蘊或濕邪化熱的癥候,如心煩口苦、小便短赤、泄瀉、痢疾、黃疸、關(guān)節(jié)腫痛、耳腫疼痛流膿等病癥。

本節(jié)中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等,亦為常用的瀉火解毒藥,宜互相參證。

清熱燥濕藥一般不適用于津液虧耗或脾胃虛弱等癥,如須使用,亦應(yīng)分別配伍養(yǎng)陰或益胃藥同用。

黃連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或同屬植物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心、肝、膽、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熱內(nèi)蘊、胸中煩熱痞滿、舌苔黃膩,黃疸,以及腸胃濕熱留戀、嘔吐、瀉痢、痔瘡等癥。

黃連清熱燥濕的作用很強,配黃芩、大黃等,能治濕熱內(nèi)蘊之癥。對濕熱留戀腸胃,常配合半夏、竹茹以止嘔,配木香、黃芩、葛根等以治瀉痢。

2.用于熱病高熱、口渴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心火亢盛、失眠、心煩、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以及熱毒瘡瘍等癥。

黃連為瀉火解毒要藥,對熱病高熱、心火亢盛,有良好療效,常配合山梔、連翹等同用;對于血熱妄行,可配伍黃芩、大黃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配伍赤芍、丹皮等藥同用。

此外,黃連還可用于胃火熾盛的中消證,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外用以黃連汁點眼,可治火盛目赤;涂口??芍慰谏嗌彙?/font>

【處方用名】川連、川雅蓮、細(xì)川連、小川連(生用,清熱瀉火)、炒川連(炒用,減低寒性)、姜川連(姜汁拌炒,用于止嘔)、酒炒川連(酒拌炒,上行,清上焦火)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三至五分,每日服二至三次。

【按語】1.黃連性寒,味甚苦,功能瀉心火、解熱毒,為治痢止嘔的要藥。

2.本品配以黃芩、山梔等,則瀉火而解熱毒;配以大黃、黃芩,則瀉火而止吐衄,且可治目赤口瘡;配木香,則清熱止痢而除腹痛;配竹茹,則清胃熱而止嘔吐;配吳茱萸,則和肝胃而治胃痛泛酸;配天花粉、知母、生地,則清胃火而治消渴;配朱砂,則瀉心火而安神。

【方劑舉例】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黃連、黃芩、黃柏、山梔。治瘡毒。

香連丸《和劑局方》:黃連、木香。治下痢腹痛,里急后重。

左金丸《丹溪心法》:黃連、吳茱萸。治吞吐酸水。

黃芩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心、肺、膽、大腸、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溫發(fā)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癥。

黃芩清熱燥濕作用頗強,對濕溫發(fā)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yīng)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于濕熱蘊結(jié)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用于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熱毒瘡瘍等癥。

黃芩能清實熱,瀉肺火。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山梔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丹皮、側(cè)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yīng)用。

【處方用名】黃芩、淡黃芩、淡芩、子芩(生用,清熱瀉火)、炒黃芩(炒用,減弱寒性,用于安胎)、酒炒黃芩、酒芩(酒炒用,清上焦?jié)駸幔?、黃芩炭(炒治黑色,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黃芩能瀉上焦肺火,清腸中濕熱,為臨床常用藥物。本品配以柴胡,則清透解熱;配桑白皮,則瀉肺火;配黃連,則清熱瀉火而燥濕;配白芍,則清熱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則清熱補脾而安胎。

【方劑舉例】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黃芩、滑石、蔻仁、通草、豬苓、茯苓、大腹皮。治濕溫身熱。

黃芩瀉肺湯《張氏醫(yī)通》:黃芩、大黃、連翹、山梔、苦杏仁、枳殼、桔梗、薄荷、生甘草。治肺熱喘嗽,里實便秘。

黃芩湯《傷寒論》:黃芩、芍藥、甘草、大棗。治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黃柏

【藥用】本品為云香科植物黃蘗或黃皮數(shù)除去外皮的樹皮。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腎、膀胱、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虛熱。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熱瀉痢、濕熱黃疸,以及小便淋瀝澀痛、赤白帶下,陰部腫痛、足膝腫痛、萎軟無力等癥。

黃柏清熱燥濕之力,與黃芩、黃連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濕熱為佳。治瀉痢合黃芩、黃連;療黃疸合梔子、茵陳;如配蒼朮、牛膝,可用于足膝腫痛、下肢萎軟無力、配合知母、生地、竹葉、木通,可用于小便淋澀熱痛;配合白芷、龍膽草,可用于帶下陰腫。

2.用于熱毒瘡瘍,濕疹等癥。

黃柏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頗好,用治濕熱瘡瘍、濕疹之癥,既可內(nèi)服,又可外用;內(nèi)服配黃芩、梔子等藥同用,外用可配大黃、滑石等研末撒敷。

3.用于陰虛發(fā)熱,或夢遺滑精等癥。

黃柏除清實熱外,尚能清虛熱以療潮熱骨蒸,瀉腎火以療夢遺滑精,常合知母、地黃等同用。

【處方用名】川柏、川黃柏(生用,瀉實火)、鹽水炒黃柏(鹽水炒,清虛熱,瀉腎火)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黃柏、黃芩、黃連三藥,都是苦寒的藥品,均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但黃柏瀉腎火而退虛熱,且能除下焦?jié)駸?;黃芩則以清肺熱為專長,又能安胎;黃連瀉心火而除煩,善止嘔逆。這是三藥不同之點。因此,一般所謂黃芩治上焦、黃連治中焦、黃柏治下焦的說法,就是根據(jù)黃芩清肺火、黃連止嘔逆、黃柏瀉腎火的特點而來的。但是,現(xiàn)在臨床上作為清熱解毒藥應(yīng)用時,芩、連、柏三藥都是通用的,沒有上述這樣嚴(yán)格的區(qū)分。

【方劑舉例】梔子柏皮湯《傷寒論》:黃柏、梔子、甘草。治傷寒身黃發(fā)熱。

易黃散《傅青主女科》:黃柏、山藥、車前子、芡實、白果。治下焦?jié)駸幔诐釒隆?/font>

滋腎丸《蘭室秘藏》:黃柏、知母、肉桂。治下焦邪熱,口不渴而小便秘。

胡黃連

【藥用】本品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的根莖與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肝、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退骨蒸。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熱下痢及痔瘡等癥。

本品有類似黃連除濕熱和解毒的功效,故對于濕熱下痢及濕熱痔瘡等癥均可應(yīng)用。

2.用于陰虛發(fā)熱,潮熱骨蒸,小兒疳熱等癥。

本品與知母、青蒿、地骨皮、銀柴胡、秦艽、鱉甲等配伍,可治陰虛發(fā)熱,午后潮熱;與黃連、蘆薈等同用,可治小兒疳熱等癥。

【處方用名】胡黃連(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胡黃連丸《博濟方》:胡黃連、丁香、蜜陀僧、肉豆蔻、檳榔、樸硝、訶子、麝香、綠豆末。治疳疾瀉痢。

龍膽草

【藥用】本品為龍膽科植物龍膽草或其變種的根莖及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肝、膽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定驚。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熱黃疸、白帶、陰囊腫痛等癥。

龍膽草善除下焦?jié)駸?,治濕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同用;治下部濕熱可配苦參、黃柏同用。

2.用于頭痛、目赤、胸脅刺痛,以及小兒驚癇抽搐等癥。

龍膽草為瀉肝膽實火的要藥,對肝火上炎的癥候,多配合梔子、黃芩等應(yīng)用;小兒驚風(fēng)、手足抽搐由肝經(jīng)熱盛所致者,可用龍膽草以瀉實火,配鉤藤、牛黃以息風(fēng)定驚,火退風(fēng)息,驚搐自止。

【處方用名】龍膽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龍膽草善瀉肝膽實火,除下焦?jié)駸?。配以柴胡、山梔、黃芩,則清肝瀉火;配木通、車前子、澤瀉,則清利濕熱;配黃連、牛黃、鉤藤,則瀉火定驚;配茵陳、郁金、黃柏,則利濕退黃。

【方劑舉例】龍膽瀉肝湯《和劑局方》: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dāng)歸、柴胡、生地、甘草。治肝膽實火上逆、脅痛口苦、耳聾耳腫,及肝膽濕熱下注、小便淋濁、下疳潰爛、囊癰便毒、陰癢陰腫等癥。

秦皮

【藥用】本品為木犀科植物大葉梣(苦櫪白蠟樹)的干皮或枝皮。

【性味與歸經(jīng)】苦、澀,寒。入肝、膽、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清肝明目。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熱下痢,里急后重等癥。

本品既有清化濕熱的作用,又有收澀止痢的功效,對濕熱下痢、里急后重,常配伍白頭翁、黃連、黃柏等同用。

2.用于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癥。

本品兼有清肝泄熱的作用,故可用于目赤腫痛等癥,可與黃連、竹葉等配伍同用;也可用以煎汁洗眼。

【處方用名】秦皮、北秦皮(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秦皮與黃連皆有治熱痢、消目赤腫痛的功效,但黃連苦寒清熱之力較大,且能瀉心火,止嘔除煩,臨床應(yīng)用范圍較為廣泛;秦皮則性澀收斂,可用于濕熱帶下。

【方劑舉例】秦皮散《證治準(zhǔn)繩》:秦皮、滑石、黃連。治風(fēng)毒赤眼、痛癢澀淚,昏暗羞明。

苦參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苦參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心、肝、小腸、大腸、胃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fēng)殺蟲。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熱下痢,黃疸,赤白帶下,陰部瘙癢等癥。

苦參清化濕熱,并能導(dǎo)濕熱滲于下竅,故適用于上述諸癥,常與黃柏、龍膽草等合用。

2.用于周身風(fēng)癢,疥瘡頑癬,麻風(fēng)等癥。

苦參祛風(fēng)而化濕,且能殺蟲,用于周身風(fēng)癢,疥瘡頑癬,常合赤芍、地黃、白蘚皮等同用;用于麻風(fēng),常與大風(fēng)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清熱痢尿,可用于濕熱內(nèi)蘊、小便不利之癥。

【處方用名】苦參、苦參片(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苦參清熱治痢的功效,與黃連相近;除下焦?jié)駸幔才c黃柏、龍膽草等相似。但它又能祛風(fēng)、殺蟲而止癢,可用治皮膚濕疹、瘙癢等癥,這是苦參的特長。

【方劑舉例】治痢散《醫(yī)學(xué)心悟》:苦參、葛根、赤芍、山渣、陳皮、麥芽、陳松羅茶。治痢疾。

苦參散《證治準(zhǔn)繩》:苦參、丹參、蛇床子。治一切疥及風(fēng)瘙癢,瘙之成瘡。

白蘚皮

【藥用】本品為云香科植物白蘚的根或根皮。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脾、胃、膀胱、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fēng),解毒。

【臨床應(yīng)用】用于濕熱瘡毒、遍身膿窠、黃水淋漓,以及皮膚瘙癢、瘡癬疥癩、陰部腫痛等癥。

白蘚皮為祛風(fēng)、除濕熱的藥品,并可滲濕熱于下竅,適用于瘡癬濕癢等癥,常配合苦參、地膚子等藥同用,既可內(nèi)服,亦可煎湯外洗。

【處方用名】白蘚皮、白鮮皮(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四物消風(fēng)飲(驗方):生地、當(dāng)歸、川芎、赤芍藥、白蘚皮、荊芥、防風(fēng)、柴胡、獨活、薄荷、蟬衣、紅棗。治游風(fēng)丹毒。

第六節(jié) 清虛熱藥

清虛熱藥性多寒涼,具有涼血退虛熱的功效,適用于骨蒸潮熱、低熱不退等癥。

銀柴胡

【藥用】本品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微寒。入腎、胃經(jīng)。

【功效】涼血,退虛熱。

【臨床應(yīng)用】用于陰虛發(fā)熱,小兒疳熱等癥。

銀柴胡退熱而不苦泄,為清虛熱的要藥,常與青蒿、地骨皮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銀柴胡(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銀柴胡和柴胡不是同一科屬的植物,功效亦異。柴胡清輕上升,善于達表泄熱,且能疏肝解郁,臨床應(yīng)用較為廣泛;銀柴胡只用于涼血,專清陰分不足之虛熱,既無升散透發(fā)的力量,亦無疏肝的功效。

【方劑舉例】柴胡清肝湯《證治準(zhǔn)繩》:銀柴胡、梔子、連翹、黃芩、人參、川芎、桔梗、甘草、龍腦薄荷。治小兒肝疳,煩渴躁急。

地骨皮

【藥用】本品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及枸杞的根皮。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淡,寒。入肺、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退虛熱。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肺熱咳嗽、氣喘,或痰中夾血等癥。

邪熱襲肺,肺失肅降,則上逆而為喘咳;熱傷肺絡(luò),絡(luò)損則血溢,夾于痰中,則為痰中有血絲。地骨皮能清泄肺熱,肺熱除則肺氣清肅,喘咳等癥自可減除,常與桑白皮等同用。

2.用于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等癥。

地骨皮入血分而涼血,故亦可用于吐血、衄血等癥,可與白茅根、側(cè)柏葉等配用。

3.用于陰虛發(fā)熱等癥。

地骨皮善于退虛熱,對陰虛發(fā)熱、低熱不退等癥,尤為適宜,常與青蒿、鱉甲、白薇等藥配用。

【處方用名】地骨皮(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地骨皮與丹皮,都能涼血療虛熱,用于陰虛發(fā)熱。但地骨皮能清泄肺熱;而丹皮能清泄肝熱,且能清血分實熱,又可活血散瘀。這是兩藥主要不同點。

2.關(guān)于治療陰虛發(fā)熱方面,前人有“丹皮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的說法,但現(xiàn)在臨床上沒有如此嚴(yán)格的區(qū)分,且在用于陰虛發(fā)熱時,不論有汗或無汗,兩藥都可以同用。

3.枸杞的根,叫枸杞根,功與地骨皮(枸杞的根皮)相似。枸杞根在上海地區(qū)草藥店有售,常用于肺結(jié)核潮熱、低熱不退及高血壓等癥,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地骨皮湯《圣濟總錄》:地骨皮、鱉甲、知母、銀柴胡、秦艽、貝母、當(dāng)歸。治虛勞骨蒸潮熱。

瀉肺散(原名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甘草。治肺火郁結(jié)、氣急喘咳、煩躁舌絳。

青蒿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青蒿或牡蒿或其它同屬植物的地上部份。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肝、膽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暑,退虛熱。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暑熱外感、發(fā)熱、無汗,或溫?zé)岵?、發(fā)熱、惡寒、寒清熱重,以及瘧疾等癥。

本品氣味芳香,雖屬苦寒而不傷脾胃,有清解暑邪、宣化濕熱的作用,常與藿香、佩蘭、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熱;和黃芩、半夏、竹茹等用于溫?zé)岵『疅嵬鶃砑隘懠驳劝Y。

2.用于陰虛發(fā)熱、盜汗等癥。

本品又能退虛熱,可用于陰虛發(fā)熱或原因不明的低熱,常和秦艽、鱉甲、地骨皮等同用。

【處方用名】青蒿、香青蒿(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青蒿一藥,主要功用為清暑、退虛熱。它與柴胡都能用治瘧疾、往來寒熱等癥;但各有特點,柴胡擅長疏肝解郁,其性升散,多用有傷陰之慮;青蒿則清暑、泄熱,化濕而不傷陰,故常用于陰虛發(fā)熱等癥,然無升提清陽的功效。

【方劑舉例】蒿芩清膽湯《通俗傷寒論》:青蒿、黃芩、半夏、陳皮、枳殼、竹茹、茯苓、碧玉散。治外感濕熱之邪,留戀不解、微惡寒而發(fā)熱、有汗不解、頭重肢倦、胸悶痞滿等癥。

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青蒿、鱉甲、知母、生地、丹皮。治瘧疾及溫病之暮熱早涼汗解渴飲者。

清骨散《證治準(zhǔn)繩》:青蒿、地骨皮、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鱉甲、知母、甘草。治骨蒸勞熱。

白薇

【藥用】本品為蘿藦科植物白薇的根及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咸,寒。入肝、胃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熱病邪入營血、身熱經(jīng)久不退,肺熱咳嗽,以及陰虛內(nèi)熱、產(chǎn)后虛熱等癥。

白薇既能清實熱,又能清虛熱,故能治療上述諸癥。在臨床上,一般用于清虛熱者居多,常與青蒿、銀柴胡等配伍同用;治肺熱咳嗽,可與前胡、枇杷葉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有利尿作用,可用治小便赤澀熱痛。

【處方用名】嫩白薇、香白薇(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白薇是一味清血熱的藥物,與銀柴胡、地骨皮、青蒿等的功效相近,都能用于清虛熱,故這四味藥之間,經(jīng)常配合應(yīng)用。但本品長于清解,能透邪外達,這一點與青蒿相似;而銀柴胡、地骨皮僅能清血熱于內(nèi),不能透達血熱于外。本品又能清泄肺熱,可用治肺熱咳嗽,這一點與地骨皮相似;而銀柴胡、青蒿則無此作用。又白薇尚有利尿作用,尤為它的特點。

【方劑舉例】白薇湯《本事方》:白薇、當(dāng)歸、人參、甘草。治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暈厥,亦治一般虛熱。

葎草

【藥用】本品為大麻科植物葎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退虛熱。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肺熱咳嗽。

本品甘苦而寒,功能清熱解毒,用于肺熱咳嗽,可配伍魚腥草、鴨跖草、忍冬藤等藥同用。

2.用于小便不利、尿道刺痛等癥。

本品有利尿作用,并能清熱解毒,對于濕熱下注膀胱引起的小便不利,或尿道刺痛,或尿中有血等癥,可配合鳳尾草、萹蓄、冬葵子、海金沙、烏蘞莓、白茅根等同用。

3.用于肺癆咳嗽,午后潮熱等癥。

本品有退虛熱的功效,用治上述病癥,可配合百部、黃芩、丹參、地骨皮等藥同用。

此外,還有用本品治皮膚濕疹或皮膚瘙癢等癥,配合蒼耳草等藥煎湯外洗;治療蛇蟲咬傷、瘡瘍腫痛,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葎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清熱藥應(yīng)用注意事項

一、清熱藥品種繁多,性能各異,在應(yīng)用時必須根據(jù)熱證類型及邪熱所在部位,選則相適應(yīng)的清熱藥進行治療。

二、清熱藥又必須根據(jù)兼夾病癥予以適當(dāng)配伍,如表邪未盡里熱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濕熱者可配利水滲濕藥;熱盛里實者可配攻下藥;熱盛動風(fēng)者,可配息風(fēng)藥、熱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開竅藥;血熱妄行者可配止血藥;邪熱傷陰者可配養(yǎng)陰藥等。此外,如里熱氣血兩燔,又可清氣涼血相兼同用。

三、清熱藥必須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傷陽;苦寒燥濕藥又可能傷陰,應(yīng)予慎用。

四、清熱藥應(yīng)用時,必須視病情輕重及藥物質(zhì)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其它具有清熱功效的藥物

1.清心:燈心草(利水滲濕藥)、麥冬(補虛藥)

2.清肝:桑葉、菊花(解表藥)、蘆薈(瀉下藥)、車前子(利水滲濕藥)、羚羊角、鉤藤、石決明、珍珠母、紫齒貝(平肝息風(fēng)藥)

3.清泄大腸:馬兜鈴(化痰止咳平喘藥)

4.清暑:滑石(利水滲濕藥)

5.清熱生津:茅根(止血藥)

6.清熱安胎:苧麻根(止血藥)

7.涼血清心:丹參、郁金(活血祛瘀藥)

8.涼血祛風(fēng):凌霄花(活血祛瘀藥)

9.涼血消癰:絡(luò)石藤(祛風(fēng)藥)

10.清熱燥濕:大黃(瀉下藥)

11.清熱化濕:海桐皮(祛風(fēng)濕藥)

12.清熱解毒:牛蒡子、菊花、升麻(解表藥)、大黃(瀉下藥)、金錢草、垂盆草(利水滲濕)、虎杖、豨簽草(祛風(fēng)濕藥)、羚羊角(平肝息風(fēng)藥)、甘草(補虛藥)。

13.清熱消腫止痛:冰片(開竅藥)

14.清虛熱:秦艽(祛風(fēng)濕藥)

15.除熱止汗:櫓豆衣(平肝息風(fēng)藥)

第三章 瀉下藥

baidu

凡能攻積、逐水,引起腹瀉,或潤腸通便的藥物,稱為瀉下藥。

瀉下藥用于里實的癥候,其主要功用,大致可分為三點:一為通利大便,以排除腸道內(nèi)的宿食積滯或燥屎;一為清熱瀉火,使實熱壅滯通過瀉下而解除;一為逐水退腫,使水邪從大小便排出,以達到驅(qū)除停飲、消退水腫的目的。

根據(jù)瀉下作用的不同,一般可分攻下藥、潤下藥和峻下逐水藥三類。

攻下藥的作用較猛,峻下逐水藥尤為峻烈。這兩類藥物,奏效迅速,但易傷正氣,宜用于邪實正氣不虛之癥。對久病正虛、年老體弱以及婦女胎前產(chǎn)后、月經(jīng)期等均應(yīng)慎用或禁用。潤下藥的作用較緩和,能滑潤大腸而解除排便困難,且不致引起大瀉,故對老年虛弱患者,以及婦女胎前產(chǎn)后等由于血虛或津液不足所致的腸燥便秘,均可應(yīng)用。

第一節(jié) 攻下藥

攻下藥,多屬味苦性寒,既能通便,又能瀉火,適用于大便燥結(jié)、宿食停積、實熱壅滯等癥。此外,攻下藥在臨床應(yīng)用上還用于下幾個方面:

1.對于上部充血、出血等病癥兼見便秘者,用攻下藥可使病情緩解,這是“上病下取”的方法。

2.如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瀉而不暢者,雖無便秘現(xiàn)象,也可酌用攻下藥,可促使病情減輕,這是“通因通用”的方法。

3.近年來,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急腹癥,在內(nèi)服藥方面,根據(jù)中醫(yī)的“不通則痛”以及“六腑以通為用”等原理,對某些急腹癥屬于實熱結(jié)滯癥候,應(yīng)用通里攻下,清熱瀉火的方法,獲得良好療效,從而免除手術(shù)治療,減輕病人痛苦。

大黃

【藥用】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或藥大黃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脾、胃、大腸、心包、肝經(jīng)。

【功效】攻積導(dǎo)滯,瀉火涼血,行瘀通經(jīng)。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大便燥結(jié),積滯瀉痢,以及熱結(jié)便秘、壯熱苔黃等癥。

大黃瀉下通便、清除積滯,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癥;又因它能苦寒泄熱,蕩滌腸胃積滯,對于熱結(jié)便秘、高熱神昏等屬于實熱壅滯的癥候,用之可以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在臨床應(yīng)用時,本品常與芒硝、厚樸、枳實等配伍。

2.用于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癥。

大黃瀉下泄熱,有瀉血分實熱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熱妄行而上溢,如吐血、衄血;對目赤腫痛、熱毒瘡癤等癥屬于血分實熱壅滯的癥候,可配黃連、黃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用于產(chǎn)后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jīng)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癥。

大黃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故可用于上述瘀血留滯的實癥,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行瘀的藥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同用。

此外,大黃又可清化濕熱而用于黃疸,臨床多與茵陳、山梔等藥配伍應(yīng)用;如將本品研末,還可作為燙傷及熱毒瘡瘍的外敷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處方用名】生軍、生川軍、生錦紋、生大黃(生用,瀉下力猛)酒川軍、酒洗大黃(用生大黃噴黃酒,烘干后應(yīng)用,可增強活血行瘀之功)

制軍、制川軍、制大黃(用黃酒拌勻后蒸熟成黑色,瀉下力較緩,能清熱化濕)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用作通便宜后下。研粉吞服,每次二至三

分。

【按語】1.大黃又稱“川軍”,性寒苦泄,是一味瀉火、破積、行瘀的要藥,使用

少量,又有健胃作用,在臨床上應(yīng)用較為廣泛,可隨配伍的不同而發(fā)揮它的特長。如配以芒硝,可攻下破積;配以附子,可溫陽降濁;配以茵陳,可清化濕熱;配黃芩、黃連,可瀉火涼血;配黃連、檳榔,可清熱導(dǎo)滯,用于濕熱下痢、里急后重;配丹皮、赤芍、桃仁等,可活血祛瘀,用于血瘀經(jīng)閉、損傷瘀血或腸癰初起等癥;又如用本品少量,配合烏賊骨,可清熱而制酸,治胃痛泛酸、脘部灼熱等癥。

2.大黃除內(nèi)服外,又可外敷治熱毒癰腫、水火燙傷,也是取它瀉火解毒的功效。

3.如用本品瀉下通便,煎服時應(yīng)后下,或用沸開水泡汁,否則藥效會減弱。

4.服用大黃后,其色素會從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現(xiàn)黃色。此外,哺乳婦女服用后,嬰兒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瀉,因此授乳婦女不宜服用。由于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婦女胎前產(chǎn)后及月經(jīng)期間也必須慎用。

【方劑舉例】大承氣湯《傷寒論》:大黃、芒硝、枳實、厚樸。主治熱盛便秘,腹脹滿,煩躁譫語,口干,舌苔焦黃起刺,脈沉實有力者等癥。

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大黃、附子、細(xì)辛。治寒積便秘。

下瘀血湯《金匱要略》:大黃、桃仁、蟅蟲。治產(chǎn)后腹中有瘀8血而腹痛者。

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大黃、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子。治腸癰。(近年來臨床上治急性闌尾炎,常用本方加敗醬草、紅藤、生苡仁;或用本方去冬瓜子、加紅藤、瓜蔞仁、赤芍。)

芒硝(附:西瓜霜)

【藥用】本品為天然產(chǎn)的硫酸鈉經(jīng)精制而成。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咸、苦,大寒。入胃、大腸、三焦經(jīng)。

【功效】瀉熱通便。

【臨床應(yīng)用】用于實熱積滯、大便燥結(jié)。

芒硝味咸苦而性大寒,功能潤燥通便而瀉實熱,故對實熱積滯、大便秘結(jié)之癥,常配合大黃相須為用,瀉熱導(dǎo)滯的作用較為顯著。

此外,芒硝外用能清熱消腫,如皮膚瘡腫,或瘡疹赤熱、癢痛,可用本品溶于冷開水中涂抹;口瘡、咽痛,可用本品配合硼砂、冰片等外吹患處,有清涼、消腫、止痛的功效。

【處方用名】芒硝、樸硝、玄明粉、元明粉(現(xiàn)上海藥店均付芒硝,詳見按語)

風(fēng)化硝(將芒硝至于空氣中,失去結(jié)晶水后,形成的白色粉末,功效與芒硝相似)

皮硝(為芒硝的粗制品,一般作為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沖入藥汁內(nèi)或開水中溶化后服,不入湯劑。外用適量。孕婦忌用。

【附藥】西瓜霜:將西瓜皮切碎(約10斤)和皮硝(5斤)拌勻,裝入黃沙罐內(nèi),蓋好,掛于陰涼通風(fēng)處,帶砂罐外面有白霜冒出,用干凈毛筆或紙片刷下,裝入瓶內(nèi)備用。有清熱、消腫作用,適用于咽喉腫痛及口瘡等癥。外用吹患處,適量。咽下并無妨礙。并可點眼,以治目赤腫痛,加蒸餾水化作眼藥水尤良。

【按語】1.芒硝功能潤燥軟堅而瀉下通便,可蕩滌三焦、腸、胃實熱?!秲?nèi)經(jīng)》說:「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且苦,常與苦寒的大黃相須為用,可增強瀉火通便的功效,用治燥熱內(nèi)結(jié)的癥候,如成方大承氣湯、調(diào)味承氣湯均硝、黃同用,即是此意。

2.芒硝潤燥軟堅而通便,又能瀉火消腫以除痛;大黃的作用除瀉火、攻下外,尚能解毒、行瘀。

3.皮硝適量,外敷兒童腹部,可消食積;哺乳婦要斷奶,可用皮硝外敷乳房,有回奶的功效;又可外敷治乳癰初起。

4.本品過去有樸硝、皮硝、玄明粉(元明粉)之分,認(rèn)為樸硝雜質(zhì)較多,芒硝質(zhì)較純,玄明粉質(zhì)最純,現(xiàn)上海地區(qū)均付精制品,不再區(qū)分。如需用粗制品,則處方注明“皮硝”。

【方劑舉例】大陷胸湯《傷寒論》:芒硝、大黃、甘遂。治結(jié)胸癥,心下治少腹硬滿而痛。

一字散《證治準(zhǔn)繩》:樸硝、硼砂、朱砂、龍腦。外治小兒口瘡。

鐵扁擔(dān)

【藥用】本品為鳶尾科植物鐵扁擔(dān)的全草或塊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

【功效】瀉下通便,解毒。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便秘。

本品有瀉下通便作用,治療大便秘結(jié),可單味應(yīng)用。

2.用于肝炎脅痛。

本品有解毒作用,目前臨床上常配合田基黃、垂盆草、平地木等藥治療肝炎脅痛,或肝臟腫大等癥。

【處方用名】鐵扁擔(dān)(鮮用或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新鮮的葉五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如用本品攻下通便,必須使用新鮮根莖,每次三至四錢,洗凈,切碎,吞服,一般服后約一小時左右即可導(dǎo)滯腹瀉,但略有腹痛,不可多服。

番瀉葉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狹番瀉葉或尖番瀉葉的葉片。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苦,大寒。入大腸經(jīng)。

【功效】瀉熱導(dǎo)滯。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熱結(jié)便秘。

本品性寒味苦,質(zhì)黏而潤滑,能進入大腸經(jīng)瀉積熱而潤腸燥,故可用于熱結(jié)便秘。但服量不宜過大,過量則有惡心、嘔吐、腹痛等副作用,一般配木香、藿香等行氣和中藥品同用,可減少此弊。

【處方用名】番瀉葉(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用開水泡汁或煎服)

【方劑舉例】腸黏連緩解湯《全國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會技術(shù)資料選編》川樸、炒萊菔子、木香、烏藥、桃仁、赤芍、番瀉葉、芒硝。治輕型腸黏連或部份性腸梗阻。

蘆薈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庫拉索蘆薈草、好望角蘆薈草或其同屬他種植物葉莖切斷后流出的汁液,經(jīng)濃縮的制成品。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肝、胃、大腸經(jīng)。

【功效】瀉熱通便,殺蟲,涼肝。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熱結(jié)便秘或習(xí)慣性便秘。

本品瀉火通便,能治熱結(jié)便秘、頭暈?zāi)砍唷┰晔叩劝Y,可與茯苓、朱砂等配伍應(yīng)用。

2.用于肝經(jīng)實火、頭暈頭痛、躁狂易怒等癥。

蘆薈味苦性寒,既能涼肝清熱,又可瀉熱通便,故對肝經(jīng)實火而兼大便秘結(jié)者,可以起到“斧底抽薪”的功效。臨床用此治療肝經(jīng)實火的躁狂易怒、驚悸抽搐等癥,常與龍膽草、黃芩、黃柏、黃連、大黃、當(dāng)歸等同用。

3.用于蛔蟲腹痛或小兒疳積等癥。

本品既能泄熱通便,又能驅(qū)蟲,故對蛔蟲腹痛,可與使君子、苦楝根皮等配合應(yīng)用。此外,本品外用有殺蟲之功,可用治癬疾。

【處方用名】蘆薈、真蘆薈(生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分至八分,宜作丸、散劑用,一般不入煎劑。

【方劑舉例】更衣丸《醫(yī)學(xué)廣筆記》:蘆薈、朱砂。治腸中干燥、便秘。

當(dāng)歸龍薈丸《宣明論》:當(dāng)歸、龍膽草、蘆薈、黃芩、梔子、黃連、黃柏、大黃、青黛、木香、麝香。治肝膽實火、頭暈?zāi)垦?、神智不寧,甚至驚悸抽搐、譫語發(fā)狂,或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澀。

第二節(jié) 潤下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