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作單元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的體例創(chuàng)新,體現了該套教材更加重視表達訓練。在習作單元中,以單元語文要素為統(tǒng)領,寫作資源更為密集,更為聚焦,對寫作知識的開發(fā),對寫作訓練鏈條的構建,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有著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用好習作單元的寫作資源,對其他單元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實踐,有著積極的樣本意義。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 習作單元 寫作資源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比之以往任何版本的同類教材,更重視表達訓練。正如陳先云所言:“教科書的編排意圖是改變傳統(tǒng)的完全以閱讀為中心的編排體系,引導語文教學更加關注表達?!被谶@樣的編寫理念,使得各單元能走向口頭和書面表達的寫作資源變得更加豐厚,在特殊編寫體例“習作單元”中尤為密集。如何利用這些寫作資源,為習作教學設計和寫作訓練服務,更好地促進學生言語表達素養(yǎng)提升,這是一個現實的課題。
一、單元要素:引導“習作單元”聚合“寫作資源”
“習作單元”是本次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一個體例創(chuàng)新。在每冊教材中安排一個“習作單元”?!皩W生在學習習作單元之初,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本單元的學習主要是寫一篇習作,單元中各項內容都是圍繞此次習作編排的,各項內容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體現了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由此可見,相對于其他的單元,習作單元集聚了更多的寫作資源,整個習作單元就是一個語文要素統(tǒng)領、以寫作資源為內容、以習作訓練為過程、以習作為終點課程系統(tǒng)。在習作單元教學之處,首先工作就是圍繞語文要素,去開掘能夠走向習作和習作教學的寫作資源。
以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習作 5 為例,本單元指向寫作的語文要素是:“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指向語文要素寫作資源有:
1. 精讀課文。
▲《太陽》(1)想一想: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太陽的?(2)讀下面句子,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是運用哪些說明方法介紹太陽的,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松鼠》(1)默讀課文,把從課文中獲得的有關松鼠的信息分條寫下來。
(2)讀下面句子,找出課文中相應的內容,體會表達上的不同。
松鼠體形細長,體長 17~26 厘米,尾長 15~21 厘米,體重 300~400 克。
課文: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fā)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非常機警。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它們常常直豎著身子坐著,像人們用手一樣,用前爪往嘴里送東西吃。
2. 交流平臺。
說明性文章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獲得知識。說明性文章為了說明抽象、復雜的事物,使它們變得通俗易懂,往往會使用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
直接描述也可以反映某一事物具體而鮮明的特點。
說明性文章的語言風格多樣,有的平實,有的活潑,無論哪一種風格都要準確、清楚,有一定條理。
3. 初試身手。
(1)選擇身邊的一個事物,試著運用多種方法來說明它的特征。
(2)如果將一篇散文改寫成說明性文章,會變得怎樣?查找資料,試著將課文《白鷺》第 2~5 自然段改成一段說明性文字,體會它們有什么不同。
▲習作例文
(1)《鯨》:對照批注和課文內容,說說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介紹鯨的特點。
(2)《風向袋的制作》:是如何把制作風向袋的過程介紹清楚的。
▲習作
(1)如果選擇一種你了解并感興趣的事物介紹給別人,你打算怎么介紹?
(2)寫之前,細致觀察要寫的事物,并搜集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這種事物,想清楚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
(3)寫好后,與同學分享。如果別人對你介紹的事物產生興趣,并從中獲得了相關知識,你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習作。
借助上述羅列,不難發(fā)現,作為習作單元的寫作資源,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潛在性”。寫作資源是教科書為本單元習作教學所作的一種預設。在習作單元中,寫作資源彌散在精讀課文的段落、文后練習、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等板塊中,比較集中,在其他單元則相對零散,這些寫作資源是習作教學和訓練的素材,需要執(zhí)教者去刻意去搜尋,有意去發(fā)掘,在單元整體教學之前,需要精心選擇,讓潛在的教學素材,成為現實的寫作資源。二是“向心性”。寫作資源盡管以游離的狀態(tài)存在,但卻形散而神不散,而聚合寫作資源的“神”就是指向習作的單元語文要素。在五年級上冊習作 5 中,但凡能體現或者促成“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這一要素的教材資源都屬于寫作資源??梢赃@么理解,在一個完整的單元中,指向習作的語文要素是圓心,與語文要素有關的重點段落、文后練習(練筆)、交流平臺、初試身手、語文園地中的“語句段運用”則構成了圍繞圓心的圓周(見圖)。三是“中介性”。寫作資源在單元整體中,發(fā)揮著平臺和載體的作用,它是語文要素的“實踐體”,同時也是寫作知識的“承載體”,更是打通語文要素和寫作知識的“連接體”。
二、寫作知識:引導“寫作資源”對應“單元目標”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努力構建符合語文學習基本規(guī)律、常用的學習方式或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語文能力發(fā)展訓練體系,將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常用的學習方法或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統(tǒng)籌規(guī)劃訓練目標的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實在各個年級的相關內容中,努力體現語言文字訓練的系統(tǒng)性?!弊?000年新課程改革以來,關于“知識”“訓練點”“訓練系統(tǒng)”幾乎已經淡出了主流教材的話語體系,因為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淡化知識”,竭力反對“機械重復的訓練”。而統(tǒng)編版教材讓“知識”“訓練”以及“訓練系統(tǒng)”重新回到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中央,讓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真正得到兼顧。統(tǒng)編教材重視基于能力體系建構的“知識”和“訓練”,在寫作板塊,主要從寫作資源中可以充分顯現出來。
“習作”是習作單元最高的達成目標,處于單元“金字塔”的塔尖,為了這個“塔尖”的終極目標,寫作資源從不同角度分別指向和對應這個目標,就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中“習作”——“介紹一種事物”而言,教材提出如下要求:(1)寫清楚事物的主要特點;(2)試著用上恰當的說明方法;(3)可以分段介紹事物的不同方面。那么在單元教學中,作為教師,應當讓這些目標在單元整體中找到對應的寫作資源:
1.寫清楚事物的特點。
如何寫清楚事物的特點?在本單元中,不同的寫作資源從知識策略到實踐操練層面運用“讀寫結合”的方式給出了答案。
精讀課文《太陽》的文后練習 2:讀下面句子,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是運用哪些說明方法介紹太陽的,體會這樣寫的好處:(1)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2)一百三十萬個地球的體積才能抵上一個太陽;(3)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在“初試身手”中的練習 1:選擇身邊的一個事物,試著運用多種方法來說明它的特征。在“習作例文”《鯨》的文后練習中提出:對照批注和課文內容,說說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介紹鯨的特點;在《風向袋的制作》的文后練習則直指特點:說說課文是如何把制作風向袋的過程介紹清楚的。
作為執(zhí)教者,要善于圍繞單元習作目標,組織與之匹配的寫作資源,利用這些適宜的寫作資源去開發(fā)將一種事物特點寫清楚的精準寫作知識。
2.試著用上恰當的說明方法。
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寫清楚事物特點”;而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的前提就是學生對寫作對象可以搜集到哪些資料。不同視角對應著事物的不同特點,不同品質的資料呈現出不同的表達風格。
精讀課文《松鼠》文后練習 2 設計頗具匠心:讀下面句子,找出課文中相應的內容,體會表達效果的不同。共有三句,其中一句是這樣的:“松鼠每年春、秋季換毛。每次產仔 2~3 次,一般在 4、6 月產仔較多,每次產仔 4~6 只?!倍n文中卻是這樣描述的:“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個。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過了冬就換毛,新?lián)Q的毛比脫落的毛顏色深些。”在比較中,讓學生真切體會“直接描述”和“數據說明”,對于松鼠特點的呈現,哪一種方法更“恰當”。
“初試身手”第二條練習則穿越文體,彰顯說明性文字的獨特風格:如果將一篇散文改成說明性文章,會變得怎樣呢?查找資料,試著將課文《白鷺》第2~5 自然段改寫成一段說明性文字,體會它們有什么不同。
即使同一種說明方法,在不同類型的說明性文章中,呈現方式也需要“恰當”。譬如“列數字”,在“習作例文”《鯨》中是這樣呈現的:“我國曾經發(fā)現過一頭近四十噸重的鯨,約十七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而在《風向袋的制作》里則有些“變異”:“剪下 4 根長約 10 厘米左右的塑料繩,在袋口邊緣分別扎 4 個小洞,將 4 根塑料繩穿過 4 個小洞……”引導學生進行前后對比,學生就會對“恰當的說明方法”有更深入地理解。
不同的寫作資源,給“恰當的說明方法”做出了全面而直觀的詮釋,讓“恰當”從籠統(tǒng)模糊,走向具體針對。寫作資源的豐富性和多維性,為寫作知識的開發(fā)提供了多種向度,為寫作知識的精準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3.分段介紹事物的不同方面。
要將一種事物介紹清楚,僅從一個視角介紹就會產生“盲人摸象”的認知效應,所以介紹事物的視角盡量多維多元,立體呈現。精讀課文《太陽》文后練習1:想一想: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太陽的?《松鼠》文后練習 1 則異曲同工:默讀課文,把從課文中獲得的有關松鼠的信息分條寫下來。“習作例文”《鯨》則整篇幅文本從“鯨”的體型巨大、進化過程、種類繁多、生活習性等“廣角”,讓讀者看到了鯨的“全景”。習作單元的寫作資源“職能”分明,讓抽象習作目標在單元整體不同板塊的細節(jié)都能“看得見”“摸得著”,可以直接轉化和生成為可操作寫作知識和教學策略。
由此可見,習作單元是一個體例嚴謹、結構完整的教學整體,單元語文要素、寫作資源、習作目標在這個整體中能夠逐一匹配與對應。單元語文要素是習作單元的教學起點,而習作目標是習作教學的終點,從起點到終點,寫作資源是外顯的橋梁,而寫作知識則是內在支撐。寫作知識是語文要素(寫作)下位的具體表達,是所有寫作資源共同的內核,是習作目標達成的技術支撐。因此,在習作單元教學中,要重歸知識視野,要借助寫作知識貫通語文要素、寫作資源和習作目標,使之“三位一體”,對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發(fā)揮出更大的教學效益。
三、訓練系統(tǒng):引導“寫作資源”走向“寫作課程”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寫作資源是靜態(tài)的教學存在,而利用寫作資源開發(fā)與生產寫作知識,進行系列寫作訓練,則是一個動態(tài)的課程化過程,這是編排習作單元的最大價值。所謂寫作資源課程化,就是緊扣單元語文要素,開掘對應匹配的寫作資源,借助寫作資源生產開發(fā)出具體針對的寫作知識,建構一條完整的寫作訓練鏈條的過程。寫作資源的課程化,其實就是習作單元的教學設計化,就是單元寫作資源的結構化、系統(tǒng)化,成為語文要素落地生根,成為推動學生寫作技能、寫作能力以及寫作素養(yǎng)發(fā)展的路徑。
習作單元中的“寫作資源”走向“寫作課程”,需要經歷這樣教學歷程,以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教學為例。
1.立足文體,找準教學站位。
“從教科書的編排體系中可以看出,統(tǒng)編教材的語文要素縱向線索清楚,由易到難,螺旋發(fā)展,能穩(wěn)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蔽迥昙壣蟽粤曌鲉卧牧曌鲀热菔恰敖榻B一種事物”,是狀物類文體。這類文體的習作,在統(tǒng)編教材中共有八次,在此之前同種文體已經訓練了五次。對照本次習作提出的三項要求,不難發(fā)現“寫清楚事物的主要特點”在前五篇中都有涉及,其中四年級下冊習作 4《我的動物朋友》目標尤為鮮明——“寫出動物特點”。而“可以分段介紹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要求,在三年級下冊習作 1《我的植物朋友》中“從名稱、顏色、氣味等方面寫一寫”首次提出,在三年級下冊習作 7《國寶大熊貓》中再次要求:“圍繞幾個方面,查找資料,介紹一下大熊貓”。通過這樣的“回顧”,五年級上冊習作 5 的教學重點清晰可見——試著用上恰當的說明方法將一種事物介紹清楚。這在狀物類習作中第一次涉及到,在這個習作單元中,我們要讓學生充分感知“恰當的說明方法”,這是將一種事物介紹清楚的最核心的訓練點。
2.結合例文,生產精準知識。
本單元提供的“精讀課文”和“習作例文”一共有四篇,只要對照一下《太陽》和《松鼠》,“恰當的說明方法”便會找到精準的答案。下面我們不妨找出各具代表性的片段:
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它們常常直豎著身子坐著,像人們用手一樣,用前爪往嘴里送東西吃。(節(jié)選《松鼠》)
其實,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節(jié)選自《太陽》)
這兩個片段都是說明性文字,前者介紹的是動物松鼠,后者介紹的是物品太陽。但是運用的說明方法卻是截然不同的。對于《松鼠》這一課,作者采用的是
“捕捉獨特”——帽纓形尾巴、經常將尾巴翹到頭上歇涼、常常直豎身子坐著、用前爪往嘴里送東西吃的“直接描述法”,而對于《太陽》這一課,作者采用了“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方法說明。教材的編者為什么這么安排,就是因為前者介紹的“松鼠”,是一種活潑機靈的動物,捕捉獨特的“直接描述”似乎更能表達松鼠的特點;而“太陽”科學性較強,作為科普文,用上“方法說明”會更加直觀和準確。這就是所謂的“恰當”。通過這兩篇“精讀課文”的片段,就可以將“恰當的說明方法”落地細化,生產出體現文體特征的精準寫作知識:一是“白描”,屬于“捕捉獨特”式直接描述;二是“彩繪”,屬于“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式方法說明。在介紹一種事物某個方面的特點時,常常可以運用“白描 + 彩繪”寫作支架,可以將一種事物的某個特點寫得淋漓盡致。
精準寫作知識的生產,讓“語文要素”教學化、課程化,使得“語文要素”真正將本單元寫作資源打通,形成一條扎實有序的教學路徑。
3.拾級而上,構建訓練鏈條。
寫作資源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自然的編排順序,在寫作資源課程化的進程中,應當沿著寫作資源的相應位置,按部就班地設計一條訓練路線,讓寫作訓練相機而生,沿著學生的習作需求與寫作困境,循序漸進,步步踩實。
(1)鋪墊性訓練——在單元“習作”之前,開掘精讀課文中與單元語文要素(寫作)高度匹配關鍵段落,發(fā)現“怎樣寫”的表達方法,并進行相應的讀寫結合訓練,為單元“習作”教學的重點難點化解做好鋪墊。在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中,學生可能遭遇的最大難點就是“恰當的說明方法”,所以在“精讀課文”和“初試身手”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為難點化解做好充分的鋪墊。
鋪墊訓練一:仿照精讀課文《松鼠》的第一段,用“捕捉獨特”式“白描”方法,分別描寫“書包”“仙人球”和“小龍蝦”的樣子。
鋪墊訓練二:結合下面的資料“小貼士”,試著用多種說明方法來介紹一座電視塔的特征。
貼士 1:電視塔高 368 米。
貼士 2:一般樓層大約 3 米高。
貼士 3:法國埃菲爾高 300 米,天線高 24 米,總高 324 米。
貼士 4:電視塔底座是主干是 3 根直徑 9 米空心柱,還有 3 根直徑 7 米的斜柱支撐著。
貼士 5:整個塔身分下、上、頂三個球體,每個球體的直徑大概 48 米左右。
鋪墊性訓練三:查找資料,試著將課文《白鷺》第 2~5 自然段改寫成一段說明性文字,體會它們有什么不同。
鋪墊性“訓練一”與“訓練二”側重于說明性語段的言語結構,而“訓練三”則側重于說明性語段的言語風格。言語結構和言語風格,是說明性文章本體性的“基礎訓練”,直接關系到本次“習作”的成敗。
(2)靶心性訓練——在單元“習作”教學之中,應當從整篇入手,但不面面俱到,針對學生完成本次習作任務可能遭遇到困境,結合任務情境,為他們開
發(fā)合宜的寫作知識和搭建必要的寫作支架,直指單元習作核心目標。
▲討論:介紹一種事物,“白描”和“彩繪”,你覺得哪一種更好?
▲小結:其實,最好的方法是“白描”和“彩繪”相結合,讓一種事物的某個特點更加鮮明,讀者印象更加深刻。
▲“白描”與“彩繪”怎樣結合?一起動筆試試吧?(出示)
狗嗅覺神經分布密集,嗅覺細胞數量巨大。即使很遠的地方,它也可以“聞香而至”;即便味道很細微,它也能辨析出來。狗的嗅覺記憶很長,它能憑借記憶找到失散多年的主人。
①小作者采用了“白描”??煞窦有安世L”?
②在哪兒可以加上“列數字”,在哪兒可以添上“作比較”,在哪兒可以添上“舉例子”?
③動筆改一改吧。
▲怎么不動筆?原來還需要搜集相關資料。
貼士 1:人的嗅覺細胞只有 500 萬個。
貼士 2:狗的嗅覺細胞大約為 1.25 萬~ 2 億個。
貼士 3:狗大約可以分辨 2 萬種不同的氣味。
貼士 4:??怂剐侣劸W曾報道,一只索步拉的牧羊犬,可以從裝有 320 箱水果的倉庫里嗅出僅有 15克的毒品。
貼士 5:電影《一條狗的回家路》講了斗牛犬貝拉小時候被迫送往千里之外的新墨西哥州,因思念主人,獨自踏上回家路,憑借嗅覺記憶,歷經一年,終于與主人盧卡斯相遇。
靶心性訓練,就是以鋪墊性訓練為基礎,將學生此前獲得的可以提升“說明力”的捕捉獨特的 “白描”和運用說明方法的“彩繪”進行整合,形成穩(wěn)定的“白描 + 彩繪”的言語表達支架,讓每個學生懂得:在介紹一種事物某個方面特點時,可以通過觀察,捕捉這個方面獨特之處,提煉出“特點”;然后搜集資料,運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方法說明,將這個特點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3)補償性訓練——在單元“習作”之后,針對習作中出現的典型而集中的問題,而采取的進一步策略細化性訓練,讓靶心更聚焦,確保單元語文要素落地轉化成每個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素養(yǎng)。對于“白描 + 彩繪”的說明方法,是學生第一次遇到,加之他們第一次寫真正意義的說明性文章,所以,在“習作”教學之后,往往會出現這樣幾種問題:一是資料與所要表達的事物特點不相匹配;二是說明方法對所表達的事物特點不夠鮮明;三是“白描”與“彩繪”之間銜接生硬,缺少邏輯貫通。因此,補償性訓練就會應需而生,讓學生的補償性訓練在動物、植物、事物、物品之間不斷切換,直至他們能熟悉和初步把握說明性表達的特點。值得說明的是,不能高估習作指導的功能,因為任何指導是以訓練為基礎的。只有質的“指導”,沒有量的“訓練”,學生的熟練的寫作技能和較高的寫
作素養(yǎng)是很難形成的。“補償性”寫作訓練,將靶心訓練更加細化,更具有針對性。只有訓練到“點”,精準寫作知識開發(fā)到“最下位”,訓練成效才會顯而易見。
(4)提升性訓練——針對本單元語文要素,結合習作單元提供的各種寫作資源,對一些有強烈寫作興趣,具有文學寫作傾向學生,進行不拘一格地提升訓
練。譬如在“習作”中,教材給學生提供這樣一系列的習作題目(見下表),從這些題材中,我們發(fā)現:從選材角度看,有介紹一種事物的,有介紹一類事物的;從表達風格來看,有第三人稱的介紹,有第一人稱的自述。因為本次習作,是學生第一次寫說明性文章,在習作教學中,教師為了減緩習作難度,有意地將“介紹一種事物”限制在“介紹一個事物”的范圍內,一般不會提出“自述”或者將寫作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的表達要求??墒钱敗傲曌鳌蓖瓿桑瑢σ恍┯斜磉_余力和興趣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嘗試“介紹一類事物”——寫寫《我的美食地圖》《中國傳統(tǒng)吉祥物》,也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研究性寫作”——《熱帶植物大觀園》《動物的尾巴》等,當然還可以鼓勵他們改變表達風格,用活潑的“自述體”進行介紹。充分發(fā)掘寫作資源的內涵,讓寫作資源在訓練鏈條中得到最合理的開發(fā)與運用。
鋪墊性訓練、靶心性訓練、補償性訓練、提升性訓練,力求單元寫作訓練“依山傍水”,緊貼教材;確保單元寫作訓練“步步為營”,緊跟進度;使得單元寫作訓練“拾級而上”,落實要素。這一系列訓練貫穿在整個習作單元中,讓習作單元成為一個開放的寫作訓練系統(tǒng),成為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能力體系”構建的重要節(jié)點。
寫作資源不僅僅在“習作單元”存在,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比較充盈,只不過“習作單元”的寫作資源更為集中,更加鮮明,指向更為明確而已。因此,開掘和把握好“習作單元”的寫作資源,研究和推進“習作單元”寫作資源的課程化,則對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其他單元寫作資源開發(fā)和實踐有著“樣本”意義,使得寫作資源能夠在常態(tài)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認同,使得“讀寫結合”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的背景之下發(fā)揮更加深遠的教學意義。
(江蘇省南京市上元小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