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師說,20年前班上學習好的同學,幾乎都是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差的。而現(xiàn)在學校里的尖子生,都是家庭條件極好的,并感慨的說,寒門再難出貴子,是什么原因讓這位已有十五年教齡的老師如此感慨?
文字/柯兒
原因一:教育需要投資
一般可以入高校就讀的學生都是中產階級的孩子,家里都不窮,幾乎都是城市的,更甚至其中不乏富翁子女。家庭貧寒孩子,可以在高校就讀的并不多。高額的學費,成了寒門學子一道無法跨越的門檻。前一段時間,有新聞報道湖南籍寒門學子,當?shù)氐母呖紶钤?,考上北大,卻因無法拿出接近7000元的學費,而無法去學校報到。這樣的事情并不是首例,也不會是最后一例。貧窮,早已為了他們的人生規(guī)劃好了藍圖。一句話,教育需要投資。它前提條件是,你必須擁有雄厚的資金作為后盾。
原因二:他們輸在起跑線上
城市里的孩子,家庭條件比較富裕,幾乎每個假期都去各類補習班學習,甚至有的家長為孩子聘請私人家教,各科歸納總結式的教育方式,讓他們更早的接觸了各類知識,從而開闊了視野。比如英語,老師授課的時候,不可能從ABC這些最基礎的知識開始講起,那些從未接觸過英語的孩子,甚至連英文字母有幾個都不知道,學起來就會更加費力,很容易的就造成了偏科。而英文這一科系,不管去那所學校就讀都是必考的。有一門功課不好,就會把其它科目的分數(shù)拉低。所以說家庭條件好的學生,要比條件差的學生學習成績好些,并非無稽之談。先天的差距是渺小的,但是后天的補給也是至關重要的,當然不可否認也有例外的??傊鹋芫€上,寒門學子,已經輸給了富家子弟。
原因三:同樣的暑假他們在做什么?
與那些城市里的孩子們相比,農民工的孩子暑期沒有各類補習班,沒有惱人的習題,為了生計他們有的是干不完的活。照片上的這對姐弟在暑假期間,來到城市里看望在工地打工的父母。那個瘦小的男孩子才七歲,他用自己并不強壯的手臂去幫父親搬運磚塊,每次四塊,約有20斤的重量。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各類知識,也沒有人為他們做課外輔導。學習的知識在于不斷的積累,如果沒有人為他們輔導,那么那些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也和容易的被忘卻。孩子的學習成績優(yōu)劣,也與父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如果父母的知識貧乏,那么孩子接觸知識也相對的比較晚。
原因四:父母思想上的灌輸
貧窮人家的孩子考上大學也沒錢上,有的時候父母為了減壓,甚至會給孩子們灌輸一種思維方式,那就是大學畢業(yè)也不見得會有好工作,大學生放豬,收破爛的也不在少數(shù),死讀書,不如趁著年輕,去學一些生活的技能來得實在些。從而造成了孩子厭學的心理。學習在于興趣,厭倦學習就難以取得好的成績。在這一點上那些富有的父母們,見解相對的要好于那些掙扎在貧困線上的父母們。所以說,貧困造就了差距。
教育政策的盲目,滯后與不公平,政策偏見,也是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如何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效益與公平均衡,才是解決這一現(xiàn)象的根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