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為我國最后一個漢人王朝,一直以來都頗受關(guān)注。而隨著《大明風(fēng)華》的熱播,雖說這是一部大女主瑪麗蘇劇,但劇中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zhèn)、朱祁鈺等角色,也都塑造的有血有肉、各有特點。
在劇中,明仁宗朱高熾登基不足一年而崩;明宣宗朱瞻基雖然在位頗久,但卻38歲盛年而亡;至于還未落幕的朱祁鎮(zhèn)、朱祁鈺兄弟其實在歷史上也都不例外,分別37歲、30歲而亡。一個更加現(xiàn)實的問題是,我們翻閱有明一朝歷史,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至明思宗朱由檢1644年,北京城破自縊而亡,大明王朝終,共276年國祚中,凡16帝,除卻在靖難之役中,因為朱棣攻入南京城,不知所蹤的建文帝朱允炆壽元無可究外,竟然有10位皇帝壽元不足40歲。
他們除了上面提及的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明代宗朱祁鈺外還有明孝宗朱佑樘,雖造就弘治中興,卻也是36歲而亡;明武宗朱厚照,31歲而崩;明穆宗朱載垕,36歲而崩;明光宗朱常洛,一月天子39歲而亡;明思宗朱由檢,去世時35歲;他的哥哥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23歲而亡。
那么為何明朝會有這么多的短命皇帝呢?
雖然“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但即便是以此為據(jù)、美好愿景,作為始皇帝的嬴政也不過50歲而亡。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上,王朝不勝枚舉,稱帝的有397人。那么這些人的平均壽命又是多少歲呢?不足40歲。
事實上,如此一來,明朝的16位皇帝的壽命算下來,也是接近帝王的平均水平,并不算太低,但與古人的平均壽命相比,說短命自然是可以的。而且頗為有意思的一點是,明朝最為年長的兩位帝王反而是開國皇帝朱元璋,71歲而亡;朱棣,年65歲而亡。
言歸正傳,到底是何種原因會導(dǎo)致此種情況發(fā)生的呢?
第一個原因,便是繁雜的政治斗爭。雖然明朝朱元璋時,已經(jīng)廢除了與皇權(quán)相爭千年的丞相制度,此舉也極大的強化了皇權(quán)。繼而錦衣衛(wèi)、東廠、西廠等機構(gòu)設(shè)立,內(nèi)閣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明宣宗朱瞻基對宦官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的任用等,也都實現(xiàn)了皇帝的相對解放。但是自朱祁鎮(zhèn)土木堡事變后,武將勛貴集團幾乎全部被消滅,原本與文官集團可以制衡的朝堂,天平逐漸傾斜,而太祖皇帝朱元璋確立的言官可以直言指摘制度,也讓文官集團日盛,皇權(quán)只能依靠宦官來與文官集團相爭。如此勾心斗角之下,朝堂之間烏煙瘴氣,推諉扯皮,也便不再鮮見。一如明武宗朝,追求個性的朱厚照與文官們的爭執(zhí),明熹宗朱由校朝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與東林黨人的斗爭等。
第二個原因,便是后宮三千佳麗的原因。這一個最為直接的便是明光宗朱常洛,在萬歷帝去世后,他登基上位,但在紅丸案中這位皇帝的死因直指后宮,縱欲過度是也。
第三個原因,便是遺傳因素。在現(xiàn)代科學(xué)中,我們知曉遺傳、遺傳病等因素對人以及后代的影響。正如我們前文提及朱元璋最長、朱棣為次的有意思的這一點,自朱棣靖難成功之后,明朝的皇帝血脈便從朱標(biāo)、朱允炆一脈,轉(zhuǎn)移到了朱棣一脈。但朱棣這一脈中,卻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生育力不強,而這個問題從明宣宗起變得尤為明顯,明代宗朱祁鈺一個兒子還早夭,明武宗朱厚照甚至絕嗣,只得由叔叔興王之子朱厚熜承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