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開無田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伊始,受困于中原北部,元朝統(tǒng)治尚未完全退出,周圍一眾元朝藩屬國大都持有觀望態(tài)度。但隨著北伐的推進,安南、朝鮮、日本、占城、三佛齊,暹羅,爪哇,真臘等國也紛紛上表臣服,與大明結(jié)為宗藩。那么大明王朝與這些藩屬國之間的關系如何呢?
而在永樂年間,原本與我國關系密切的安南發(fā)生叛亂,當權(quán)者黎氏篡奪王位,更是設伏伏擊打敗大明軍隊,朱棣遂派遣30萬大軍揮師滅安南,將其劃歸明朝。但是長期的駐軍以及入不敷出的稅收,最終在明宣宗朱瞻基時被迫放棄。而伴隨著鄭和下西洋的結(jié)束,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往來也相對減少,而與日本之間也因為嘉靖二年,日本左右京兆尹在浙江寧波海域發(fā)生爭貢之戰(zhàn),而徹底斷絕了貿(mào)易往來關系。
但有一個藩屬國卻因為地緣、文化傳承關系與大明王朝有著良好的關系,以至于雖然這個國家接連2次被大清欺凌,而后大明王朝被大清取代,入主中原,無力抵擋之下它只得被迫承認清朝的宗主國地位,但在它的國內(nèi)自上至下卻依舊充斥著反清復明的氛圍,直到該國滅亡,而這個國家便是朝鮮。
朝鮮與中華文明之間的關系可謂是源遠流長。在《史記》、《尚書大傳》等更是記載,在西周滅商之后,商朝遺臣箕子便“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于是便建立了箕子朝鮮。
而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朝鮮與中原地區(qū)貿(mào)易往來,文化交流都是非常密切。西漢時期漢朝還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置樂浪郡郡進行管理。雖然隨著中原地區(qū)的王朝更迭,時局變化,朝鮮半島地區(qū)的政權(quán)也時有更迭,但作為文明的載體文字、儒家文化這種具有明顯民族主體標識的東西,在朝鮮卻備受重視。
即便是后來中原因為南北朝時期王朝更替,而朝鮮高句麗王朝崛起,并逐漸形成單一的民族國家,事實上此時的朝鮮與中原王朝之間也是藕斷絲連,雙方的文化、語言更是一致的。而在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麗之后,朝鮮半島地區(qū)又一次成為藩屬國。在宋金時期,與朝鮮半島地區(qū)的貿(mào)易往來更加頻繁,雙方更是互通有無。
元朝時期,則由于殘酷的等級制度,對朝鮮半島的高麗進行殘酷的剝削。而這些也都隨著朱元璋的大明王朝的建立則得到了改善,在1387年,馮勝帶領大軍將盤踞在東北地區(qū)的元朝太尉納哈出打敗,并收降之后沒有了北元的鉗制威脅,高麗王朝內(nèi)部又確立了李成桂為統(tǒng)治者,也讓朝鮮徹底倒向大明,并成為大明王朝最為忠實的藩屬國。期間積極與大明王朝進行貿(mào)易往來,朝貢,派遣人員學習漢文化等進行文化交流活動,更是不勝枚舉。
而在萬歷二十年(1592年),掌握了大權(quán)的豐臣秀吉,希望以朝鮮為跳板,進而占領整個東亞,成為東亞的霸主,派遣大軍從對馬海峽入侵。朝鮮迅速陷落,明廷萬歷帝則隨即派遣李如松、宋應昌等人征討,獲平壤大捷。而后又數(shù)次擊敗日軍,最后終于取得朝鮮戰(zhàn)爭的勝利,挽救了李氏朝鮮。也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漢語言文化,儒家傳統(tǒng)文化影響,以及大明王朝對待身為藩屬國朝鮮的“以心交心”,才讓大明王朝在朝鮮聲望斐然。
一個很有意思的“玩笑”便能說明朝鮮與中原王朝的關系,為什么朝鮮半島沒有什么出名的文學家?原因便是,一直到清朝末年,在朝鮮的上層社會都是以漢語作為交流媒介。1446年,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創(chuàng)立了朝鮮文字母。下層百姓才開始學習朝鮮文字,但上下層之間的文字交流又成為了障礙,顯然就很難誕生出名的文學家。
但與大明王朝的關系,卻因為一個部族的崛起,而被打破。明朝末年,位于朝鮮王朝北部的女真部族崛起并進一步完成了對建西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的整合。1616年,李成梁死后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并于次年發(fā)布七大恨,宣誓與明朝決裂。經(jīng)過薩爾滸之戰(zhàn),遼沈之戰(zhàn)后金逐漸攫取了遼東地區(qū),但是大明王朝則采取三線作戰(zhàn)以此來制衡后金(大清)。以山海關一線,朝鮮為后,登州衛(wèi)等水軍襲擾,全面包圍后金。而后金想要破局,則必須打破這個包圍圈。在1627年,努爾哈赤去世之時,利用袁崇煥希冀和談,以拖代談迷惑袁崇煥,皇太極則趁機命令阿敏揮師直取朝鮮,最終朝鮮被降服,被迫與后金結(jié)為“兄弟之盟”。朝鮮雖然被打敗了,但深受大明恩澤的朝鮮卻在清軍撤出后,仍舊支持明朝。
1636年12月2日,在登州巡撫袁可立去世三年后,朝鮮又一次因為不行跪拜禮,皇太極勃然大怒,揮師10萬入侵朝鮮,12天便到達朝鮮京城。朝鮮仁祖被迫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zhì),更是正式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系,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但即便如此,朝鮮雖然被迫向清朝朝貢,更是面對清朝的征伐毫無還手之力,卻依舊有一顆“反清復明”之心,你可打服我,我也可嘴上說服,但是我心里就是不服。
即便是朝鮮仁祖去世之后,他的二兒子李淏登基,都揚言要繼續(xù)反清復明,為此還不斷擴軍備戰(zhàn),而《朝鮮王朝實錄》中,對大清王朝更是直接以"胡虜"稱謂。機會并非沒有,但是清政府在康熙帝時,三藩之亂、準噶爾內(nèi)亂,又有鄭經(jīng)的臺灣,可惜的是不一時康熙帝便順利平定內(nèi)亂,而朝鮮則無奈兵力衰微,國力弱小,只得繼續(xù)選擇臣服。但對于朝鮮國內(nèi)的“反清復明”勢力則大開方便之門,直至李氏朝鮮滅亡。
到了近代,在經(jīng)過明治維新之后,日本人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迅速實現(xiàn)了工業(yè)化,并對外擴張。1876年,日本脅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甲午戰(zhàn)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馬關條約》則確認了朝鮮獨立,至此于清朝宗藩關系也宣告結(jié)束。1910年,日本滅亡朝鮮。在利益至上的國際交往之中,朝鮮對大明表現(xiàn)出的“幾百年如一日”真摯情感,頗耐人尋味。
參考資料:1《史記》、2《尚書大傳》3《朝鮮王朝實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