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19年3月9日,第33期企業(yè)家國學踐行公益研修班在長沙普瑞酒店舉行,朱漢民院長以《理學的人生追求與生命智慧》為題開講,給學員帶來關(guān)于人生境遇、價值追求、生命境界、人格理想的思考與啟發(fā)。
本文根據(jù)朱院長部分講課內(nèi)容整理而成,如有疏忽,敬請原諒。
朱漢民(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國學院院長、國際儒聯(lián)副理事長)
到了兩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與人格理念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從北宋初開始,儒家開始普遍倡導所謂的“圣賢氣象”。
在孔子的時候講做君子,因為在他們看來做圣賢是非常難的,圣賢只存乎堯舜禹三代。孔子自己從來沒說自己是圣賢,是后來的人才說孔子是圣賢。宋代理學家提倡人要做圣賢,這種說法是受到了佛家的挑戰(zhàn),佛家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所以宋代的理學家說人人皆可成圣。那么具有“圣賢氣象”的人應(yīng)該是怎樣的呢?首先,他應(yīng)該具有士君子的道德境界,能夠關(guān)懷社會、心憂天下,具有“民胞物與”的博大胸懷,以社會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安泰為己任,積極參加治國平天下的經(jīng)世濟民活動。
但是一個人承擔的越多,實際上他的煩惱和苦惱可能也會越多,所以宋儒所推崇的“圣賢氣象”除了具有儒家傳統(tǒng)的救時行道的社會道德內(nèi)涵之外,同時還有追求灑落自得、閑適安樂的個體人格及其精神超越,即“孔顏樂處”。
理學開山祖周敦頤有兩個得意門生程顥、程頤。那么周敦頤教了他們什么呢?其實史學上記載,好像也沒教什么東西,他就跟兩個學生說,要他們尋找孔顏樂處所樂何事。大家知道,孔子一輩子“棲棲遑遑”,事業(yè)非常不順,如果按現(xiàn)在的所說的成功人士,他一點也不成功。他甚至嘲笑自己是喪家之犬。但是他自己又說,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雖然如此境遇,但是他還是很快樂,甚至到老了還不知道。我很喜歡這種境界,人如果能這樣在快樂中慢慢變老,是非常不錯的。也如孔子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他吃的不好,喝的不好,住的也不好,生活條件很差,但是“回”也不改其樂。
周敦頤其人亦是,據(jù)記載,周子“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周敦頤做官做到州首,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廳級干部,他做官的時候,做的非常的瀟灑快樂,當然他不是不管事情,他管理事情管理的非常好,最重要的是,他有個超然的境界,即胸中灑落,這是我們一輩子要學習的境界。我在岳麓書院做了二十幾年的院長,說實話,我退了之后,這幾年大家看到我都比較驚喜,覺得我的氣色要比以前好很多,院長雖然職務(wù)不高,但是還是會有很多事務(wù),特別是自己有追求,想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想不斷拓展的時候,壓力就會很大。
我很喜歡“身心自在”這四個字。我記得有一年星云大師約我到佛光山,他送了我一個徽章,有他寫的四個字,“身心自在”,我知道他在祝福我。“身心自在”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實質(zhì)上跟孔子到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一樣,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但是一個人既要承擔社會責任,又能身心自在,這是很有難度的。我想起王陽明的一個故事,有位官員跟王陽明說,我每天都很忙,沒有那么多時間去致良知,這怎么辦?王陽明跟他說,誰要你離開工作去談致良知,致良知就在你做的那些公務(wù)之間?;貧w理學的人格理想,實際上他們說追求的身心自在,就在他們承擔的社會責任中間。
總之,理學的“圣賢氣象”包括兩個方面:既承擔社會責任又有個人的身心自在,既有憂患意識又不能放棄閑適的心態(tài),既堅守道德情懷又具有灑落胸襟。延伸到當代社會,我們在追求事業(yè)成功、積極為社會做貢獻的同時,還應(yīng)修身養(yǎng)性、關(guān)懷自己心靈的寧靜和精神的愉悅。一個每天憂傷、痛苦、煩惱的人,即使坐擁金山、權(quán)傾天下,也不可能活得幸福。(整理/尹飛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