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學愛好者,旅游規(guī)劃師。行遍千山萬水,寫過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眾號:握刀聽雨堂
代表作:武俠系列《銀月洗劍傳奇》《刺世嫉邪賦》《鳳凰東南飛》《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場游戲》《一個地方,兩個姑娘》,兩京系列《長安古意》《東京夢華》,詩集《江湖故詩》等,計2000萬字。
洛陽才子他鄉(xiāng)老,洛陽城里春光好。
正如人在江南的韋莊,也會時常想起洛陽。
韋莊,本是長安京兆人士。他的七世祖,是大唐睿宗名相韋待價,四世祖是著名詩人韋應物,他的七世祖則是唐睿宗時著名的宰相韋待價。
他少年時代的愿望,便是通過讀書科舉,光復先祖的榮耀。
怎奈生不逢時,科舉還未成功,便趕上黃巢起義,長安陷落。
他逃出了長安,來到洛陽。
曾經(jīng)的東都,開元盛世的繁華景象已不再,人們也無閑情逸致把酒話桑麻:
萬戶千門夕照邊,開元時節(jié)舊風煙。宮官試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胡騎北來空進主,漢皇西去竟升仙。如今父老偏垂淚,不見承平四十年。
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住進了洛陽北郊邙山的鄉(xiāng)間,讀書,寫作,等待機會的再次降臨。
那是一段相對悠閑的歲月。
雖然黃巢的義軍和大唐的官軍,仍在四處交戰(zhàn),但相對偏僻的邙山,作為洛陽北面的天然屏障,暫時遭受了戰(zhàn)火的荼毒。
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跟他一樣,從長安逃難至此的秦女。
秦女,原本是長安城中的貴婦。
因為黃巢義軍的作亂,只好隨家人逃出長安。
路上,不幸與家人分散。
孤單一人的秦女,既遭受過義軍的凌辱,同樣被大唐平亂的官軍欺辱。
如果不是韋莊拔刀相助,可能早就變成了路邊的一抔土。
兩個來自長安的人,在異鄉(xiāng)相遇,有種說不出的親切。
他們相約,在邙山腳下,暫住了下來。
秦女出身貴族之家,能吟詩,能作畫,能彈琴,還能烹制一手好菜。
她在精神上,能夠與韋莊息息相通,在口食上也撫慰了韋莊的胃腸。
他們曾經(jīng)游歷了平逢山,拜訪炎黃二帝誕生的地方,感受平逢山的帝王之氣。
他們曾經(jīng)在宜蘇山中,尋找伏羲、女媧的華胥之引,逶迤而行于翠云峰,感受道源祖庭的天地靈氣。
他們還拜訪了埋骨青山之中的,歷代帝王將相的陵墓。
秦女讀過不少書,知道的東西也很多。
有時候韋莊在講述的時候,忽略的細節(jié),秦女會細心地補上。
累了時候,他們就在邙山的頂峰上,就著落日的余暉,遠遠地眺望,洛陽古城,回望昔日的繁華。
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融,打開了韋莊的心思。
秦女的遭遇,也讓他開始反思。
他決定借這秦女之口,借古諷今,為大唐發(fā)聲,為天下慘遭荼毒的百姓發(fā)聲。
于是,他寫出了與杜甫“三吏三別”和白居易《長恨歌》并稱的大唐敘事詩的第三座豐碑——《秦婦吟》:
……避難徒為闕下人,懷安卻羨江南鬼。愿君舉棹東復東,詠此長歌獻相公。
此詩一出,詩人皆曰:句句泣血,道出國難家丑。
他自己也被冠以“秦婦吟秀才”的稱號。
但在韋莊的內(nèi)心深處,這卻是打開秦女心結的一副良藥。
那苦難的遭遇,已經(jīng)在秦女的內(nèi)心壓抑太久,壓得她幾乎喘不過氣來。
如果不及時疏導,可能會被這壓力,壓死。
韋莊知道她內(nèi)心的苦楚,所以,引導著她,將那些不堪回首的苦痛說出來。
訴說,即使一種極好的解壓。
在看到自己的經(jīng)歷變成紙面上的文字的時候,秦女雖然一時陷入了回憶的苦痛之中,但是,卻也卸掉了壓在她身上許久的枷鎖。
她釋放了自己。
她學會接納。
正當她試著接納韋莊的時候,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
黃巢的義軍,被擊潰了。
長安,收付了。
她失散的家人,也找到了。
她要跟著他們,重返長安。
分別的日子來臨了。那一天,是四月十七日,初夏,有風的日子。
她本想跟她當面告別。
他卻早已不告而別。
她回到了長安。他被當朝的皇帝,選入了宮中。
宮中的日子,很難熬。
她也斷斷續(xù)續(xù)地收到了韋莊的消息。
她知道韋莊,返回長安之后,再次應試,終于考取了進士,授了校書郎的官職。
他由于才華出眾,在詩壇博得了不少名聲,被派入了蜀中,成為西川節(jié)度使王建的掌書記。
然后呢,一直做了蜀川的宰相。
她的頭發(fā)漸漸地白了。
在她臨死的時候,聽到宮里有人在傳唱一首歌謠: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她猛然坐起,問身旁的伙伴,這是誰作的。
伙伴有些羨慕地說,就是當年的那位“秦婦吟秀才”所作,此名叫做《女冠子》。
女冠子,女冠子……
那是她在邙山隱居的時候,為他唱過的教坊中的曲牌。
而那句“四月十七日”,則是他們當年離別的日子。
原來,他沒有忘,沒有忘記他們的曾經(jīng)。
可又能怎樣?
如今,他們都老了。
他歸位蜀川的宰相,而她,只是深宮里,一個早被人忘記的白頭宮女。
朦朧之中,她想起了洛陽。
想起了她們在邙山下,幸福的曾經(jīng)。
她還想起了,洛陽花開的時候,他為她所念的一首詩。
那首詩,雖然是另外一個人所作,卻概括了她此刻全部的心境。
那首詩的名字,叫做《代悲白頭翁》: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寫這首詩的人,叫做劉希夷。
劉希夷,真是個懂自己的人吶。
而韋莊,則懂自己的心。
她的心,在恍惚之間,又飄回了洛陽。
此刻,洛陽的牡丹,應該又開了吧。
牡丹花開的開成元年,即公元836年,都是六十四歲的劉禹錫和白居易,結束了外放的流離生活,開始留居洛陽。
他們比鄰而居。
劉禹錫住在洛濱坊,白居易住在履道坊。
兩坊位于洛水之濱,定鼎門內(nèi)。
兩人常常把酒言歡,吟詩唱和,把臂同游。
人們常常會在關羽埋首的關林廟、洛浦河畔、龍門石窟等地方,看到連個白發(fā)耄耋的老人,低低地念叨著什么,高高地爭論著什么。
時而高歌,時而大笑,時而相互贈詩。
白居易贈了劉禹錫一首《詠老贈夢得》: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馀。
劉禹錫會立刻回贈一首《酬樂天詠老見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雖然飽經(jīng)滄桑,但他們依然豁達地面對所有的過往,永遠積極向上,永遠熱淚盈眶。
但不幸的是,他們還是要告別了。
劉禹錫,先一步,永遠地告別了白居易,埋骨滎陽。
這已經(jīng)是他人生中,第二次與老友的告別了。
因為在這之前,他剛剛與元稹作別。
作為一生的摯友、洛陽的同鄉(xiāng),白居易送別了元稹,并為他撰寫了墓志銘。
元家給了他六七十萬錢的潤筆費。
但是,他卻將這筆錢,在香山上,布施重修了香山寺,作為對老友的紀念。
作為對劉禹錫的紀念,他則是自己出錢,疏浚了香山寺下、龍門前的石灘。
因為他想讓龍門前的洛河,變得順暢起來,可以等待老友的,魂兮歸來。
而在這之前,昌谷才子李賀,便是坐船,由這條河,進入的洛陽城。
昌谷,即現(xiàn)在的宜陽。
李賀意氣風發(fā),心懷理想,希望憑借自己王室后裔的身份和絕世的詩才,在洛陽城里,謀個出身。
當時的東都洛陽,聚集著無數(shù)當朝或者退朝的權貴和名流。
但是,他過氣已久的“皇室后裔”身份,并未給他帶來好運。
他的絕世詩才,也并未得到洛陽權貴們的認同。
他的名片,被人客客氣氣地退了回來。
他的詩稿,如石沉大海。
就在他山窮水盡的時候,一個人出現(xiàn)了。
這個人就是當世的文學大家,時任河南令的韓愈。
韓愈聽說過他的詩名,帶著弟子皇甫湜親自登門拜訪。
那是一個初夏的午后。
李賀居住的仁和里坊外,陽光透過林梢,照著樹下開得正盛的牡丹。
三人坐在陽光下,牡丹花前,做了一次深刻的交談。
李賀滔滔不絕,講述了他當前的焦慮和不安,也表達了想急切改變現(xiàn)狀的強烈。
韓愈靜靜地聽著,偶爾插幾句話,安撫他的情緒,然后鼓勵他稍安勿躁,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雖然是簡單的一句安慰,但對于已經(jīng)走投無路的李賀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
他喜得手舞足蹈:“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其實,這并不是韓愈與李賀的第一次相會。
早在多年前,李賀因為父親名晉肅,被人揭發(fā),讓他避父諱而退出進士考試的時候,就是韓愈為他據(jù)理力爭,“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此次短暫的相會之后,韓愈對李賀多有提攜。
甚至連弟子皇甫湜,也特意關愛李賀。
在他們的關照之下,李賀被授予了奉禮郎的官職。
進京入職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詩給皇甫湜:洛陽吹別風,龍門起斷煙。冬樹束生澀,晚紫凝華天。單身野霜上,疲馬飛蓬間。憑軒一雙淚,奉墮綠衣前。
這首詩的名字,叫做《洛陽城外別皇甫湜》。
詩的開頭,便寫了他當初入洛陽的時候,就走過的龍門。
題名雖然是別皇甫湜,但內(nèi)涵,又何嘗不是讓皇甫湜代為轉(zhuǎn)贈恩師韓愈呢?
可能自知人生無望,無言親自向恩師作別吧。
而他的此次作別,卻是永別。
但是,他的告別,卻留給大唐,留給洛陽,一個美好的詩意人間。
天若有情天亦老。
雄雞一唱天下白。
少年心事當拿云。
……
多么美妙的詩句,多么美妙的洛陽。
江山無限,洛陽無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