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最早出現(xiàn)在中國。說起印刷術,我們腦海里可能蹦出的是“宋代,畢昇發(fā)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實際上,早在唐代,我國就已經(jīng)有了印刷術——雕版印刷。
早在印刷術發(fā)明之前,古人就有了豐富的文化生活和閱讀需求。古人要讀詩歌,抄寫幾首是沒問題的;要讀佛經(jīng),抄上幾篇感覺手有點酸;要讀《史記》……
于是,古人從石刻傳拓和印章篆刻中總結技術和經(jīng)驗,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種特別適合復制文獻的方法——印刷。印刷術的發(fā)明,讓書籍承載著知識走進千家萬戶,擴大了知識的影響面,豐富了古人的精神生活。
印刷術在我國的發(fā)明,不是 “嘭”一下變出來的。印刷術發(fā)明需要各種前提條件。而恰好,這些條件我們古人都能滿足。
首先,印刷需要紙張,需要墨汁。古人表示:不好意思,我們東漢時期就有比較成熟的造紙技術了,不管是造紙的技藝、規(guī)模、質量,我們掌握核心技術,全球獨步!而松煙制墨工藝,同樣在東漢時期,就已經(jīng)被我們熟練掌握。
其次,雕刻技術的積累。我們的老祖先早就在甲骨啊、磚石上面搗鼓雕刻了各種圖像和文字,沒事還雕個印璽,顯顯身份。他們先把要刻的內容反寫上石,再用刻刀刻出陽文的反字,再用紙張印出白底黑字的正書陽文來。不管是文字凸出于雕刻面的技法(見下圖左),還是文字凹進雕刻面的技法(見下圖右),古人都玩得爐火純青。
最后,老祖宗們搞拓片的技術也越來越高超。以前還是以墨就紙,拓出黑底白字:
墨汁刷得黑乎乎的一張紙,上面是白色的文字。讀這種書的時候,指頭上很容易近墨者黑。
后來老祖宗們改進了一下,發(fā)明了以紙就墨,刷印出白底黑字的書頁:
刷好墨再印到紙上,這樣翻閱紙張的時候,也就不怕黑乎乎地弄臟手了。講衛(wèi)生也是文明的象征!
這么玩著玩著,雕版印刷就應運而生了。雕版印刷的流程大約分為四個部分:
1、寫版:寫工在紙上照著一定的版式把文字圖像寫好,校對無誤后交給刊工。
2、刻板:刊工拿到紙稿后,反貼到木板上去,再用刻刀按照上面的文字圖案雕刻出印版。
3、印刷:印工拿到印版后,把印版和紙張在刷印臺上固定好。然后把印版濕潤,調好墨汁,在印版上刷勻墨水,鋪上紙張,用棕刷或撲包適當?shù)卦诩垙埍趁嬗∷⒒蛴?。揭開紙張,就完成一次印刷了。重復印刷到足夠的數(shù)量后,就可以換下一張印版印刷。這樣重復操作,直到把一本書印完。
4、裝訂:裱褙工拿到書稿后,先按照頁數(shù)排列好,再按照一定的裝幀形式裝訂成冊,最終成為成品書。與雕版印刷配套的書籍裝幀形式一般是線裝形式。
玩著玩著就到了宋代,畢昇發(fā)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制出泥活字,分類儲存,根據(jù)需要排版印刷,隨取隨用。
但這個看上去更加高大上的后起之秀卻沒能在我國古代印刷史上完全取代雕版印刷術,甚至到了清代,活字印刷術幾乎失傳。幸虧《夢溪筆談》里記載了活字印刷術的詳細流程,道光年間一個叫翟金生的小伙子根據(jù)記載重新實驗,才證實了膠泥活字印刷術不僅僅是一個傳說。而雕版印刷卻依然在如火如荼地使用著。
說好的的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竟然比不上老朽古板的雕版印刷?!
為啥雕版印刷會比活字印刷運用得更普遍呢?因為在雕刻的階段,雕版以頁為單位,一塊印版就是一頁,包含了很多文字。而活字印刷要想印出一本書,就要制造出足夠數(shù)量的漢字。而我國的漢字又不像西方的拼音文字那樣,一個字母可以重復利用,各種排列組合成字。因此,制字成本很高。當然不如雕一塊版那樣操作簡單,成本低了。
而且,在排版印刷階段,雕版印完了放起來,下次要用的時候拿出來再用就可以了。哪怕時間長木版被墨水泡漲了,把所有的木版都煮一煮,大家就又齊齊整整,可以直接開印了。遇到缺角掉字這種小問題,縫縫補補又三年咯。但是,活字印刷的排字就比較麻煩了。每一次排好一塊印版,印刷結束后,這個印版就會拆分出單字來備下次用。所以,等到想重新印刷的時候,就需要重新排一次版。簡直是太費工費時了好么!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惫湃藗冸m然對書籍有了一定的量的要求,但卻遠遠沒有達到需要用活字大批印刷的程度?;钭钟∷⒃靸r太高,費工費時費錢的技術,就比不上縫縫補補的雕版印刷了。
但活字印刷的優(yōu)勢,在大規(guī)模印制圖書時就充分體現(xiàn)出來了。所以,財大氣粗的一對壕父子——雍正、乾隆,就用活字印刷術印制了一大批書籍。雍正四年,做了皇帝的老四說他皇考搞學術研究不容易,編好了《古今圖書集成》,卻沒辦法惠及天下人,于是下令出版了大部頭的銅活字《古今圖書集成》。這部書,光是正文就有10000卷,目錄還有40卷,一共有5020冊,分為520函裝著。排版印出了42萬余張書頁,一共1億6千萬字。
到了乾隆年間,也當了皇帝的小四緊追著他爹爹,不甘落后,揮一揮衣袖,下令刻成了25萬3千5百余枚棗木的木活字,先后印成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8種,2300多卷。后來當了皇帝的小十五贊道:天下英壕,惟朕爹爹與爺爺耳!
活字印刷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到國外后,更被大量運用。尤其機器的大規(guī)模生產,克服了手工制造的各種成本、困難,讓活字印刷重獲新生。當現(xiàn)代文明席卷全球,發(fā)源于我國的印刷術也隨之把這種文明帶到世界各地,惠及全人類。(苗二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