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隱嶺古道位于紹興市王壇鎮(zhèn)新聯村廟巖頭與平水鎮(zhèn)金漁岙之間,當地又稱陶宴嶺古道、陶元嶺古道,
據建筑風格判斷,建于明清時期,大致南北走向,全長4公里,路面寬約1-2.7米之間。路面用毛塊石和條石鋪設而成,局部地段設石臺階,依山勢建有平路狀和石階狀兩種路面形式,路基用塊石疊砌。古道上,從北至南依次建有無名氏路亭、靈廟,化雨庵及加一大王廟等,此外新建村的嶺頂村和廟巖頭兩自然村也分布在嶺旁?,F花雨庵及路廳均無存,無名氏路亭及靈廟也為民國以后建筑。
陶隱嶺古道歷史上是紹興、嵊縣、諸暨等地的必經之路,其現狀和原始歷史風貌保存很好,其在當時
實現物品內外交流、促進山區(qū)經濟發(fā)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縣南部山區(qū)至今完整留存下來為數不多的驛站古道遺址之一,為研究當地村落歷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實物依據?,F狀結構基本完好,尚在使用,是一處至今保存比較完整的古道。
陶隱嶺古道是上青古道(上青古道是集日鑄嶺古道、陶宴嶺古道、萬壽山古道于一體的歷史森林步道)的一部分,歷史上是本地山民去平水、上灶參與集市貿易的必經之地,也是紹興通往臺州、溫州的陸路要道之一,被稱為紹興的“茶馬古道”。
途經景點:
1、大禹陵,古稱禹穴,是大禹的葬地。它背靠會稽山,前臨禹池,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東南稽山門外會稽山麓,距紹興城區(qū)3公里。大禹是上古時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開國之君,被后人尊為"立國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間,大禹陵即被欽定為全國該祭的36座王陵之一。
2、紹興東湖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也是紹興的著名勝跡,號稱“天下第一盆景”,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城東六公里處,水面面積8.13萬平方米,以崖壁、巖洞、石橋、湖面巧妙結合稱為著名園林。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構成的奇景使東湖稱為罕見的“湖中之奇”。
相傳東湖所在地原是一座青石山,昔日秦始皇東巡至會稽,于此供芻草而取名“箬山”。自漢朝起,石工相繼在此鑿山開石,為紹興的一座石料場。隋朝時,楊素為修筑羅城,大舉開山取石。歷經千百年的開采,遂成懸崖峭壁,奇潭深淵,搬走了半座青石山。清末紹興鄉(xiāng)賢陶浚宣在這里依照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意境營建園林,筑堤百丈為界,堤外為河,堤內藏湖,因湖在紹興城東,故名東湖。
騎行線路:上虞城北=>長塘鎮(zhèn)=>湯浦鎮(zhèn)=>王壇鎮(zhèn)=>新聯村=>登山(陶隱嶺古道環(huán)線)=>新聯村=>稽東鎮(zhèn)=>平水鎮(zhèn)=>陶堰鎮(zhèn)=>上虞城北。行者APP路書編號:#1986846。
徙步線路:六只腳APP編號:#1622954,徙步路程8.6km。
騎行里程:上虞城北-14.7km-長塘鎮(zhèn)-10.9km-湯浦鎮(zhèn)-16.9km-王壇鎮(zhèn)-25.9km-新聯村-登山(陶隱嶺古道環(huán)線)-11.6km-稽東鎮(zhèn)-12.0km-平水鎮(zhèn)-25.4km-陶堰鎮(zhèn)-15.5km-上虞城北??偩嚯x115.1km。
途經景點:
騎行參數:里程115.1km、平均坡度0.162%、累計爬升832.3m、海拔落差202.0m、最高海拔164.2m、最低海拔7.7m。
主要上坡路段分布:
1、14.9km-17.4km(海拔18.86m-61.1m),距離2.5km,海拔上升42.74m,1.71%;
2、27.3km-31.5km(海拔14.33m-99.48m),距離4.2km,海拔上升85.15m,2.03%;
3、34.3km-36.2km(海拔45.57m-73.67m),距離1.9km,海拔上升28.1m,1.48%;
4、43.6km-51.2km(海拔56.9m-163.86m),距離7.6km,海拔上升106.96m,1.41%。
附:
會稽山脈,位于浙江紹興縣南部、諸暨東部、嵊縣西北部。山地呈南西—北東走向,是紹興市地形骨架的脊梁。主峰東白山在諸暨、嵊縣、東陽三縣交界處,為紹興市最高峰。從東白山沿主脈向東北延伸,山勢漸低,最后沒入紹虞水網平原,出露的山峰成為平原上的孤丘。著名山峰還有西白山(1095.7米)、南園尖(1090米)、棕櫚尖(1028米)等。
會稽山脈是中國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山脈之一。是中國山水詩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歷代文人雅士留下了眾多詩文佳作。會稽山文化積淀深厚。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跡中的四件大事:封禪、娶親、計功、歸葬都發(fā)生在會稽山。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會稽山脈一直是越國軍事上的腹地堡壘。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不久就不遠千里,上會稽,祭大禹,對這座出一帝一霸從而兼有“天子之氣”和“上霸之氣”的會稽山表示敬意。漢以后這里成為佛道勝地,傳說葛洪之祖葛玄在此煉丹成仙,山中的陽明洞大為道家第十一洞天,香爐峰為佛教勝地,至今香火旺盛。
紹興的20條古道
一、香榧古道,全長57.5公里。這是一條上千年來從會稽山香榧產區(qū)采收香榧,運往香榧集散地楓橋,然后再銷往全國各地的古道,也是將會稽山脈的古香榧群、自然景觀、人文遺跡、農耕文化、宗教文化、古村落、休閑農莊等資源串為一體的古道。沿線有諸暨市香榧國家森林公園、柯橋區(qū)稽東千年香榧省級森林公園和嵊州谷來香榧省級森林公園,數萬棵千年榧樹連山成片,挺拔高大、枝繁葉茂、盤根錯節(jié)、姿態(tài)萬千,讓人賞心悅目,堪稱森林奇觀。
二、霞客古道,全長120公里,其中新昌段古道全長50公里。霞客古道按《徐霞客游記》中所述行程路線而確定,途經寧??h、天臺縣、新昌縣。霞客古道新昌段位于素有“東南眉目”之稱的新昌縣天姥山省級森林公園內,沿途有班竹、會墅嶺、芭蕉山等古村古廟,森林生態(tài)資源極豐富,是“霞客森林古道”的精華地段。
三、上青古道,總長10.6公里。這是一條集日鑄嶺古道、陶宴嶺古道、萬壽山古道于一體的歷史森林步道。日鑄嶺古道北起梅園鎖泗橋,南經日鑄嶺,終于祝家村上祝。歷史上是本地山民去平水、上灶參與集市貿易的必經之地,也是紹興通往臺州、溫州的陸路要道之一,被稱為紹興的“茶馬古道”。嶺上有下馬橋、議事坪、日鑄云梯、太平井等古跡。現古道石級基本完整,溪水淙淙,茂林修竹,風光秀麗。
四、宛委山古道,全長10.7公里。東面以平水大道為界,西面以紹甘線為界,北以二環(huán)南路為界?,F已開發(fā)為會稽山旅游度假區(qū),內有大禹陵景區(qū)、香爐峰景區(qū)、宛委山櫻花林,最高點為香爐峰355米。規(guī)劃3條經典線路。
1號櫻花林步道:平水大道宛委櫻花林北面-石帆山-大禹陵雕塑南-香爐峰廟灣北側-平水大道宛委櫻花林南面。特色:步行道平緩易登,植被茂密風景優(yōu)美,有櫻花林等景區(qū),線路全長4.3公里,登山時間為兩小時。
2號石轎步道:柯橋區(qū)人武部訓練基地-法印寺-石佛遺址-飛來石-轎路接口-轎路-柯橋區(qū)人武部訓練基地。特色:步道串聯法印寺、石佛遺址、飛來石等古跡,環(huán)境幽靜空氣清新,有別于香爐峰熱鬧穿梭的氛圍,可作為近郊清幽懷古、登山鍛煉的人文步行道。總長2.1公里,登山時間為40分鐘。
3號香宛步道:爐峰禪寺-香爐峰頂-宛委山龍瑞宮-昌峰稽山一品-昌峰村。特色:濃縮了會稽山核心文化的精髓,香爐峰佛教、宛委山道教各景點,全程4.3公里,2~3小時。
五、秦望山古道,全長29公里。地處鑒湖鎮(zhèn)、平水鎮(zhèn)、蘭亭鎮(zhèn),分布在秦望山腹地,是離城區(qū)最近的最高山(544米),傳說系秦始皇會稽刻石處,有歷史悠久的云門寺。馬園-龍?zhí)鹅?秦望山頂-后嶺古道-石嶺頂水庫-馬園,有4條經典線路。
六、諸葛山古道,全長5公里。諸葛山是紹興市東南部最高山峰,被稱為“浙東第一仙山”,山上草木蔥郁,常年煙霧繚繞,有丹井、龍池、仙人石等古跡。諸葛山,道教與佛教文化交融,人文與自然景觀輝映。山上延綿不絕的修長竹林,盛產毛筍、淡筍、冬筍和夏秋鞭筍,皆為人們餐桌上的珍饈。
七、大霧尖古道,全長8.9公里。大霧尖古道位于柯橋區(qū)福全鎮(zhèn),由容山村拾級而上,至山頂香山禪寺,從山頂沿車行道向下至新迪埠村。大霧尖山頂的香山禪寺便隱匿在層疊的群峰中。寺內有大雄寶殿、圓通寶殿等多座大殿及附屬建筑群,雕梁畫棟、飛檐走壁于山崖之上。雨后的山頂更有薄霧縈繞,身處峰頂似站在云端,遠眺群山,猶如仙境一般。
八、青板古道,全長5.6公里。青板步道起于柯橋區(qū)稽東鎮(zhèn)金豐村板溪,是原先龍峰鄉(xiāng)等地村民通往平水、紹興的主要進出路線。古道保存相對完好,青山環(huán)保,綠水縈繞,古道交叉,冢斜村蘊含悠久的古建筑,包公殿、老鼠巖。是一條結合古村游玩的旅游步道??傞L5.6公里。步道經過的冢斜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村內建筑形態(tài)保存較完整,村落邊界清晰。
九、孫家?guī)X古道,全長4.5公里。孫家?guī)X古道起于孫岙村,終點至丹家村,全長4.5公里,是原先崇仁來往紹興的必經之道。孫家?guī)X古道目前有中央泗走廊、鵝峰松濤、破箭斗石、十三丘、仙草靈泉等十幾處景點,以自然風光為主,古道保持了原始風貌,毫無刻意雕琢之色,組合疏朗自然。古道所經過的地方,綠茵蔥蔥、古藤盤繞,歲月變遷可見一斑。游客在欣賞山間風光、呼吸清新空氣的同時,還可以領略歷史悠久的傳說,是遠離喧囂、放松身心的絕佳場所。
十、紫洪嶺古道,全長8.4公里。紫洪嶺步道地處柯橋區(qū)蘭亭鎮(zhèn)紫洪山村、大慶村和越城區(qū)鑒湖鎮(zhèn)秦望村。由妃子嶺步道、王現古道、紫洪嶺步道和部分鄉(xiāng)村道路組成。步道沿途竹林密布,偶見山花,林間繚繞著輕薄的霧氣,仿佛仙境。尤其少見人煙的王現古道上,那隱約可見的路面石頭拼砌的紋路,被枯竹葉覆蓋著,淙淙溪水和竹林濤聲里,氤氳著悲涼的美感。
十一、覆卮山虞嵊古道,全長5公里。虞嵊古道原為連接上虞嶺南鄉(xiāng)與嵊州下王鎮(zhèn)的主要通行道路,從覆卮山較低山脊翻越相連。此道以原石路面為主,沿途穿越四紀冰川石浪、千年梯田、生態(tài)樹林和竹林等原生態(tài)景點。古村落自然原生態(tài)保護較好,通過近幾年的修繕,使4個古村各具特色,同時也是嶺南鄉(xiāng)創(chuàng)建“覆卮山”4A級景區(qū)的核心。
十二、馬劍秦皇古道,全長8公里。相傳,兩千多年前的一天,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來到富陽江北岸,想渡江到會稽山去祭奠大禹陵。自富陽到紹興大禹陵其實是路過馬劍的,走的就是這條古驛道。此古道從諸暨馬劍出發(fā)經栗金村、金家山村、金沙村,最終至富陽。沿路可呼吸山野氣息,欣賞秀美山水景色,亦可在馬劍鎮(zhèn)上參觀戴氏宗祠,觀賞馬劍面、豆腐皮等古老制作工藝。
十三、仙過嶺下古驛道,全長7.5公里。諸暨市同山鎮(zhèn)的這條古驛道,從邊村出發(fā),經仙日村、南日茶廠至浦江中余村,全程7.5公里,百年前乃鹽商交易交通要道,沿途有美麗景色可觀賞,竹海幽林、古樹茶園、田園果林等綺麗風景。一路“吟風弄花”“采果飲泉”,所經之處無不充滿著盎然情趣,令人神往。
十四、太白古道。唐詩之路組成部分,由古剡縣(今嵊州市)內陸向西通往諸暨市楓橋古鎮(zhèn),向南通往東陽的主要通道,一路穿越香榧主產區(qū),所以又稱“香榧古道”。傳說李太白曾在這條古道走過,西白山又稱太白山。古道途徑會稽山主峰西白山(海拔1096米,紹興市最高峰)、西白山高山濕地、白雁坑地質石浪、西白山百年古香榧群、松明培五通巖等。
十五、紅佛寺古道,全長15公里。古剡縣東部通往余姚市梁弄古鎮(zhèn)的主要通道。整條古道沿峽谷通向四明山腹地,翻越主峰,進入余姚境內(現為寧波市林場),沿途懸崖峭壁,巖壁林立,險境居多。一路自然景觀優(yōu)美,懸崖、巖壁、溪水潺潺,森林茂密,海拔800米以上有大面積人工林(黃山松、杉木、高山柏等)。
十六、嶀山古道,全長11公里。嶀山古道座落于嵊州仙巖鎮(zhèn)嶀山,一條歷經千年的古道,自西鮑村至石坑,沿路把各個村莊串聯起來通向外界。古道蜿蜒綿長,盡收眼底,仿佛先人們用鮮血和勞力筑起的脊梁背。真真正正領略到先人們的偉大,歷史的文明,感慨時代的更替。路面多是由小石板和打磨過的塊石鋪成,石頭表面已經被歷代先人踩磨得十分光滑,如今時代的進程,交通工具的變更,古道顯得非常的幽靜。
十七、高山流水古道,全長15公里?!案呱搅魉惫诺牢挥谄挚诠式灞?,這里原是一條浦口通往下王的故道,道中山林茂密,流水潺潺。一路上行,山澗相伴,聽著潺潺水聲,到了“高山流水”題刻,字體遒勁有力,豎列陽刻,署“嘉靖”“已亥”“墅山”“感書”等字。沿途風光秀麗,山水相養(yǎng)溢美,5000畝公益林和白毛庵水庫保證了潺潺流水,大王殿的鐘聲,更證明了古道曾經的輝煌。
十八、錢家?guī)X古道,長度:共10公里。錢家?guī)X是原貴門、雅安去嵊州的官道,嶺長約1公里,從嶺腳至錢家?guī)X頭都鋪由約1米寬的石子彈路(相當于今水泥馬路)過嶺頭后通過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可達貴門、雅安,連接更樓古道。錢家?guī)X背靠長樂鎮(zhèn),南連更樓古道,西接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南山湖風景區(qū)。長樂鎮(zhèn)錢家?guī)X全嶺兩邊全是竹海,三伏夏天健身清爽涼快,石子彈古道100米基本保護完整。
十九、鹽幫古道,全長15公里“鹽幫古道”是古代私鹽販子走的道路,新昌東邊與產鹽的寧海接壤,私鹽販子從寧海販運私鹽,選擇深山冷岙中的小道,不容易被官兵攔截,后來這路走的人多了,也成了山民進出大山的通道。本古道的特點是群山環(huán)抱清幽如仙境,沿途古村很多,可以選擇休閑徒步也可以選擇強度稍大的登水簾尖。登“水簾尖”,走“鹽幫古道”,是新昌縣重點推介的驢行線路之一。
二十、鏡澄埠古道,全長8公里。鏡澄埠古道位于鏡嶺練使村的鏡澄埠出發(fā),通過石板古道到回山下董村,也可以從里練使出發(fā)到下董,一個來回全長8公里。本古道古樸典雅,用石板建筑成的,沿途有河流、茶園、森林還有幾個各有特點的路廊,嶺等的下董路廊竟是曲尺形四間,可以休息躲雨、避暑,還可以放農具,十分罕見。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