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伊世珍《琊嬛記》卷中引《林下詞談》有這樣的記載:
子瞻在惠州,因與朝云閑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云歌喉將轉(zhuǎn),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日:“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弊诱胺淮笮υ唬骸笆俏嵴铮暧謧阂??!彼炝T。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終身不復(fù)聽此詞。
朝云在惠州不忍唱的這首“花褪殘紅”詞,詞牌為《蝶戀花》。全詞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p>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其主要內(nèi)容是感傷春光易逝,佳麗難逢,嘆息多情人卻被無情人所煩惱。上片詞描繪暮春景象。殘花柳絮,新燕翻飛,綠水盈盈,芳草萋萋,正是春末夏初的典型景象,其中蘊(yùn)含著淡淡的春光消逝的哀愁,為下片寫多情人作了鋪墊。下片詞用敘事之筆寫“墻外行人”的單相思。墻外行人看見墻里高高蕩起的秋千,又聽到美人的朗朗笑聲,不由得對秋千美人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但“墻里佳人”并不知“墻外行人”的單相思,結(jié)果就只能是“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真可謂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這樣一首抒發(fā)淡淡春愁、無端煩惱的情詞,為什么竟惹得朝云淚滿衣襟、不忍卒唱呢?這就不禁使人懷疑此詞必有另外一番深意。查上片結(jié)句“天涯何處無芳草”,原出自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這是愛國詩人屈原為奸佞小人所讒毀,被楚頃襄王放逐江南,振興楚國的理想完全破滅;在激烈的去與留的思想矛盾中,他向巫師靈氛問卜,靈氛便勸他遠(yuǎn)逝而去。其中的“芳草”喻指美人,也即是屈原愛國政治理想的象征。蘇軾一生處于新舊黨爭的夾縫中,兩次遭到新黨奸佞小人的讒毀放逐,其境遇與屈原頗為相似。
因此,《蝶戀花》詞中的“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否也蘊(yùn)含著大好春光(人生的春光,家國的春光)消逝,不如遠(yuǎn)遁隱居的深意呢?下片結(jié)句“多情卻被無情惱”,表層意思是寫佳人難求,但從屈原《離騷》的“香草美人”比興手法看來,也可以象征政治思想上的知音難求。聯(lián)系東坡執(zhí)著而坎坷的一生,他不正是“多情卻被無情惱”么?他的“多情”的政治理想確確實實是被“無情”的政治現(xiàn)實擊得粉碎了。倘若如此分析,那么,這首 《蝶戀花》就不是單純的情詞了。
據(jù)蘇軾《朝云墓志銘》:朝云字子霞,姓王,杭州人。她十二歲隨侍蘇軾,“敏而好義”,“忠敬若一”,相隨東坡二十三年。先黃州,后惠州,東坡兩次遭貶斥她都不曾離開,三十四歲逝世于惠州。她對蘇軾不但有深厚的感情,而且有深刻的理解。毛晉所輯《東坡筆記》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而行,顧侍兒日:“汝輩且道是中(指腹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婢曰;“滿腹都是機(jī)械(聰明機(jī)智)。”坡亦未以為當(dāng)。朝云乃曰:“學(xué)士一肚皮不合入時宜。坡捧腹大笑。這“一肚皮不合入時宜” 可謂一語中的,充分說明朝云與蘇軾確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了。因此,朝云唱這首《蝶戀花》詞,自然會觸發(fā)其一生跟隨蘇軾顛沛流離的哀傷情感,痛惜蘇軾天才一生的悲劇命運。由于對這首詞的“個中三昧”有深切了解,她的淚滿衣襟,不忍卒唱,也就不必大驚小怪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