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英
故園戀歌
----讀詩歌集《耳朵長在櫟樹上》
但凡文學作品都是立足于作者的客觀世界,扎根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者本身對于自然、人生、生命的徹悟,最終以詩歌的形式落實在字里行間。詩歌作為人類的精神跋涉者,以一種救贖的方式,穿越了浮華俗世,找到了豐沛的生命之源------故鄉(xiāng)。
濃濃的故鄉(xiāng)情是這本詩集的主題,《移栽的冬青樹》、《敲門》、《一課回到石牌的草》、《與父親下象棋》、《老屋場》、《魚塘》等等,無一不是對故鄉(xiāng)的眷戀與懷想。正如他在《馬齒莧》里寫道:“有些東西,一生都不會忘記”。作為從農(nóng)村走出來的孩子,在城市里生了根,安了家,有了不錯的工作,但是故鄉(xiāng),是滲透在血液里的,夜深人靜時,獨自回望,撫摸,有時還會刺痛敏感的內(nèi)心,如同被《移栽的冬青樹》:“一課老冬青,從山里挖出來/種在東寶山公園的路邊/那么簡樸而安靜地活著/也生根,也長刺,與山里一樣/但那種無欲無求的淡定/就像是另一種活/人做不到,腳下的小螞蟻也做不到?/在東寶山公園,移栽的冬青/擁有優(yōu)先生活的權利/卻又活得有些不易”。這是作者對生命的反思,對生活意義的叩問:一個人到底該怎樣活著?是守望初心還是隨波逐流?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作者將獨特的視角放在一課被移栽的冬青樹上,詩意的筆觸,折射的是現(xiàn)實生活的艱辛和對故土的眷戀之情,有興奮、有失落、有彷徨、也有無奈。禁不住對故鄉(xiāng)的思念的折磨,在一個上午,回到老屋《敲門》:“時間越過思緒的柵欄/恍如隔世的雙腳/進一步/退兩步”,那種與故鄉(xiāng)久違的疏離令他“近鄉(xiāng)情更怯”了。
石牌,是作者的根,是他寫作的原動力,也是給予他創(chuàng)作欲望的靈光。他把自己化身為一顆卑微的草,虔誠、謙卑:“彎下伶仃的腰”,腳下堅實的土地又令他有著:“從骨頭里潛滋暗長由內(nèi)而外的青/哪怕被秋風漂白/也義無反顧地選擇/站在風中”。故鄉(xiāng)堅實的土地給了他生活意義的答案,這不僅是對故土的熱愛,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穿行在作者濃密的悲憫情懷里,一次次被打動,眼眶發(fā)熱:“苦難是鑿不開的巖/荊棘叢生的小道是散落的民謠/溪谷變瘦,鳥鳴的清音/掠過鄉(xiāng)村的原野,講述的還是那個老故事/秋已深,雁陣驚寒/椿樹緊一緊腰身/山腳下有人在打夯,沖淡了勞動的號子/鄉(xiāng)下的孩子在教室里搖頭晃腦/登高遠眺/不修邊幅的群山在霧靄中奔走/它們有寬闊如火的額頭,亦有離散之悲”《秋已深》;又如:“其實我一直/也就站在青林古寨西門墻邊/聆聽松濤/時而看曠野中的風景/看紅葉和莊稼/在初冬的陽光里流淌和生長/樹木枯榮/總有我最初見到的青澀呈現(xiàn)/我朝門內(nèi)打探/一百零八間傾圮的寨屋/每一個角落都充滿陰謀與誘惑/站在寨門/站久了就覺得自己/是陣陣穿堂而過的山風/對世事的關注/像一陣風那樣無怨無悔”《在古寨墻邊》
當歲月的滄桑磨平生活的棱角,文字便會有了成熟的厚道。寫作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從此岸到彼岸。不難看出,作者做了很多種嘗試,視覺也是全方位的,這種嘗試對其今后的創(chuàng)作無疑裨益巨大。時下物欲橫流的社會現(xiàn)狀和急功近利的浮躁環(huán)境下,作者始終以一顆物外之心觀照生活,體驗生活,觸摸生活,沒有憤青般的尖酸刻薄去指責生活,而是將生活的溫度與厚度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以悲憫的情懷創(chuàng)造出生命的質(zhì)感,這是對生命的徹悟和感動。
凡入詩的,皆可入心,誠哉斯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