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炎癥性的皮膚病。是臨床常見多發(fā)病。臨床上一般分急性濕疹(包括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急性發(fā)作三種)和慢性濕疹兩大類,且二者又多相互轉化。祖國醫(yī)學根據(jù)本病有廣泛性和局限性發(fā)病特點,故又有“浸淫瘡”、“血風疹”、“粟瘡”、“旋耳瘡”、“腎囊風”、“四彎風”和“乳頭風”等病命名。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病因】多因飲食傷脾,外感風濕熱之邪;或脾虛失運,素體蘊濕,郁久化熱,濕熱蘊遏而致濕熱相搏;或挾風邪,厲風,濕熱,客于肌膚所致。慢性多由急性失治遷延轉化而成;或因血虛,風襲或因脾濕所致。
【癥狀】周身或胸背,腰腹四肢,或陰囊、肛門出現(xiàn)紅色疙瘩,或皮膚潮紅而有集簇或散發(fā)性粟米大小之紅色白疹或丘疹水泡,搔癢,或皮損潰爛,滲出液較多。常伴有便干溺赤、口渴、心煩等癥。慢性且多經常反復發(fā)作,纏綿不愈。且多出現(xiàn)鱗、屑、苔癬化等皮損,皮損處有融合及滲出的傾向。本病??梢蚝疅崾С?,飲食不當?shù)纫蛩厮T發(fā)。
【療法】
取穴方一:腳后跟穴、尺澤、委中(均取雙側)。
方法:用結扎放血法。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和穴位附近血絡點刺2-3下,使之出血。每日或隔日1次,至愈為度。
主治:濕疹,小兒尤宜。
效果:屢用有效。
附記:引自《中醫(yī)雜志》(3)1981年。
取穴方二:足三里、曲池、大椎。
方法:用點刺放血法。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和穴位附近血絡點刺2-3下,使之出血。每日或隔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濕疹。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2-5次即可見效或痊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凡泛發(fā)性濕疹,若術后配合熏洗法熏洗,效果尤佳。方用苦參、黃芩、黃柏、蒼術各15克,薄荷、蟬衣、蛇床子各5-10克。上藥煎水,倒入浴盆內,乘熱先熏后洗,每次20-30分鐘,每日1次,一劑藥可用數(shù)日(藥液保存同煎)。
取穴方三:大椎、尺澤(雙)、百蟲窩(雙)。
方法:用點刺放血法。雙側每取1側穴,交替使用。先用毫針刺入,得氣,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出針后,再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附近血絡點刺2-3下,使之出血適量。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濕疹(泛發(fā)性)。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記:本癥亦可配合藥物熏洗。臨床并用,效果頗佳。方藥可詳見《百病中醫(yī)熏洗熨擦療法》。
取穴方四:分2組。一為風門、百蟲窩;二為脾俞、足三里。均取雙側。
方法:1組穴用點刺放血法。用三棱針在穴位和穴位附近血絡點刺2-3下,使之出血數(shù)滴。2組穴用拔罐加炙法。先拔罐10-20分鐘,罐后以艾條溫灸10-15分鐘,灸至有溫熱感為度。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慢性濕疹。
效果: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附記:若配合外擦藥,效果尤佳。方用苦參、蛇床子、白礬各30克,川椒10克。上藥水煎3次,取藥汁稍加濃縮,減至2/3,備用。術后取藥棉蘸藥水外搽患處。每日2-3次。本方適用于急、慢性濕疹。
取穴方五:箕門、關元、百蟲窩(雙側穴可交替取用)。
方法:用點刺放血法。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和穴位附近血絡點刺2下,使之出血適量。針后,或在箕門、關元穴艾灸15分鐘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陰囊濕疹。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若配合外敷法,效果尤佳。方用自擬止癢膏(蜈蚣10條,土鱉蟲、地龍各6克,雄黃、明礬各5克,冰片1.5克。上藥共研極細末。一般用香油或麻油,濕熱甚者用苦參15克煎水,調和成軟膏狀,備用)。每取此膏(適量)攤于敷料上,外敷陰囊,包扎固定。每日換藥1次。本方適用于各類型陰囊濕疹。
取穴方六:阿是穴(病灶處)、百蟲窩(雙)。病發(fā)下肢者配委中;上肢者配尺澤。
方法:用點刺放血法。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絡點刺2-3下,使之出血。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局限性濕疹。
效果:臨床屢用,常收佳效。
附記:程功文經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