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個大明星,但是卻幾乎沒有人見過他。
他以充滿諷喻意味和黑色幽默的涂鴉作品為人熟知,戰(zhàn)爭、資本主義、種族問題……沒有他不敢碰的主題。
他曾經(jīng)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里的名畫偷偷換成自己的惡搞作品,足足掛了兩小時 。
2010年,他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人,這是他提供給雜志的相片:
他就是Banksy,這位從不露面的英國涂鴉藝術家每次惡作劇,都能讓整個藝術界傻眼。
上周,蘇富比拍賣會上,當拍賣官以104.2萬英鎊的價格落錘成交他的著名作品《女孩與氣球》時,這幅畫突然徐徐滑落,被畫框里隱藏的碎紙機絞成了紙條。
事后,Banksy承認了這是他一手策劃的。被他黑得不輕的蘇富比公司在意外之余,似乎更多的是興奮。這千載難逢的惡作劇使得那幅破碎的畫足以被寫入藝術史,你說,它今后的價格是會更低還是更高呢?
嘲諷和抗議藝術品拍賣,Banksy也不是第一次玩了,越這么玩,他的作品價格越是一路攀升。2007年,當Banksy的作品在蘇富比拍賣會上刷新成交紀錄后,他在網(wǎng)站上更新了一幅畫,上面寫著:我不敢相信你們這些白癡真的會買這種垃圾(I Can't Believe You Morons Actually Buy This Shit)。
2013年,他在公園里找人擺了個小攤,以60美金一幅的價格出售自己的原作,這與他當時拍賣價格比簡直是白菜價。第二天,他本人在社交媒體上公布了這一消息,告訴大家這個攤位“僅此一天”。昨天那些因為價格太低而覺得是假貨的人,后悔去吧。
屢次把藝術品拍賣當靶子,Banksy諷刺的是它喜歡作秀,價格虛高,眼中沒有藝術價值,只有金錢與名聲……其實在藝術界中,拍賣行的角色一直不太光彩,可是藝術市場的運轉又少不了它。
藝術家和以藝術家“推廣人”自居的畫廊老板不喜歡拍賣行,是因為拍賣行赤裸裸地談論藝術品價格,這并不利于藝術家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然而從經(jīng)濟學角度來看,對于藝術品這種缺乏清晰價值標準的稀有物品來說,拍賣無疑是一種最適合的定價機制,能夠相對準確地反映市場的供需水平,從而被看作藝術品價值的晴雨表。
既然如此,為什么拍賣價格依然被藝術家和畫廊老板排斥?作品價格炒得高,為什么不是皆大歡喜?《藝術品如何定價》一書為我們解答了藝術市場中的這些反?,F(xiàn)象。
點擊書名即可購買
《藝術品如何定價》
作者: (荷蘭)奧拉夫·維爾蘇斯
譯者: 何國卿
1
拍賣行和畫廊的不同角色
從1970年代起,拍賣行日益關注當代藝術市場;1998年,佳士得甚至開始為在世藝術家作品舉辦半年一度的專場拍賣會。結果,拍賣行與畫廊老板就開始為了收藏家口袋里的錢而成為競爭對手。然而,拍賣行與畫廊之間最關鍵的不同是,畫廊老板是藝術界支持系統(tǒng)的積極組成部分,而拍賣行則不是。
畫廊老板與藝術家、收藏家之間有著朋友一般的親密關系。而與畫廊老板相反,拍賣行并不努力保持它們與藝術家之間持續(xù)的關系,也不為藝術家的作品推廣付出任何努力。因此畫廊老板譴責拍賣行完全只追求利潤,作風“貪婪”。
盡管藝術品商人總是努力在他們的畫廊中抑制藝術品的商業(yè)屬性,但這種屬性卻能在拍賣會上被明確地表現(xiàn)出來。預定要拍賣的主要作品會在拍賣會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在世界各大都會巡回展出以刺激需求。在展出期間,公開地談論即將拍賣的藝術品的經(jīng)濟價值是一種普遍行為;知名收藏家與感興趣的觀眾會強調藝術品的可通約性,公然比較藝術品的價格估值,而在當代藝術畫廊的環(huán)境下,他們本來是會小心回避這種評價的。
蘇富比和佳士得于每年5月和11月舉行的最負盛名的晚場拍賣會只有受到邀請的人才能參加。精挑細選的金融大亨和社會名流身著晚禮服出席盛會,從一個有窗戶的私人豪華包廂中觀看拍賣會的大廳。在拍賣會進行過程中,大師級作品被作為偶像布置在以天鵝絨帷幕為背景的展臺上。如果一件作品被叫出了一個創(chuàng)紀錄的價格,觀眾常常會長時間起立鼓掌,將對藝術品的崇拜之情推向高潮。
隨后,在規(guī)模較小的拍賣會上,藏家可以直接在緊挨展廳的出納辦公室付款;拍賣行并沒有在建筑結構上將藝術和商業(yè)截然分開。拍賣行的這種不同于畫廊的邏輯,在菲利普斯拍賣行的一位總裁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所做的評論中表達得很清楚,她的互聯(lián)網(wǎng)商務從業(yè)經(jīng)驗對她的新工作來說并不是劣勢:“這兩個行業(yè)非常相似。它們都是做交易。都是買進賣出。”
2
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有價簽
社會科學家將拍賣稱為“價值的錦標賽”或“地位之爭”。在這種錦標賽中重要的不僅是經(jīng)濟交易,更是藝術家等級的確立,以及能夠一擲千金購買昂貴藝術品的收藏家的社會地位和名聲。一位活躍在二級市場上的紐約蘇荷區(qū)的藝術品商人以一種相似的脈絡描述了拍賣的公開性:“上百萬的人見證著拍賣會的進行?!瓕⑺囆g品放上拍賣臺就像是去參加一場選秀大賽?!绷硪晃凰囆g品商人說:“一旦一位藝術家屈服于拍賣場,人們就不會再談論他作品的藝術價值或藝術理念,全部的討論都圍繞著這些作品達到或未達到的價格,5萬美元或2 000美元。即使作品價格很高,結果也像價格很低一樣糟糕。年輕藝術家應該有一段純粹的時期,在這段時期中,他們的作品能夠被作為藝術作品來欣賞,而不是被看成價格標簽。”
藝術品拍賣集中了社會地位、庸俗勢利和公開的金錢消費等元素,這些都是先鋒藝術圈避之唯恐不及的。我訪問過的畫廊老板將他們含蓄的商業(yè)策略與拍賣行積極的銷售方法對立起來,認定拍賣行應該為收藏家不斷地提及他們藏品的經(jīng)濟價值的現(xiàn)象負責。一位美國藝術品商人這樣描述藝術市場的氛圍:“整個市場變得更浮躁了,沒有什么交易是不體面的,因為拍賣行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都在進行這種交易。如果你是一個收藏家,想出售藏品,你會接到拍賣行的電話或郵件。他們會找上門來告訴你,‘這個值這個價,那個值那個價’。于是所有的收藏家都常常與經(jīng)濟價值打交道,不下于他們與藝術打交道的時間。在美國,這種現(xiàn)象比在歐洲更極端?!?/span>
比伯弟弟的Banksy紋身
3
推廣者與牟利者
這些評論暗示,畫廊老板與拍賣行不僅在對收藏家的錢袋展開商業(yè)競爭,也在就如何定義藝術市場的性質進行著兩種層面上的斗爭。
首先,畫廊老板們努力扶持藝術家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而拍賣行則只從事單個藝術品的營銷。其次,拍賣行將藝術品定義為商品,而畫廊老板們則試圖抑制藝術品的商品屬性,并將藝術品定義為文化財富。這種在拍賣行和畫廊間展開的定義之爭不僅體現(xiàn)在他們各自的符號操作實踐中—諸如二者的展示空間配置方式、藝術品展出方式、從業(yè)者的著裝規(guī)范,甚至他們說話的語調等,而且還表現(xiàn)在二者不同的價格中:在畫廊老板的市場觀念中,拍賣價格和畫廊價格不僅在量上不同,而且在質上也是不同的。畫廊老板堅持認為畫廊價格,也就是藝術推廣者的價格,是按照他們心目中藝術品的長期價值走勢確定的,注重其穩(wěn)定性、可信性和對藝術家的關懷照顧;拍賣行價格則相反,它是牟利者的價格,被看作是旨在謀求利潤最大化的短期價格。
畫廊老板們認為,由于拍賣行與藝術家之間沒有長期的關系,拍賣價格的制定往往會損害藝術家的長遠利益。例如佳士得拍賣行被指責為“不僅將藝術品價格哄抬到遠高于畫廊價格的程度,而且過早地試銷一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一位受訪人說,拍賣行不道德的銷售策略是這樣的:拍賣行會等到一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看漲的時候才出手。此時,他們會開始接觸擁有該藝術家作品的收藏家,并積極勸說他們出售這些作品。他們會說:“藝術品市場即將步入低迷。市場會崩潰,因此現(xiàn)在是時候出手了?!边@樣一來,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就會充斥市場,高昂的拍賣價格就如曇花一現(xiàn),再難企及。也就是說,拍賣行的策略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不管怎樣,大量作品出現(xiàn)在市場上是符合拍賣行的利益的,因為這增加了他們的銷售收入,但是正如一位畫廊老板所說,這對藝術家來說是“一種不公平的考驗”。這種狀況干擾了畫廊老板通過重復的銷售小心翼翼建立起來的穩(wěn)定價格。因此,藝術品商人葆拉· 庫珀在比較了她自己的價格和那些牟利者的價格后總結道:“對于一位在世的藝術家來說,最好的價格永遠都是在他娘家出售的價格—也就是畫廊價格?!?/span>
藝術與社會系列更多好書
點擊書名即可購買
《建構藝術社會學》
(10月下旬上架)
作者: [美]維拉·佐爾伯格
譯者: 原百玲
《日常天才》
作者: [美] 蓋瑞·阿蘭·法恩
譯者: 盧文超 / 王夏歌
《創(chuàng)造鄉(xiāng)村音樂》
作者: [美]理查德·A. 彼得森
譯者: 盧文超
《尋找如畫美》
作者: (英國)馬爾科姆·安德魯斯
譯者: 張箭飛 / 韋照周
《藝術界》
作者: [美] 霍華德·S.貝克爾
譯者: 盧文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