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開頭,先介紹一下波斯帝國的概念。波斯是伊朗歷史使用了兩千多年的國號,所謂波斯帝國,并不是特指波斯這個國家,而是指伊朗歷史大一統(tǒng)朝代的統(tǒng)稱,伊朗歷史有三個大一統(tǒng)朝代,分別是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非王朝,因為國號都是波斯,都可以稱為波斯帝國,并以波斯第一、第二、第三帝國來區(qū)分。
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非王朝三個朝代的國祚不是連起來的,分別是前550年到前330年、224年到651年、1501年到1736年,中間間斷的時間是被外族統(tǒng)治波斯的時期。
現(xiàn)在小編要介紹的歷史人物,是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叫伊嗣俟三世。
影視作品中的波斯帝國皇帝
在介紹伊嗣俟三世之前,先介紹薩珊王朝。公元224年,擔(dān)任地方總督的波斯人阿爾達(dá)希爾一世登基稱帝,定國號波斯,史稱“波斯第二帝國”,因出身薩珊家族,史稱“薩珊王朝”,同年滅掉外族建立的安息王朝,令伊朗回歸波斯人統(tǒng)治。
薩珊王朝是伊朗歷史國祚最長的朝代,從公元224年到公元651年,長達(dá)427年,歷32代皇帝,極盛時期疆域以今天伊朗為核心,幾乎覆蓋整個中東地區(qū)。公元632年,薩珊王朝統(tǒng)治下的阿拉伯人強勢崛起,建立阿拉伯帝國,已經(jīng)衰落的薩珊王朝受重創(chuàng),面臨亡國危機。
公元634年,伊嗣俟三世繼承薩珊王朝皇位,他正是薩珊王朝末代皇帝。
影視作品中的波斯帝國軍隊
伊嗣俟三世在位期間都在跟阿拉伯帝國交戰(zhàn),當(dāng)時的阿拉伯騎兵戰(zhàn)斗力所向披靡,薩珊軍隊根本無力阻擋,疆域不斷被阿拉伯帝國侵占。阿拉伯騎兵不僅侵占土地,還搶奪食物和女人,所到之處幾乎都是廢墟,非常野蠻和殘忍。
為了鼓舞薩珊軍隊士氣,皇帝伊嗣俟三世親臨戰(zhàn)場指揮,但依然無法改變敗局。伊嗣俟三世眼看波斯的亡國之日將至,他不甘心做亡國之君,決定求救當(dāng)時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中國。
于是,伊嗣俟三世派遣一批使者,沿著絲綢之路快速趕往中國求救。當(dāng)時統(tǒng)治中國的是大唐王朝,在位的是太宗文皇帝李世民。但是根據(jù)《舊唐書》記載,唐文帝李世民以波斯與中國距離遙遠(yuǎn),拒絕了波斯使者的求救。
影視作品中的唐文帝李世民
當(dāng)時大唐王朝的勢力范圍最遠(yuǎn)去到中亞地區(qū),即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一帶,但只是勢力范圍,要救援核心位于西亞的薩珊王朝,還是要從大唐其它地方調(diào)動軍隊,而且阿拉伯騎兵戰(zhàn)斗力所向披靡,經(jīng)過長途跋涉的大唐軍隊未必能打贏,所以唐文帝李世民出于這種考慮,拒絕出兵救援。
既然大唐王朝沒有救援薩珊王朝,那薩珊王朝就注定了要亡國。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第三代哈里發(fā)奧斯曼·伊本·阿凡在位期間,發(fā)動對薩珊王朝的最后決戰(zhàn),同年攻占薩珊王朝的國都泰西封(在今天伊拉克境內(nèi),僅存遺址),末代皇帝伊嗣俟三世在逃亡途中被阿拉伯騎兵殺死,國祚427年的薩珊王朝至此滅亡,疆域盡數(shù)納入阿拉伯帝國。
大唐王朝時期的世界形勢
薩珊王朝亡國后,末代皇子卑路斯和末代皇孫泥涅師僥幸逃脫,這對父子是伊嗣俟三世的兒子和孫子,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他們不甘心波斯就這樣亡國,再次求助大唐王朝。此時大唐皇帝換成了高宗大皇帝李治,唐大帝李治以同樣的理由,拒絕了幫助波斯復(fù)國,但是留下卑路斯和泥涅師在長安居住。
公元661年,阿拉伯帝國從四大哈里發(fā)時期換成了世襲的倭馬亞王朝,這個朝代侵?jǐn)_大唐在中亞的邊境,唐高宗出于種種考慮,設(shè)置了波斯都督府,并且任命卑路斯為都督,泥涅師為副都督,讓這對父子帶兵抵抗倭馬亞王朝。
可惜卑路斯和泥涅師都沒有什么才干,抵抗倭馬亞王朝以失敗告終,被迫逃回長安,最后兩人都死在并葬在長安。至此,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及其皇室成員徹底復(fù)國無望,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薩珊王朝國都泰西封遺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