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為什么有人的絕句,句句對仗?
絕句只有四句,有律絕句和古絕句,是否對仗并非絕句的必要條件,不過有很多人偏偏喜歡對仗。
有人稱絕句是律詩截?cái)嘞聛淼囊徊糠郑Q為截句,其實(shí)絕句在格律詩定型以前就有了,和截?cái)嗦稍姏]有什么關(guān)系。
徐陵(507~583)是南朝陳的文學(xué)家,他的《玉臺新詠》中記錄了最早的4首絕句,都不是格律詩,也都不對仗。
藁砧今何在,山上復(fù)有山。何當(dāng)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日暮秋云陰,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蓮花玳瑁簪。
菟絲從長風(fēng),根莖無斷絕。無情尚不離,有情安可別?
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
格律詩完全成熟的唐朝也有很多完全不對仗的絕句,例如:
秦時(shí)明月漢時(shí)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前兩句對仗起,是絕句常見的一種寫法,例如五言絕句: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載兒夫婿去,經(jīng)歲又經(jīng)年?!秵獑y曲六首之一》
潮水還歸海,流人卻到吳。相逢問愁苦,淚盡日南珠。
杜甫的七絕《戲作寄上漢中王二首 》前兩句都對仗:
云里不聞雙雁過,掌中貪見一珠新。秋風(fēng)裊裊吹江漢,只在他鄉(xiāng)何處人。
謝安舟楫風(fēng)還起,梁苑池臺雪欲飛。杳杳東山攜漢妓,泠泠修竹待王歸。
第二首的后兩句,也可以看作寬對。
白居易《禁中夜作書與元九》:
心緒萬端書兩紙,欲封重讀意遲遲。五聲宮漏初鳴后,一點(diǎn)殘燈欲滅時(shí)?!?/blockquote>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其六》:
丹陽北固是吳關(guān),畫出樓臺云水間。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后兩句對仗的話,容易讓人覺得詩還沒有寫完。五七律對仗都是中間二聯(lián),因此讀過結(jié)尾兩句對仗的絕句,總會有讀了一半的感覺。
4、四句都對仗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句句對仗的五絕: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七絕的首句押韻是常見格式,所以首句和次句都是平收。李白的《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其一》: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獵獵過尋陽。秋毫不犯三吳悅,春日遙看五色光。因?yàn)槭拙溲喉?,所以首兩句平仄不完全相對。但是這種也常常被認(rèn)為是一種對仗。例如杜甫的《登高》被認(rèn)為八句皆對,其前兩句也是這種對仗: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dú)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完全平仄相對的七絕,例如杜甫的這首:
兩個(gè)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的這首絕句比較有名,除了這首外,其實(shí)四句對仗的七絕也不少,例如唐朝詩人柳中庸的《征怨》:
歲歲金河復(fù)玉關(guān),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結(jié)束語
四句對仗的絕句相對來說比較少見,四句對仗往往顯得不太自然,給人留下雕刻的痕跡。
優(yōu)秀的詩人寫四句對仗的絕句,如果讓人讀完以后沒有感覺到對仗為上品。
@老街味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