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一幕在很多家庭里都會上演:
孩子寫字又丟了一筆,媽媽急忙指出來:“都說多少回了,又把這一橫丟了!”
“寫作業(yè)抬頭、抬頭,你怎么就是記不住呢?”
“上完廁所沖馬桶,你怎么就不能長點記性?”
“告訴過你多少回了別跟某某玩,看,又被欺負了吧。”
這些事例有兩個共同的特點:1.為了孩子好。2.同樣的話重復過很多次。
這就是過度提醒,過度提醒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過度提醒”是很多家長都會“掉的坑”,家長們之所以會中招,不外乎這兩個原因:
1.希望孩子能做得更好;
2.害怕孩子走彎路。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出于對孩子的愛。
父母因為愛孩子,所以希望能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怕孩子做得不好、受到傷害、走冤枉路,所以,不停地提醒孩子,卻沒有意識到父母的“語重心長”,在孩子那里已經(jīng)變成了“嘮叨”和“耳旁風”。
美國知名教育工作者,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朱莉.禮斯科特在書中提到:對于子女的生活,太多的父母表現(xiàn)出過度指導、過度保護、過度介入的傾向。導致孩子成年卻未成人,既缺乏基本生活能力,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1.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在火車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幕:我的斜前方坐著一家三口,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跟他的父母。
為了打發(fā)火車上漫長的時間,孩子開始畫畫,父母在邊上看著??刹灰粫?,父母就開始對孩子的畫指指點點。
“花兒怎么會比房子還大?應該畫小一些?!薄鞍职质悄腥?,怎么能把衣服畫成粉色?”
孩子畫了還沒一會兒,父母已經(jīng)提了很多的意見,甚至還拿過孩子手里的畫筆示范了起來。
這時候,孩子看起來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畫畫的興趣,只是無精打采地按父母的指示修改著。
當孩子專心玩耍的時候,父母過來喂孩子吃東西東西,孩子正吃著飯,又讓孩子喝口水……
雖然家長是出于對孩子的愛,切總是在孩子專注時打擾孩子,使孩子的注意力總是分散的,是孩子無法形成專注力。
2.讓孩子失去自主性
一次去表姐家做客,吃飯的時候,她已經(jīng)上了中學的兒子在隔壁的房間打游戲。
表姐和表姐夫輪番喊兒子吃飯,孩子要么充耳不聞,要么應上一聲“等會兒”。
我們邊吃邊聊,一直到我們擱下了碗筷孩子都沒過來。表姐夫默默地給飯菜保上了溫。
后來表姐跟我聊起孩子在學校狀態(tài)很差:上課走神、作業(yè)不寫不交、甚至還會逃學去玩游戲,這學期已經(jīng)休學了。
說到這兒,表姐抹起了眼淚。
其實孩子的問題就出在自主性差上,表姐每天都提醒孩子該吃飯了、該睡覺了、該做作業(yè)了、上學要遲到了。
有了家長的提醒,孩子幾乎不用操一點兒心,還會敏銳地察覺到,“我沒做好,媽媽會比我更著急”,這樣孩子就更加不用操心、著急了。
時間久了,孩子就在學習和生活中失去了自主性,甚至會有“按時作息、好好學習都是在給父母完成任務”的想法。
3.使孩子無法獲得直接經(jīng)驗
有一種學習方法叫體驗式學習,它可以讓孩子多感官的、更加具體和形象的認識事物,獲得更多的直接經(jīng)驗。
比如:孩子都喜歡玩水,在玩兒的過程中,孩子能看到水的顏色、形態(tài),知道水會流動變化,還會知道人在水里會無法呼吸。
如果父母總是提醒孩子,玩兒水會弄臟衣服、遇到危險,而這些話又產(chǎn)生了效果,孩子從此后聽話的遠離水、不玩水,那么孩子就永遠不能體會到玩兒水的樂趣。
4.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
甜甜下樓梯總喜歡摸著扶手,每次都把手弄得很臟,媽媽告訴她那樣會弄臟手、弄臟衣服,不衛(wèi)生。
甜甜并不喜歡聽,下次下樓的時候又摸著扶手。就這樣,媽媽由一開始的提醒,逐漸演變成了不停的嘮叨。
可甜甜就是記不住,媽媽說的時候她要么拌上一個鬼臉,要么無所謂的說:“哦,我又忘了?!?/p>
實際上,有時候可以看得出,甜甜是故意的,她是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媽媽嘮叨的反抗。
過度的提醒就會成為嘮叨,它像唐僧的緊箍咒給孩子帶來壓力和束縛;又像一把小刀子,在父母不知不覺中,傷害著孩子。
很多家長已經(jīng)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可是孩子不改變,家長的過度提醒也無法停止。
1.孩子不要求,家長不行動
我們不妨試試這種辦法:孩子不要求,家長不行動。可以試著不那么“勤快”,學做一個“懶家長”。
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起床、吃飯、穿衣……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沒有詢問我們該怎么做,即使孩子做的不是很好,家長也不要干涉、提醒。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自己會思考,會積極行動,會逐漸擺脫依賴,具有自己的主動性。
2.事不過三
尹建莉老師在女兒圓圓上小學的時候,每次孩子考試出錯,總是說:“錯在什么地方,現(xiàn)在知道了吧?”
這句話很有效果,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會的問題上,養(yǎng)成了及時彌補不足、踏實學習的好習慣。
從小學到高中,在無數(shù)次考試后,媽媽都會說這句話。直到一次女兒發(fā)火了,“這句話都說多少次了,最煩你這句話了!”
如果父母的話孩子能接受、能產(chǎn)生效果,那么說一次、兩次就夠了,如果沒效果,說多少次都沒用,只會讓孩子反感和抵觸。
3.吃一塹,長一智
孩子承受一些挫折和摔打,對孩子的成長也會有一定的好處。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總喜歡在椅子上跳舞,我們制止了她幾次,怕她摔下來。
那時候她快三歲了,可能正處于第一個“叛逆期”,她就像被我們的“刺激”到了,格外堅持,你一個稍不留神她就爬上去了。
那天,只有我和她在家,我正忙著做飯,身后“撲通”一聲,接著,傳來孩子的哭聲,她從椅子上摔下來了,不過好在沒有碰著,只是嚇了一跳。
后來,她跟所有到我家的人碎碎念過“她從椅子上摔下來的故事”,以后再上椅子,也會非常小心。
所以,家長不必害怕孩子走彎路。偶爾讓孩子承受一些挫折和摔打,對孩子的成長也會有積極的意義。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過度提醒這種現(xiàn)象非常普遍,而很多家長卻處于不自知的狀態(tài),我們一定要警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