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誰也沒有想到,當年蘅塘退士孫洙為兒童編寫的啟蒙讀物《唐詩三百首》,會成為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選本。
《唐詩三百首》是乾隆二十九年蘅塘退士和夫人一同編寫的。這個蘅塘退士現(xiàn)在基本確認是江蘇無錫人孫洙(1711—1744)。
孫洙,江蘇無錫人,號蘅塘,晚號退士。家境貧困,聰明好學。中過舉人和進士,當過知縣、官學教習、縣教諭、府學教授。
從他的經(jīng)歷來看,除了干過幾年縣令外,從事的都是和教育考試有關的工作。作為考官,他參加了兩次山東鄉(xiāng)試,因此他對考生水平、閱卷標準和閱卷人的心理都很了解。孫洙感到當時通行的蒙學讀物《千家詩》已不適合當前的考試形式,于是著手編纂新的詩歌啟蒙選本。
孫洙在《唐詩三百首》序言中把自己編寫此書的目的寫得很清楚:
一、不滿意當時最流行的蒙學讀物《千家詩》,要讓學生學習正統(tǒng)的唐詩,這樣才能在科舉選拔中一舉中第。
二、代替《千家詩》成為兒童的家塾課本。
三、驗證一下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真?zhèn)巍?/span>
孫洙不是著名詩論家,也不是著名詩人,和學界大咖相比他只是個“小人物”,但他所編選的《唐詩三百首》卻能廣受歡迎,流布廣泛久遠。《唐詩三百首》得以廣泛流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注重精品
孫洙“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shù)十首,共三百余首,錄成一編”?,F(xiàn)在統(tǒng)計出的唐詩前一百榜單中,《唐詩三百首》收錄的詩作占了74首。精品意識是《唐詩三百首》成功傳播的重要原因。
二、題材廣泛
《唐詩三百首》所選的詩歌題材較為廣泛、勻稱,不單調,思鄉(xiāng)、送別、邊塞風光、山水情懷、題畫、音樂等題材都有。正由于孫洙在選詩時重藝術,博采眾長,多元組合,使《唐詩三百首》兩百年來經(jīng)久不衰。
三、讀者定位準確
兒童、老人是孫洙對《唐詩三百首》的讀者定位。因此他注重選取朗朗上口、易于成誦的精品,讓《唐詩三百首》成為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普適讀物。
四、契合考試制度
高考是當今教育的“指揮棒”,在清朝,科舉中第則是讀書人的唯一出路,而《唐詩三百首》就是一本指導學子應試的“輔導書”。
從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巳卯科鄉(xiāng)試開始,試帖詩成為清朝科舉考試的重要考試內容之一,童試、鄉(xiāng)試、會試以及歲考、科考、復試、朝考中均增考試帖詩。
清代科舉考試中對試帖詩的要求極盡嚴格,鄉(xiāng)、會試所考的五言八韻,童試所考的五言六韻,用的全是仄起格。《唐詩三百首》選編的五言律詩有80首,其中用仄起格的就有51 首。
科舉制度中試帖詩對作詩結構上的要求同八股文一樣講究“起承轉合”,《唐詩三百首》在收入詩歌時也將“起承轉合”結構,作為其收錄的重要標準。
《唐詩三百首》得以廣泛流傳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契合了當時的考試制度,符合試帖詩在結構和用韻上對詩歌的要求。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一部詩歌選本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唐詩三百首》也不例外。
《唐詩三百首》最大不足是一些經(jīng)典的唐詩沒有收錄。前面提到了《唐詩三百首》收錄了唐詩百大榜中的74首,比例雖高,但還是有26首經(jīng)典之作沒有收錄。具體到個人,像和李白、李商隱并稱“三李”的大詩人李賀,竟然沒有一首詩入選。
我們耳熟能詳?shù)膹埲籼摰摹洞航ㄔ乱埂?、李白《獨坐敬亭山》、王維《鳥鳴澗》《使至塞上》、王昌齡《從軍行》、杜牧《江南春絕句》、杜甫《春夜喜雨》等名作都因不符合孫洙的選詩標準,而沒被收錄。
當然這些都屬于“軟傷”,此外《唐詩三百首》還有將作者張冠李戴、詩體分類不當、隨意縮減原詩題目等“硬傷”。
《文藝研究》雜志編輯陳斐認為“不太合適”。他認為詩歌教育,要通過詩歌選本讓學生或詩詞愛好者了解唐詩的發(fā)展史、流變史,也就是應該是唐詩的微縮景觀。作為選本,不應該傾注作者過多的審美傾向。
《詩刊》副主編霍俊明卻認為,“《唐詩三百首》能夠流傳至今,說明它能經(jīng)受時代和歷史的考驗,深受大眾喜愛,我們不能因為有差錯,就把它的經(jīng)典價值推翻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