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個不知名的老儒,日子過得拮據(jù),但十分疼愛女兒,嫁大女兒時,傾盡家財,置辦嫁妝。二女兒一看就慌了,問她爹,您把錢都花了,那我出嫁時咋辦啊?
老書生很淡定,安慰二女兒說,乖女兒別怕,我自有辦法。
等到二女兒出嫁,老儒拿出自己根據(jù)商周歷史改編的神魔小說《封神傳》,請書商刊刻出版。
這本小說一經(jīng)發(fā)行,成了現(xiàn)象級暢銷書,老書生大賺一筆,給二女兒買了陪嫁之物,讓她高高興興地嫁人。
這是清末一個叫林喬蔭的“封神”迷,在考證《封神演義》小說作者時講述的故事。
看到這兒,很多人就該納悶了,不對呀,我看的《封神演義》作者是許仲琳,不是什么無名書生。
這是因為現(xiàn)在通行版《封神演義》所依據(jù)的明萬歷年間刻本,題有“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故推測其編著者為明代許仲琳。
但就和同時期的很多奇書一樣,《封神演義》的作者歷來多有爭議,有人說其出自明代道士陸長庚之手,還有人認為,作者是明初功臣劉伯溫,并杜撰了劉伯溫與《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打賭寫書的故事。
時至今日,很多學者認為,《封神演義》是一部“世代累積型”的小說,其中許多耳熟能詳?shù)墓适略谇О倌甑臍q月中隨著中國歷代文人、藝人口耳相傳,逐漸成型?!胺馍瘛庇钪?,由此誕生。
烏爾善的《封神第一部》正在熱議,我們今天就來講講“封神”的歷史真相——“封神”是怎樣被封神的。
《封神》電影劇照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將明代長篇小說分為講史、神魔、人情三類,而《封神演義》既是一部神魔小說,又帶有歷史演義的特征。
眾所周知,《封神》小說的第一層框架,是殷周鼎革、武王伐紂的歷史。古人對這段歷史的了解,基本上來自于周代以來的各種歷史文獻。
這是《封神》小說的第一個源流。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朝末年,帝乙之子受即位后,殷商江山走向末路。
受就是商紂王,也稱帝辛。
史書中的紂王,前半生具有上古英雄般的風采,他天生神力,能徒手與猛獸格斗,而且天資聰穎,反應迅速。
天才帝王往往自視甚高,紂王也是如此,他在位時,仗著自己武力值高,多次出兵討伐周邊方國、部落,導致東夷各部趁機發(fā)動叛變。這些戰(zhàn)爭雖然使商朝獲得大批俘虜,但大大消耗了殷商的國力,也讓紂王逐漸失去民心,故《左傳》說:“紂克東夷,而殞其身?!?/span>
從戰(zhàn)場上回到都城朝歌,紂王為政倒行逆施,為人荒淫殘暴。
紂王為充實國庫,橫征暴斂,用從百姓手中搜刮的賦稅修建高大巍峨的鹿臺,用天下的五谷糧粟充實鉅橋的糧倉。當時,南自朝歌(今河南淇縣),北至邯鄲(今屬河北),到處都是紂王的離宮別館,他以酒為池,懸肉為林,讓男男女女在其中裸奔,歡飲達旦,沉溺于奢侈腐化的生活中。
紂王估計是個虐待狂。史書記載,他制作炮烙酷刑,在銅柱上抹上油,柱子中點燃炭火,命令有罪者行其上,看著他們一一墜落,就這樣找樂子。
在用人方面,紂王重用崇侯虎等奸臣,殘害比干等重臣。
《史記·殷本紀》記載,紂王對比干的勸諫心生厭煩,對比干說:“吾聞圣人心有七竅?!彪S后命人剖開了比干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這個故事就是后來“妲己設(shè)計害比干”的原型,但在史書記載中,最初只是殘暴的紂王一意孤行,并沒有妲己的攛掇。
此外,大臣梅伯直言進諫,被紂王剁成肉醬;受到百姓愛戴的賢臣商容,遭到紂王罷免驅(qū)逐;九國的九侯(《封神演義》中東伯侯姜桓楚原型)將女兒獻給紂王,紂王卻以其女兒不討喜為由,將九侯處死;鄂侯(《封神演義》中南伯侯鄂崇禹原型)為了勸阻紂王,也被處以極刑,做成肉脯。
老版《封神榜》中的紂王與妲己。圖源:影視劇照
在殷商的西部,周人的首領(lǐng)姬昌(即周文王)得知九侯、鄂侯的遭遇后,暗自嘆息。嫉賢妒能的崇侯虎乘機進讒言,姬昌受到猜忌,被紂王召見后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湯陰縣)。
悲憤之下,姬昌在獄中演算成《周易》的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這就是司馬遷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
后來,姬昌死里逃生,被釋放回周地,一邊仍舊“夙夜不懈,以服事殷”,小心翼翼地做紂王的臣子,一邊禮賢下士,招納人才,暗地里結(jié)好諸侯,拉攏反對商朝的小國。
等到力量壯大后,周文王派兵攻打黎國、崇國,討伐當初誣陷自己的崇侯虎,將都城從周原(今陜西省寶雞市扶風、岐山一帶)向東遷都至豐京(今西安市長安區(qū)),打開通往中原的門戶,使殷商受到來自西面的直接威脅。
這段歷史,被稱為“文王翦商”。
周文王畫像。圖源:網(wǎng)絡(luò)
《尚書》記載,周文王出兵黎國后,有大臣跑到紂王那里報告,說:“殷商的天命將要喪盡了,就是因為您荒淫暴虐,自絕前程,所以上天拋棄了我們!如今殷商的子民都在說,上天的威靈怎么還不顯現(xiàn),殷商為什么還不滅亡?您說如今該怎么辦呢?”
紂王聽后,依然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說:“我生下來就是為了當國君,這不就是順應天命嗎?”
殷人推崇神意天命史觀,從現(xiàn)已出土的甲骨文可知,他們迷信占卜,認為年成的好壞、國君的任命都是上天決定的。紂王自以為是上天的代表,他不認為殷商的天命及其王權(quán)會被他人取代。
周人則認為,周滅商是一場“以至仁伐至不仁”的仁義之戰(zhàn),類似于后世儒家推崇的民意天命史觀,“皇天無親,唯德是輔”。
史載,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姬發(fā)即位的第二年,便會盟諸侯,觀兵孟津(今洛陽孟津區(qū))。史載,當時,“不期而會孟津者八百諸侯”,他們齊聲高呼:“紂可伐矣!”
謀臣姜子牙卻認為時機尚未成熟,他對周武王說:“當天道還沒有災害先兆時,不可以首先倡議征討;當人道沒有出現(xiàn)禍亂時,不可以先行謀劃興兵。一定要既發(fā)生了天災,又看到了人禍,才能籌劃興師征伐?!?/span>
于是,周武王決定審時度勢,對諸侯們說:“你們未知天命,還不可出兵?!?/span>
紂王繼續(xù)窮兵黷武,施行暴政,不久后,殷商統(tǒng)治集團分崩離析,商朝的少師、內(nèi)史等大臣紛紛持祭器、樂器、圖法等叛商奔周。周武王認為有機可乘,便大會諸侯,率眾伐紂。
伐紂前夕,周武王讓人用火灼龜甲算了一卦。
龜卜,是商周時期的國家大事,特別是戰(zhàn)爭之前,總會用占卜結(jié)果來預測吉兇。
然而,此次卦象極不吉利,又突然下起暴風雨,似乎表示蒼天不許。諸臣驚慌失措,只有姜子牙力排眾議,堅持勸說周武王出征。
姜子牙知道,兇卦不為兇,只因天命在周。于是,在龜兆不吉的情況下,周武王仍聽從姜子牙的建議,帶兵東出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與紂王決戰(zhàn)。
紂王用大批民眾和奴隸倉促編入軍隊,等到周軍兵臨城下后才籌劃應敵對策。
周武王卻率先安定當?shù)孛癖?,宣傳他們要打擊的主要目標是紂王,不會傷及百姓,并向全軍發(fā)布動員令,歷數(shù)紂王的罪行,宣稱自己是執(zhí)行天罰。
由于紂王已經(jīng)失去人心,這場決定兩個王朝命運的大戰(zhàn),僅用不到一天就分出勝負,紂王逃奔鹿臺,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朝取而代之。
周武王畫像。圖源:網(wǎng)絡(luò)
看完史書中的武王伐紂,早已習慣大場面的人可能就一個反應——就這?我想看的神仙打架呢?
前面說到,《封神演義》小說是“世代累積型小說”。事實上,武王伐紂這段歷史,也符合顧頡剛提出來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這段歷史的記載和相關(guān)歷史人物,在此后三千年間不斷演化,不斷改編,周文王、姜太公等等人物,最終“都送上封神臺去了”。
據(jù)顧頡剛考證,早在漢代司馬遷寫《史記》之前,西周文獻中,紂王最大的罪名是“酗酒”,“只是一個糊涂的人,他貪吃了酒,遂忘了政事,所以把他的國亡掉了”,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他的罪名“驟然加增得很多,而且都是很具體的事實”,再往后的文獻中,紂王的罪行就罄竹難書了。
紂王的故事中,有一個關(guān)鍵人物,就是備受寵愛的美女妲己,炮烙、酒池肉林、剖比干之心等事件都有她的參與,是個十足的壞女人。
然而,妲己這個形象也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
在西周的文獻中,只有紂王寵信女子的記載,比如《尚書》中說紂王“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但并沒有提及妲己的名字。
春秋戰(zhàn)國以后,妲己其名、其事才出現(xiàn)于文獻中,如《國語》記載,紂王出兵討伐蘇氏,蘇氏為了討好紂王,將族中的美女妲己送給紂王。
到了漢代,受“女禍論”思想的影響,妲己背上更多黑鍋,形象進一步妖魔化,于是有了《列女傳》中紂王“不離妲己,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的記載,原本紂王自己所為的壞事,現(xiàn)在都跟妲己有了關(guān)系,比如殺梅伯、九侯、比干。
但是,漢代的作者到底是怎么打聽到商紂王與妲己的宮中秘辛,這就不得而知了。
魏晉之后,更是出現(xiàn)了妲己是狐 貍 精的傳說,《封神》小說中那個狐妖妲己的形象至此初步確立,妲己成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甚至從人變成妖,永世不得翻身。
《封神》中的紂王與妲己。圖源:影視劇照
不僅反派人物經(jīng)過了一番徹頭徹尾的改編,正面人物的歷史形象也有所變化。
姜子牙是《封神》小說中的核心人物。而在歷史上,姜子牙是周王朝的開國元勛、周天子的“師尚父”,早年家中貧困,卻苦學天文地理、軍事謀略。歸周后,他履獻良計,指揮作戰(zhàn),立下大功,所謂“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武王滅商后,姜子牙因功被封于齊國。
古代史籍中,姜子牙起初是一個隱世智者的形象?!妒酚洝酚涊d,年事已高的姜子牙來到周人的領(lǐng)地,在渭水之畔垂釣,遇到了外出狩獵的周文王姬昌。姬昌出發(fā)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非龍非螭,非虎非熊,而是能夠?qū)崿F(xiàn)王霸之業(yè)的輔臣。”結(jié)果與姜子牙不期而遇。
經(jīng)過一番交談,姬昌發(fā)現(xiàn)姜子牙是難得一見的奇才,感慨道:“我們的先君說:'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說的就是您吧,我們盼望您太久了?!敝?,姬昌與姜子牙同乘一輛車而歸,尊其為師。
此后的典籍中,姜子牙的形象又變成了一位有些特立獨行的怪老頭,他曾在朝歌宰牛當屠夫,在孟津做買賣,卻一事無成,等到七十歲了,到渭水之濱釣魚,三天三夜都一無所獲,他有點兒生氣,把帽子、衣裳扔在地上,這時一個農(nóng)夫模樣的世外高人走過來,告訴他,你把鉤做得細一點,魚餌再香一點,靜悄悄地投入水中,不要驚嚇到魚兒。
姜子牙聽從他的建議,果然釣到一條大魚,剖開魚腹一看,腹中有一封書信,上書:“呂望當封于齊(姜子牙又稱呂尚、呂望)?!苯友来笙策^望,后來果然得到周文王重用。
姜子牙也是商周歷史中最早被添上神異色彩的人物之一。
《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始皇東巡至海,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將,說:“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
這是說,傳聞姜子牙助武王伐紂,曾遣八神將前來助戰(zhàn)。
隨著歷代史書的演變,“封神”的故事已然初見端倪。
到了民間作者筆下,以歷史為骨,以想象為翼,殷周革命的歷史故事就被改寫成了神魔大戰(zhàn)的文學作品。
宋元時期,用通俗文字寫成的話本流行一時。
這些文學作品,是當時民間藝人說唱用的底本,也是很多明清小說的文學源流。
講武王伐紂故事的話本中,影響力最大的是《武王伐紂平話》,現(xiàn)存最早的刊本為元至治(1321年-1323年)版,后來的《封神演義》深受其影響。
當創(chuàng)作的筆墨交到了民間作者手中,民眾開始創(chuàng)造一些自己喜愛的形象,也覺醒了反封建、反專制的意識。
《武王伐紂平話》虛構(gòu)了一個男主角,即紂王之子殷郊(一作殷交)。
《武王伐紂平話》的殷郊和后來《封神演義》的殷郊形象大不相同。
在這個故事中,作為男主角的殷郊,為了報母親姜皇后被害之仇,與周軍的姜子牙訂下盟約,加入武王伐紂的隊伍,成為周營中立功最多的將領(lǐng),最終在大小白旗下,親手殺死紂王和妲己,后成太歲神。
《武王伐紂平話》完全就是一部《殷郊傳》,作者不僅將反暴君、反暴政的理想寄托于這個虛構(gòu)人物上,還將他描寫成一個神話人物,話本中的殷郊得到夢神賜斧,10歲時就能揮動百斤大斧,情節(jié)匪夷所思。
此時的殷郊形象具有明顯的反封建、反專制隱喻,以及強烈的復仇意識。雖然是為報殺母之仇,但手刃紂王的弒父情節(jié)在古人看來太過超前,所以到了《封神演義》中,還紂王一個兵敗自焚的結(jié)局,殷郊的故事也被大量改編,淪為一個行為矛盾的配角。
此外,《武王伐紂平話》中的很多故事,如狐 貍 精換妲己魂魄、姜皇后遇害、周文王吐子肉為兔、黃飛虎反商、雷震子出世等故事,都被后來的《封神演義》所沿襲。
元代版“封神”故事中,紂王之子殷郊是主角。圖源:網(wǎng)絡(luò)
到了明代,隨著民間小說的興盛,一部兼歷史演義與神魔故事于一身的《封神演義》應運而生。
《封神演義》有五分之二的篇幅與《武王伐紂平話》和《列國志傳》等文學作品大致相同,很多故事是由前人的版本衍化而來,剩下的大量篇幅,作者將虛構(gòu)的闡、截二教大戰(zhàn)與人間的商周革命聯(lián)系起來,描寫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神仙大戰(zhàn)。
李亦輝在《<封神演義>考論》中將《封神演義》中的人物關(guān)系比喻成一個“田”字:
橫向的一筆,將全書分為兩個世界,上面是神仙世界,下面是人間世界。中間的一豎,又將神仙世界分成以元始天尊為首的闡教和以通天教主為首的截教,將人間分為周、商兩大陣營。
在商周大戰(zhàn)的背景下,截、闡二教各自站隊,互相廝殺,死去的人臣和神仙上了此前就已定好的“封神榜”,去天庭當“公務(wù)員”。最終,周滅商,姜子牙為上天開榜封神,周武王在人間分封諸侯。
這便是《封神演義》的故事脈絡(luò),充斥著所謂的天命觀。
到了《封神演義》成書的時代,“武王伐紂”成了一個大熔爐,各種故事都往里面搬。
書中活躍的很多人物,如托塔天王李靖、哪吒、楊戩、聞太師、土行孫、魔家四兄弟、鄧九公及其女鄧嬋玉等,是此前《武王伐紂平話》里沒有的人物,甚至與商周歷史毫無關(guān)聯(lián)。
這些人物大多不是作者原創(chuàng),而是世代累積的“箭垛式人物”,源于明代以前為人熟知的民間故事,如《二郎神醉射鎖魔鏡》《猛烈哪吒三變化》等。
所謂“箭垛式人物”是胡適的說法,指的是中國古代的歷史或傳說人物,得到歷代不斷改編,故事如滾雪球似的不斷擴充,很多雷同的事跡歸到了其身上。
比如哪吒,在此前編成的《三教原流搜神大全》中已經(jīng)擁有完整的人物形象。
他出道入佛,二教并尊,為毗沙門天王之子,全稱為那吒俱伐羅,“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磐石,手持法律”,神通廣大,法寶眾多,曾大鬧東海,殺死龍王,又割肉刻骨還父,以蓮花化身轉(zhuǎn)世。
這些故事在《封神演義》之前就已流傳甚廣,后來被照搬到書中,哪吒成為闡教昆侖十二仙中太乙真人的弟子,也是書中一個反綱常倫理的象征。
又如《封神演義》中的楊戩,出自闡教玉鼎真人門下,練過九轉(zhuǎn)玄功,有七十二變,身邊有“細犬”(哮天犬)相伴。這是作者結(jié)合之前已有的二郎神形象,改編成一個新人物,加入到武王伐紂的故事中。
《封神演義》中整合了歷代哪吒、二郎神文學形象。圖源:影視劇照
除了經(jīng)久不衰的神魔設(shè)定,《封神演義》中還隱含當時文人的反封建、反專制意識,以及對現(xiàn)實政治的映射、對仁政理想的追求。
明初,朱元璋讀《孟子》一書,見孟子對統(tǒng)治者有所謂“土芥”、“寇讎”之類的語句,而且主張“民貴君輕”。朱元璋很是惱怒,認為這不應該出自臣子之口,要把孟子從孔廟的配享位置上拉下來,有敢勸阻者,命士兵射死。
有位叫錢唐的大臣連死都不怕,敞開胸膛,露出自己的胸肌,準備隨時受箭,上殿進諫道:“臣能夠為孟軻死,雖死猶榮?!痹掃€沒說完,錢唐就被射傷,但仍巋然不動,朱元璋見其態(tài)度誠懇,不忍殺害,就赦免了他,并叫太醫(yī)給他療傷。
此后,孟子的地位雖然得以恢復,《孟子》也繼續(xù)發(fā)行,但是刪減版。
朱元璋還廢除了歷代相沿的丞相制度。明清兩代,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封神演義》中連篇累牘地描寫紂王實施酷刑、不聽諫言的殘暴惡行,這便是在勸誡明朝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覆轍。
《封神演義》為忠臣義士著墨甚多,在殷商的陣營中專門寫了一位為商盡忠、敢言直諫的聞仲聞太師。
《封神演義》虛構(gòu)的人物聞仲,象征忠君愛國、敢言直諫的形象。圖源:影視劇照
小說中,聞太師北征還朝,聽說紂王種種惡行后,怒不可遏,上殿面君,慷慨陳詞,希望紂王“痛改前非,行仁與義,遠小人,近君子”,并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小說中毫無人性的紂王也怕正直的聞仲,對于其所提十條要求,除“貶妲己”、“拆鹿臺”外,大部分都應允。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當周軍會合天下諸侯、各路神仙,圍攻朝歌時,作者借姜子牙之口,說出了武王伐紂的大義: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span>
這句話也非《封神演義》獨創(chuàng),它曾出現(xiàn)于《六韜》《呂氏春秋》《孟子集注》等典籍中。
也許,這才是適合中國寶寶體質(zhì)的“封神”宇宙,寫的是神魔幻想,亦是人世滄桑。
參考文獻:
《尚書》,中華書局,2016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4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商務(wù)印書館,2011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
許倬云:《西周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
趙興勤:《話說<封神演義>》,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李亦輝:《<封神演義>考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