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本來不在我的寫作計劃內,算是即興發(fā)揮吧,寫到哪算哪。
關于這款機槍的研發(fā)史,名人傳記這種東西我就直接略過不提了,我不想重復去寫別人已經寫過的東西,味同嚼蠟,我就不贅述了。
這一篇主要講三個方面的內容:槍支的分解組裝、彈藥的識別色、還有槍支的原理,其它一些延伸閱讀的內容,想到了就寫,沒想到就不寫了。
大部分內容都參照自下面這篇稿件,少部分內容來自俄語的保養(yǎng)手冊,兩份材料相互比對翻譯的,感覺很nice,就重新組織語言把它寫出來,主要是原文不是面向讀者群體的,而是面向作戰(zhàn)人員的,所以有些黑話我覺得照原文翻譯不太合適,大致內容不做更改,但是表述方式得改,就這樣。彈藥綜述:
簡單交代一下PK系列所使用的7.62×54R的背景資料,一般意義上講,大多數人對于7.62×54的理解是7.62口徑的彈丸和54mm長的彈殼,但考究的講,7.62指的是槍管陽線直徑,所謂陽線就是槍管內凸起的膛線,而凹進去的部分則被稱為陰線,彈丸的實際直徑是7.92mm,字母R是Rimmed的首字母,意為凸緣彈或者底緣彈,西方將這類子彈統(tǒng)稱為M1908尖頭彈,這里的M1908指的是年份,莫辛納甘最初使用M1891圓頭彈,后改為M1908尖頭彈,蘇聯(lián)/俄羅斯將其稱為“莫辛納甘步槍彈”,因為它是莫辛納甘的標準彈藥。
一枚完整的彈頭由兩部分組成:彈芯和被甲,彈芯是鉛銻合金,彈芯外面包覆一層銅鎳合金作為被甲,被甲厚度0.51mm,后來因為銅鎳合金成本太貴,改為鋼被甲,表面鍍銅處理,彈頭質量143.8格令,約9.6克。
彈殼跟彈丸的被甲一樣,最初采用銅鎳合金,后改為黃銅,最后又改成了鍍銅鋼,從彈道性能上說,銅鎳合金最優(yōu),黃銅次之,鋼再次之,但從經濟角度上說,鍍銅鋼完全打敗了它的前兩位對手,彈殼底部有一個凸出的底緣,底緣直徑14.48mm,在其底部刻有彈底銘文,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如下圖所示:上方的數字21指的是生產工廠代號,有經驗的老兵也可以根據它推斷出這枚子彈的原產國,21表示它的產地可能是波蘭或者匈牙利,74指的是1974年,假設是1966年生產的則為66,工廠代碼表如下↓
代碼
| 國籍
| 代碼
| 國籍
| 代碼
| 國籍
|
3
| 阿爾巴尼亞
| 10
| 保加利亞
| 1
| 中國
|
031
| 中國
| 0501
| 中國
| 31
| 中國
|
41
| 中國
| 51
| 中國
| 61
| 中國
|
71
| 中國
| 81
| 中國
| 95
| 中國
|
101
| 中國
| 111
| 中國
| 121
| 中國
|
131
| 中國
| 141 | 中國
| 151 | 中國
|
171
| 中國
| 179
| 中國
| 201
| 中國
|
211
| 中國
| 221
| 中國
| 301
| 中國
|
311
| 中國
| 321
| 中國
| 324
| 中國
|
接上表:
325
| 中國
| 331
| 中國
| 341
| 中國
|
351
| 中國
| 371
| 中國
| 391 | 中國
|
451
| 中國
| 501
| 中國
| 521
| 中國 |
561
| 中國
| 601
| 中國
| 621
| 中國
|
631
| 中國
| 641
| 中國
| 651 | 中國
|
661
| 中國
| 671
| 中國
| 710
| 中國
|
791
| 中國
| 811
| 中國 | 821
| 中國 |
881
| 中國
| 911
| 中國
| 921
| 中國
|
944
| 中國
| 946
| 中國
| 947
| 中國
|
948
| 中國
| 964
| 中國
| 6141
| 中國
|
6201
| 中國
| 6202
| 中國
| 6203
| 中國
|
9121
| 中國
| 9141
| 中國
| 9381
| 中國
|
9531
| 中國
| 9611
| 中國
| 9631
| 中國
|
9661
| 中國
| 9671
| 中國 | 9901
| 中國 |
21215
| 中國
| 13
| 古巴
| PMV
| 古巴
|
ZV
| 捷克斯洛伐克
| aym
| 捷克斯洛伐克
| bxn
| 捷克斯洛伐克
|
0
| 捷克斯洛伐克
| 7
| 捷克斯洛伐克
| 01
| 東德
|
04
| 東德
| 5
| 東德
| 05
| 東德
|
06
| 東德
| 22
| 東德
| 21
| 匈牙利
|
23
| 匈牙利
| 25
| 匈牙利
| 93
| 北朝鮮
|
93
| 北朝鮮
| 21
| 波蘭
| 234
| 波蘭
|
361
| 波蘭
| 15
| 羅馬尼亞
| RPR21
| 羅馬尼亞
|
RPR22
| 羅馬尼亞
| 22
| 羅馬尼亞
| 23
| 羅馬尼亞
|
312
| 羅馬尼亞
| 314
| 羅馬尼亞
| 315
| 羅馬尼亞
|
317
| 羅馬尼亞
| 319
| 羅馬尼亞
| 321
| 羅馬尼亞
|
322
| 羅馬尼亞
| 323
| 羅馬尼亞
| 324
| 羅馬尼亞
|
325
| 羅馬尼亞
| 334
| 羅馬尼亞
| 3
| 俄羅斯
|
7
| 俄羅斯 | 012
| 俄羅斯 | 17
| 俄羅斯
|
30
| 俄羅斯
| 38
| 俄羅斯
| 50
| 俄羅斯
|
60
| 俄羅斯 | 61
| 俄羅斯
| 182
| 俄羅斯
|
187
| 俄羅斯
| 188
| 俄羅斯
| 270 | 俄羅斯
|
528
| 俄羅斯
| 539
| 俄羅斯
| 543
| 俄羅斯
|
547
| 俄羅斯
| 611
| 俄羅斯
| 710
| 俄羅斯
|
711 | 俄羅斯 | 4397
| 俄羅斯
| 270
| 烏克蘭
|
11
| 南斯拉夫
| 011
| 南斯拉夫
| 12
| 南斯拉夫
|
14
| 南斯拉夫
| 122
| 南斯拉夫
| IK
| 南斯拉夫
|
NK
| 南斯拉夫
| nny
| 南斯拉夫
| PP
| 南斯拉夫
|
54
| 波蘭
| 343 | 波蘭
| 沒有了…… |
一開始,M1908尖頭彈這個名字,只是對于特定規(guī)格的子彈賦予的一種格式化名稱,但是隨著歷史進程和工藝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尺寸規(guī)格相同,但各自用途不同的子彈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
簡單的說,一戰(zhàn)出現(xiàn)了坦克,二戰(zhàn)的歐洲戰(zhàn)場更是裝甲機械化的戰(zhàn)爭,這種情況下,蘇軍給一線步兵配發(fā)了至少四種不同用途的7.62×54R子彈:用于莫辛納甘步槍的M1908尖頭彈,后來被稱為L型輕尖彈用于M1910重機槍的M1930型重尖頭彈,后來被稱為D型重尖彈
用于給機槍手和炮手指示目標的M1930曳光彈,后來稱為T-30型曳光彈
還有專門反裝甲用的M1930穿甲彈,后來稱為B-30穿甲彈
四種彈藥,彼此通用,但如何區(qū)分這些不同用途的子彈就成了難題,顯然你不想在打坦克的時候用尖頭彈,而打步兵的時候用穿甲彈,那么如何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普通尖頭彈和其它用途彈種的區(qū)別?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給不同用途的子彈涂上不同顏色來區(qū)分不同用途。
彈體中部帶有紅色/紫色識別線的,表示彈芯采用鋼,以區(qū)別于普通的鉛芯彈
后來這套通過顏色區(qū)分彈種的方法,蘇聯(lián)人在用、美國人在用、德國人也在用,只是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形制標準,各個國家想怎么畫就怎么畫,因此本文中說的識別色,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僅能代表蘇聯(lián)。M1908輕尖彈是用來取代M1891圓頭彈的新彈種,尖頭彈的空氣動力學外形更好,彈道穩(wěn)定性更高,彈頭在失穩(wěn)翻滾以后造成的創(chuàng)傷面積也更大,彈芯采用鉛銻合金
與使用鉛芯的輕尖彈不同,重尖彈使用鋼芯,但由于鉛芯和鋼芯的材料密度不一樣,因此兩者的彈道特性是不一致的,為了彌補質量和密度不同導致的彈道差異,重尖彈的彈體被刻意拉長了,以此保證兩種不同彈藥之間的彈道一致性,但為了區(qū)分兩者,重尖彈的彈頭尖部涂有黃色作為識別色,通常情況下,重尖彈作為機槍專用彈藥使用,主要用于M1910和DS-39重機槍,但DS-39本身的機械可靠性不高,導致其最終被郭留諾夫SG-43機槍所取代LPS由精密機械工程研究院開發(fā),新西伯利亞彈藥工廠投產,1953年開始列裝部隊,該彈是為取代M1908輕尖彈和1930重尖彈,早期由于舊型號輕尖彈和重尖彈的存量太大,為了防止混淆,彈尖涂有銀白色作為識別色,后期隨著舊有彈藥在訓練和實彈演習中逐步消耗,庫存清空,LPS逐步完成替換,1978年以后,不再涂飾銀白色作為識別色,作為普通彈使用,
LPS的設計需求是為了擊穿防彈衣或者其它的個人防護用具,為了增加侵徹力,使用高碳鋼取代了舊型號輕尖彈的鉛芯,成本有所增加,但是高碳鋼和原先使用普通鋼芯作為材料的重尖彈質量不同,導致兩者的彈道有差異,因此使用了兩種不同的射表,如下圖所示,其中右側L為LPS輕尖彈的射表,左側C為D型重尖彈的射表:這種射擊表尺你現(xiàn)在還能在SG-43和SGM等舊型號機槍上看到,1966年以后,郭留諾夫機槍逐步被PKM機槍所取代,那時候舊彈藥已經停產,因此新機槍主要以LPS為標準彈道來劃分射擊表尺B-30是一種實驗性質的穿甲彈,彈尖涂黑作為識別色,充當穿甲體的是一個鋼質彈芯,外覆被甲,在被甲和彈芯之間有一段空腔,空腔里面填充了一個鉛套充當被帽結構
B-32的大體結構延續(xù)了B-30穿甲彈,在鋼芯和被甲之間依然有一個空腔,內部填充粉末狀態(tài)的鋁鎂合金作為燃燒劑(硝酸鋇+鋁鎂粉),當彈丸與目標相撞時,鋼芯在慣性作用下繼續(xù)前沖,產生的壓力引燃燃燒劑,在侵徹目標的同時保持燃燒,彈尖涂有黑紅兩種顏色作為識別色。
以B-32為基礎,蘇聯(lián)開發(fā)了彈殼經過加厚的航空專用彈,用于攻擊機和轟炸機的自衛(wèi)機槍,這種彈藥與陸軍彈不同,采用了可散彈鏈,也沒有用色標進行區(qū)分
該彈最早是作為ShKAS航空機槍的專用彈而生產的,但自1930年以來,二戰(zhàn)中的各個交戰(zhàn)國飛機迅速從一戰(zhàn)時期的木質隔框,布質蒙皮過渡到鋁制隔框和金屬蒙皮,ShKAS對飛行目標的毀傷能力越來越低,大量的ShKAS在退出空軍序列以后,改做步兵機槍使用,在地面戰(zhàn)中ShKAS是僅有的能在射速上完全壓制德軍MG-34/42機槍的蘇制機槍
PZ燃燒彈:
燃燒彈的彈尖涂有紅色作為識別色,該彈的彈頭尖部填充有粉末狀的燃燒劑,沒有硬質彈芯部分,因此其侵徹力不如其它彈種,但用來對付油罐等易燃易爆目標的時候有奇效。其中數字1為被甲,數字2為燃燒劑,數字3為發(fā)火帽,數字7為撞針,當與目標相撞時,撞針在慣性影響下繼續(xù)向前運動,與發(fā)火帽相撞,點燃燃燒劑數字46是得名于生產它的第46號工廠,于1938年開始生產,用于代替1930年的T-30型曳光彈,彈頭尖部涂有綠色作為識別色,彈尖是被截短的鉛銻合金,后面截短的部分硬塞了一段曳光管,內部填充硝酸鋇作為曳光劑,燃燒發(fā)綠光,持續(xù)燃燒大約2.9秒,曳光距離850米,但后方的曳光管對于彈丸的侵徹深度和失穩(wěn)特性都沒有任何貢獻,反人員和反裝甲表現(xiàn)平庸,除了用做彈道指示,其它領域的應用范圍很窄,空包彈主要用于演習和訓練用途,沒有安裝彈頭,但近距離對人仍舊有殺傷力,彈殼口部收縮成一個星形,空包彈在使用時需要在槍口安裝空包彈助退器
該彈主要用做教學模型,用來訓練射手,如何將子彈裝入彈匣或者彈鏈,以及如何對彈膛內無法擊發(fā)的故障彈藥進行清膛處理,底火能正常擊發(fā),但彈殼內沒有裝填發(fā)射藥,為了和普通彈相區(qū)別,彈殼有刻槽關于彈藥部分的簡單介紹就到這吧,下面說說機槍: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分解狀態(tài)的PKM都由哪些部件組成,見下圖↓不完全分解狀態(tài)的PKM,圖中數字對應:下面是一挺完整的機槍,在分解機槍前,首先需要取下槍管↓
首先你要打開位于機槍上半部的受彈器蓋,這個受彈器蓋平時由位于槍身后部的一個彈簧銷負責鎖止,以防止在移動或者搬運的時候突然打開,按下彈簧銷就能輕易打開并抬起受彈器蓋子,彈簧銷的外觀近似于一個凸起的方塊:
受彈器蓋下方的空間用于安置彈鏈,在彈鏈下方是受彈器座,受彈器蓋有一個阻彈齒,通過一個肘節(jié)與槍機框扣合,槍機框向后運動的時候帶動阻彈齒完成進彈、阻止彈鏈滑落兩個動作;受彈器座開有一個方形孔洞,這個孔洞是給撥彈臂預留的活動空間,槍機框后座時,通過取彈齒從彈鏈上抽走一發(fā)子彈,撥彈臂負責將下一發(fā)子彈撥動到位,取彈齒是下圖中跟子彈底部邊緣相互咬合的那個東西,撥彈臂后面說。
取下彈鏈,在彈鏈的下方是受彈器底座,把受彈器座也向上翻起,見下圖:打開受彈器座,你會看到呈方塊形的滑塊,這是槍管固定楔,作為緊固件,負責將槍管和槍身牢牢的固定在一起↓
將槍管固定楔向左滑動開啟,此時槍管與槍身的緊固被解開,但這時候你還無法取下槍管↓
槍管固定楔的構造見下圖,左側是組裝狀態(tài),右側是分解狀態(tài)↓
你無法用蠻力直接滑動固定楔來解除緊固,需要用拇指和食指從兩側施力,按壓銷釘(標記為PLUG)與頂針(標記為PIN),才能釋放固定楔。
在解除槍管的上部固定點以后,在槍管下方與導氣管相連的部位還有一個下部固定點,此時我們要將注意力集中到槍管下方的導氣管,解開導氣箍才能將槍管取出,緊急情況下你也可以在不解開導氣箍的條件下硬拔出來,重點講講這個導氣箍,導氣箍負責保持槍管與下方導氣管之間的密封性,也負責固定兩者,通過導氣調節(jié)環(huán)來調整燃氣量,此動作會影響導氣活塞在導氣管中的后座行程,導氣調節(jié)環(huán)的外觀如下:導氣管的前端有泄氣孔,位于兩腳架前方,左右各二共四個,通過數字1、2、3三個檔位來調節(jié)泄氣量,泄氣量的多寡由導氣調節(jié)環(huán)控制,完整的導氣管密封狀態(tài)如下圖所示:這種泄氣孔的設計在AK-47的導氣管上你也能見到,但是后來的AKM/AK-74不再沿用此項設計,泄氣孔的設計在PKT上也是沒有的,因為對于步兵來說,他們在開放空間戰(zhàn)斗,燃氣不會堆積影響呼吸,但作為同軸機槍來說,泄放的燃氣會在炮塔內部蓄積,這是大忌,蘇聯(lián)人的相關實驗表明,在空氣不循環(huán)的密閉空間中連續(xù)射擊7發(fā)子彈,蓄積的火藥燃氣就會導致乘員體感不適;射擊14發(fā)會導致乘員出現(xiàn)窒息感,AK-47在設計階段沒有考慮車內射擊的問題,即便后來真的裝備了蘇聯(lián)步兵,由于當時乘坐的BTR-40和BTR-152有一個開放式的頂部設計,不用考慮廢煙蓄積問題,但后面AKM/AK-74列裝的年代,采用全封閉車體的BTR-60PB和BMP-1就凸顯了這個矛盾,考慮到核戰(zhàn)爭背景下,步兵非必要不下車作戰(zhàn),因此權衡利弊之后也不再采用泄氣孔
導氣調節(jié)環(huán)通過彈殼來調節(jié)檔位,將彈殼底部的凸緣嵌入標記為Profiled Lug with Groove的扣合槽,以導氣箍為圓心旋轉,此時彈殼可以作為一個延長出來的力臂,這個方法也可以用于拆卸槍管,如下圖所示:到這一步為止,槍管與槍身間的兩個固定受力點已經被解脫,現(xiàn)在你可以卸下槍管了:
單手握住提把部分,向槍身前方提拉,此時你可以取下并更換整根槍管,快速更換槍管既是在戰(zhàn)場上需要的技能,也是你拆卸保養(yǎng)槍械不能跳過的一個步驟,
我盡量簡潔的描述一下槍管的技戰(zhàn)術特征:標準型PK的槍管全長603mm,其中膛線部分長550mm;PKM的槍管長度645mm,其中550mm的長度是膛線;PKT的槍管長度722mm,其中666mm的長度是膛線,雖然各自長度不一致,不過膛線數量倒是一致的,都是四條右旋膛線,槍管內壁鍍鉻。
槍管與槍身相連的地方開有一個縱向槽,圖中標記為longitudinal Cut out,原理跟電腦上USB接口的防插反設計相同,以防射手在戰(zhàn)斗中因為緊張或者其它什么原因導致動作變形,出現(xiàn)準星朝下,導氣管朝上那樣的事故,槍管的后膛開有閉鎖槽,標記為Slot,用于和槍機上的閉鎖凸榫相互咬合,完成閉鎖,保證槍管的氣密性。
槍口帶有左旋螺紋,可用于安裝槍口消焰器、空包彈助退器或者消音器,槍口消焰器目前已知的有兩種形制,一種喇叭形,另外一種鳥籠形;空包彈助退器外觀差異則很明顯,一眼就能看出來跟消焰器不一樣;消音器很少見到實際裝備,是一根很粗的管子,形似噴漆罐,具體的,見下圖吧:下一步是要取出復進簧和導簧桿兩個東西,復進簧的作用我就不解釋了,導簧桿是為了約束復進簧的運動方向,防止其在向后運動的過程中發(fā)生扭轉、打結和形變,繼而導致槍械出現(xiàn)故障,打開受彈器蓋以后你能看到一塊突兀的方塊,以這個方塊為受力點向上提拉就能取下導簧桿,向后提拉可以順手把復進簧牽扯出來↓
取出復進簧和導簧桿之后,現(xiàn)在我們可以去拆卸槍機框了↓槍機框的前方與導氣活塞相連,它的上方還有槍機組件和取彈齒,這些零件都可以進一步分解,下面是從槍機框上單獨拆卸出來的槍機組↓
這個是槍機組,之所以說它是組,因為還有撞針、抽殼鉤之類的小零件被包覆在里面,PKM的槍機組件跟AK一樣,有兩個閉鎖用的凸榫,與槍管后膛的閉鎖槽互相咬合完成閉鎖,采用回轉閉鎖原理,但旋轉的方向與AK相反,下圖是組裝和分解狀態(tài)的槍機組件,其中標記為Firing Pin的是負責擊發(fā)子彈底火的撞針↓
最后說說如何拆卸導氣管,導氣管的前端是一個圓柱形,后端是一個矩形,后端通過一個標記名稱為Spring Fastener的緊固簧片與槍身扣合在一起,拆除槍管以后,從上向下按壓簧片即可解開槍身和導氣管之間的緊固
分解的內容講完了,簡單講講組裝:
導氣管是最后一個分解的部件,但卻是第一個需要裝回去的部件,槍身與導氣管相連的部分開有縱向槽,安裝時簧片可以在縱向槽的引導下緊固到位,然后依次安裝槍機框,復進簧,最后安裝槍管,關上受彈器蓋,基本上就是把分解的次序反過來搞一遍,不多費筆墨了。
槍機頂針用于將撞針從槍機組里面頂出來,可用于更換和拆解撞針
這個東西的外形看起來就像是女人用的假陽具,主要用于清理彈殼,當抽殼鉤拉斷彈殼,導致彈殼殘留在槍膛里面的時候,就需要用到這個東西主要作為清理工作的支撐桿用,前部有一個開孔,用于固定毛刷、布料等外部附著物,可用于清潔導氣管和槍管,后方有一段膨脹的部分,內部帶有螺紋,可以與通條之類的部件螺接起來增加長度
毛刷主要用于清潔導氣管,防止導氣管內的火藥顆粒形成積碳,影響到導氣活塞
通條用于清潔槍管,PK系列使用的通條與AK-47不同,不是直接固著于槍身下方,而是被切割成了三段,可相互螺接,通條隱藏于機槍的兩腳架中內含30cm3的槍油,槍油主要在槍械長期不使用的情況下保持活動部件的潤滑性,并防止生銹,槍油不含酒精成分?。?!(紅字部分來自俄語警告)以上附件,除了油壺以外,都隨槍攜帶,以膠囊的形式封裝于槍托中,PKM的槍托并不是實心的,內部有一段空心管狀腔體用于容納膠囊,平時由槍托尾部的一塊金屬肩托板作為口蓋將其遮蓋,在保持槍托外形平整美觀的同時,也可以防止內容物從槍托里面掉出來,打開口蓋才能取出膠囊,這樣的設計在AK的槍托上也能見到下面說一些不隨槍附帶的工具:
攜行包由帆布制成,主要用于一些特殊作戰(zhàn)的場景,比如從直升機上進行索降時、從山地或者屋頂通過繩索速降到地面的時候,固定索負責把攜行包牢固的系留在使用者身上,防止出現(xiàn)磕碰或者影響戰(zhàn)術動作除了作為同軸機槍的PKT和PKMT沒有裝備兩腳架之外,PK槍族的其它機槍都裝備了兩腳架。
兩腳架通過一個抱合箍,圖中標記為Bracket,抱合箍由上下兩個C形扣合在一起組成,由兩根銷釘緊固在機槍導氣管上,在抱合箍的下方是一個連接件,標記為Coupling,負責連接左右兩根支撐腿,其中左側支撐腿內側藏有分解狀態(tài)的三段式通條,當兩腳架向前折疊的時候,可以通過Latch將左右兩個支撐腿收攏在一起,在兩個支撐腿之間有一根彈簧,標記為Spring,三腳架主要用于PKS和PKMS,質量7.7公斤,通過機槍導氣管上的耳軸彼此相連,三腳架可以提供更穩(wěn)定的射擊條件,但相對兩腳架來說,失去了輕便和機動性。
三腳架并非標準配置,通常只有作為營連級機槍的時候才會使用,此時除了機槍手之外還會有一個機槍副射手,負責攜帶三腳架和額外的彈鏈箱,三腳架可以在高姿和低姿兩種射擊姿態(tài)之間轉換,其中低姿射擊主要用于和地面目標交戰(zhàn),高姿射擊主要用于防空用途。
機槍副射手需要背負三腳架,并攜帶三個200發(fā)彈鏈箱,其中兩個彈鏈箱與折疊狀態(tài)的三腳架通過束縛帶固定在一起,這種束縛帶由皮革和亞麻制成,帶有鎖扣結構,見下圖:束縛帶只用于緊固和系留三腳架與其它附屬物,但不負責攜行,副射手要通過專門的肩帶與束縛帶上的鎖扣結構相互扣合,然后背負到肩上才能攜行,肩帶的結構見下圖:
PK系列使用的是不可散彈鏈,射擊后可以回收,一般以25發(fā)為一個鏈節(jié),首尾相接組成100發(fā)、200發(fā)和250發(fā)三種長度的彈鏈,作為班組機槍時,機槍手自己攜帶兩個100發(fā)彈鏈箱,一根備用槍管;作為營連級重機槍時,由副射手攜帶額外三個200發(fā)彈鏈箱以及兩根備用槍管,視情況攜帶其它額外附件
彈鏈箱分為三種大小,箱體由鋁合金沖壓而成,下圖中左側為100發(fā)彈鏈箱;帶彈鏈時質量為4公斤,右側為200發(fā)彈鏈箱,帶彈鏈時質量為6.6公斤;還有一種車輛上使用的250發(fā)彈鏈箱,參見MT-LB的章節(jié),本文就不介紹了。100發(fā)彈鏈箱通過一個撥片來固定或者釋放,撥片是有彈性的,當撥片扣合時,彈鏈箱會與機槍固定在一起,用手指撥開撥片的時候,就可以拆下彈鏈箱,
200發(fā)彈鏈箱則不與機槍固定在一起,而是與三腳架固定在一起,在水平方向上可以與機槍共同旋轉,但在俯仰方向上不會,200發(fā)彈鏈箱也可以不與機槍或者三腳架固定,直接放在地面上或者戰(zhàn)壕里面,這樣副射手可以藏身于戰(zhàn)壕里面而無需暴露自己,但這樣做可能會有彈鏈相互纏繞的風險這是俄烏前線一種非主流的使用方式,使用200發(fā)彈鏈箱,不與機槍固定,也不采用三腳架,既舍棄了PKM輕便機動的特性,也沒有三腳架射擊的穩(wěn)定性:為了解決裝彈效率問題,蘇聯(lián)人搞了一個手搖式的自動裝彈機,如下圖所示:
每三挺機槍共用一個裝彈機,子彈從上方的漏斗裝入,在標記為Receiver地方放入空彈鏈,搖動標記為Handle的手柄,
PKM的表尺位于受彈器蓋后方,槍托前方,其上標有西里爾字母“П”,表示表尺是根據LPS輕尖彈的彈道特性劃分的,其后有數字1到15,對應100米到1500米射程。
PKM的表尺可以分解成幾個部件,在表尺最前方有一個圓柱體,用于調節(jié)左右方向上的風偏,它后面是一個滾軸,可以在100到1500米的標尺刻度上任意滑動,用于調節(jié)射程,
PKM在換下一條新彈鏈的時候,第一發(fā)子彈需要手動上膛,此時需要射手拉動拉機柄,帶動取彈齒完成取彈上膛的流程,后面就由機槍自動完成射擊循環(huán)
拉機柄的前方是撥彈臂,外形截面形似一個直角三角形,撥彈臂用于撥動彈鏈上的下一發(fā)子彈到位,分解狀態(tài)的撥彈臂見下圖:保險:
PKM的槍機保險位于扳機左側,紅色的西里爾字母ОГЪН表示當前處于連發(fā)射擊的狀態(tài),向下?lián)軇?0度則為無法擊發(fā)的安全保險狀態(tài),與AK的保險被劃分為全自動、單發(fā)、保險三個檔位不同,PKM的保險只能在全自動和保險之間切換,沒有單發(fā)射擊模式該寫的都寫了,那就這樣吧,全文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