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書籍的類型不同,每個讀書之人的內(nèi)在動機、需要和心性不盡相同,沒有一種對所有人都普遍有效的讀書方法。據(jù)我觀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困惑求知型。主要特征是;以惑求學,以學解惑,獲得知識,啟迪心智,上下求索,拓展人生。二是攬鏡自照型。主要特征是:重視反省,以鏡正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是高山俯瞰型。主要特征是:立意高遠,高屋建瓴,總體把握,提升境界。四是海邊拾貝型。主要特征是:興之所致,俯拾而得,把玩欣賞,怡情修性。五是蜜蜂采花型。主要特征是:廣泛采擷,吸取精華,運思良久,獨有心得。六是盲人摸象型。主要特征是:摸著一面,不及其余,片面深刻,惑于偏論。當然,讀書方法可能不限如此,這只是我對人們讀書法的一種概括。在這些閱讀類型上,我認為其中值得警惕的是盲人摸象型。這是讀書時經(jīng)常容易犯的錯誤。這種錯誤常常表現(xiàn)為:對作者的思想沒有完整理解,只著意于只言片語,或者盲目相信作者的觀點,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沒有貴在質(zhì)疑的眼光。結(jié)果,讀書就可能誤導了自己。如果一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書當作工作而只當做消遣,這種蜜蜂采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采用。所以,我主張,讀書人應該讀四類書,少一類,便不能稱為“讀書人”:第一類是實用型書籍;第二類是獲得型書籍;第三類是精神型書籍;第四類是消譴型書籍。并對這四個類型的書籍,采取不同的讀書方法:
一是讀那些實用的,能夠立竿見影解決實際問題的書籍,我采取信息式的閱讀方法。這種閱讀,是為了幫助查證、參考。例如字典、辭典、百科全書、地圖一類的工具書;各類教科書以及相關(guān)的輔導書,參考書;各種技術(shù)操作性指導書等。工具需求類的書籍,功能可以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但總要隨時代的變遷而調(diào)整這些書,我們無需花大功夫去讀,購置需要的放在身邊,需要時,即查即用,見縫插針地讀。休息時,翻翻書,讀讀報,當我讀書或?qū)懽骼蹠r,我就會隨手翻閱一些雜書。由于我把書籍分了類,所以在翻閱的過程中,我便明白,哪些書需要認真讀一下的,哪些只需略略看一下就行了,哪些內(nèi)容將來可能有用的。這樣我以很短的時間,把一下子來不及看的書把它們放在一定的位置上,用時就能隨時找到。我閱讀報紙、廣告、說明書等一類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了解情況,也采取這種閱讀方法。對于大多數(shù)這類資料,讀者應該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讀法,眼睛象電子掃描一樣地在文字間快速瀏覽,及時捕捉自己所需的內(nèi)容,舍棄無關(guān)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時了解當前形勢或者研究某一段歷史,速讀法是不可少的,當然,是否需要精讀或中斷、停頓下來稍加思考,視所讀的材料而定。
二是讀那些教人生存的獲得型的書籍,如《資治通鑒》、《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之類的政治專業(yè)書籍,我采用“困惑求知型”的閱讀方法。這是與消遣性閱讀截然對立的。這類與自己專業(yè)有關(guān)的書,是一個專業(yè)人員的立身之本。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條件下都是一定得讀的,它們應盡可能多讀一點。這對于開拓思路,增長見識、加深學養(yǎng)、提高理解、判斷能力是很有好處的。由于閱讀這種書有著較為明確的目的,在閱讀過程中不以對于書本所傳達出的表層或淺層意蘊作簡單的認知和掌握為滿足。郭沫若認為,“為研究而讀書”,是指一個人學有所成,以研究求索的態(tài)度讀書。郭老的方法是:(1)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約束;(2)搜羅一切資料,盡可能無遺漏;(3)對于資料毫不容情地、毫不惜力地加以清算,務求徹底,毫不放松。所以,我在進入對書本接受之前,要做一些相關(guān)的準備工作,比如了解與書本有關(guān)的知識信息,在對閱讀書本的接受過程中,注意提煉、吸收和消化書本傳達出的新信息,進而將之與自身固有的知識經(jīng)過沖突、并存而達到融合的程度,做到閱讀過程中的知識接受和能力培養(yǎng)同時并重。還有些書籍是做一個現(xiàn)代中國人的必讀之書。如歷史類書籍。每一個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民族,自己民族悠久的思想、文化、科學史;了解自己所處的時代,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在這種時代、環(huán)境里萌生的各種新技術(shù)、新思潮,新文化,從中發(fā)現(xiàn)我們探索、學習的新目標、新起點、新任務,否則,即使你是位專家,是位頗有影響的學者,但你決不是個讀書人。
三是讀那些精神的,能夠拓展視野、豐富涵養(yǎng)、啟迪心智、教人智慧的書籍,我采取三種讀書方法:(1)“高山俯瞰型”的讀書方法。比如哲學、文史及勵志書。由于這種讀書的超現(xiàn)實功利性使得讀書主體而言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高級精神活動。我采用這種讀書方式,以分析各家之言,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jié)晶,渴望獲得生存啟示,進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飛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閱讀這些著作要慢讀,對書中的一字一句都細加思索,捕捉作品的真正的用意,從而理解其中的深奧的哲理。(2)“攬鏡自照型”的讀書方法。比如讀人物傳記、回憶錄之類的書籍,我采用這種讀書方法,重視反省,以鏡正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邊讀邊思考,甚至拿自己的生活來印證,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3)“蜜蜂采花型”的讀書方法。如文學藝術(shù)、科普知識之類的書。我采用這種讀書方法,立意高遠,高屋建瓴,廣泛采擷,吸取精華,總體把握,提升境界。因為它們是人的精神需要的食糧,能夠陶冶情感、啟迪心智,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滿足自己情感的需要,感受新的審美情趣,追求美好與高尚。因為這種獲得型書籍的閱讀其實是消遣性書籍的閱讀的延伸,即在對于的書本的閱讀過程中,原本持有的消遣性目的逐步為從書本中獲得更高的精神享受和審美感受的期望所取代。所以,我就選擇人類文明史上最優(yōu)秀、最偉大的文學藝術(shù)作品來閱讀。讀這些書,有的要快讀、泛讀,力求多讀些書;有的又要慢讀、精讀,例如唐詩宋詞、莎士比亞的戲劇、托爾斯泰的小說……文學作品除了內(nèi)容之外,還有修辭和韻律上的意義。因此閱讀時應該非常緩慢,自己能聽到其中每一個詞的聲音,如果嘴唇?jīng)]動,只是因為偷懶。閱讀詩詞更要注意聽到聲音,即使是一行詩中漏掉了一個音節(jié),照樣也能聽得出來。特別是閱讀散文要注意它的韻律,聆聽詞句前后的聲音,還需要從隱喻或詞與詞之間的組合中獲取自己的感知。文學家的作品,唯有充分運用這種接受語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們的聰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寫作技巧。這種依賴耳聽,通過眼睛接受文字信號,將它們轉(zhuǎn)譯成聲音,到達喉嚨,然后加以理解的閱讀方法,最終同臆想能力相關(guān)。以上這類書籍都屬于思想需求的,而思想需求的書籍也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價值不受時間性與空間的限制,歷久而彌新。在知識需求的讀書和思想需求的讀書之間,有時會感覺到一些灰色地帶,似乎難以分別。不過有些書只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得出差別,有些書可能某一段時間深受注目,廣受歡迎,但過幾年時間就被淡忘,就像是知識類;反之,很長時間之后還存留的,就像是思想類。這一種獲得型閱讀較之前一種,目的性淡化,自律性要求不高。因此,就閱讀過程中的心理狀態(tài)而言,更顯放松,更富有張力,能動性也更為突出,更易于臻至對于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和闡釋所必需的自主自由狀態(tài)。當然,這種閱讀過程中,要想從書本中獲得感覺之理性、表層意義遮蔽之下的深層內(nèi)蘊,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審美能力是斷然不可能達到的。
四是讀那些消遣型的書籍,我采取隨意的“海邊拾貝型”的閱讀方法。如羅曼史小說、許多漫畫、寫真集、偵探武打小說等,都屬於休閑類需求。消遣型閱讀如同其他消閑方式一樣,是人類為調(diào)節(jié)高度緊張的身心,消除工作疲勞而進行的一種精神活動。消遣型閱讀對于閱讀主體的知識素養(yǎng)、審美能力不作過高要求,只要具備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性常識的人皆可以從事此項閱讀。閱讀主體并不試圖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度切人和闡釋,也不是出于審美目的,更不是為了求得對閱讀書本深度閱讀和思考后所獲得的富有創(chuàng)見的新思想,而是表現(xiàn)為閱讀過程中的平面化和消費性。對閱讀材料的選擇,閱讀主體更多是從感覺和興趣出發(fā),而很少考慮書本的思想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興之所致,俯拾而得,把玩欣賞,怡情立志。所以這種讀休閑需求的書籍也有很大的特色,那就是可以視為用過即丟的產(chǎn)品。有人主張閱讀消遣型的書籍采取麻醉性的閱讀法。認為這種閱讀既然是為了消遣,就要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樣使讀者忘卻了自己的存在,飄飄然于無限的幻想之中。對這一主張,我不僅不認同,而且堅決反對。我認為,這類讀者一般對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不感興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書本之外。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閱讀方法閱讀名著,讀者只能得到一些已經(jīng)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膚淺的情節(jié),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鴛鴦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如果漫不經(jīng)心地閱讀《紅樓夢》、《安娜·卡列尼娜》,猶如讀拙劣的三角戀愛小說。麻醉性的閱讀在將進入成年的時候達到頂峰。如果看的恰好是本好書,他們會有所得,而如果看到的恰好是本壞書,也就會在無形中受到污染。此乃“糊涂型”讀者。當今,那種麻醉性閱讀就是造成大量的文學作品質(zhì)量低劣的一個重要原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