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人的精神生活,卻往往經(jīng)不住世俗的紅塵生活的引誘,就如同入山求仙者,往往就在對凡俗婚戀的一念間而前功盡棄,永隔仙祿。因此,歷來的讀書人都倡導(dǎo)一個“靜”字,告誡后人“學(xué)須靜也”,“非淡泊無以明志”。古人說“開卷隨處凈土”、“靜心莫如讀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得便是慧了”。明代詩人于謙詩曰:“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他就是一位清靜無為好讀書的實踐者。傳說古希臘的哲學(xué)家奧基尼斯一生都在木桶里曬著太陽讀書和思索。甚至有一次希臘帝王亞歷山大來問他:“老先生,我可以幫助你什么嗎?”他卻連頭也沒抬一抬,只冷冷地說:“站開些,別遮住我的太陽。”奧基尼斯躲進(jìn)了木桶,似乎就是怕這世俗的糾纏引誘,而用木桶來隔絕庸常生活。表面看來的怯懦和抵抗無奈下的避世,而實在有著大智大勇,就在世俗的包圍之中劃出了自己的天地、一塊精神生活的領(lǐng)域,比之那些入山結(jié)茅霽,勇敢而高明了許多。當(dāng)今的人們焦思苦慮地尋找精神的家園,希望成為思想王國里的至上至尊的時候,奧基尼斯的木桶實在是不錯的通道,正像“外王而內(nèi)圣”者,在外在自我的約束中,蘊(yùn)藏的是心靈的自由和解放。奧基尼斯的“放開些,別遮住我的太陽”卻充溢著徹骨的歡樂和讀書人的傲岸!面對一代顯赫帝王和權(quán)勢,卻敢于與之抗衡,至于物質(zhì)金錢更是揮之如輕塵,因此就更令人覺得這位木桶的讀書人的難能而可貴。那一道“太陽”,在他心目中其實就是真理之光,獨立思考之光。古希臘多哲人,哲學(xué)派別林立,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的最高境界是仕宦,其區(qū)別就在這里。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塊富麗的國土,只有獨立為王才有人的靈魂的尊嚴(yán),才能擁有這一片“綠地”。尤其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迅疾侵占和商品大潮無孔不入的沖擊下,許多靈魂的堤岸崩裂而令清醒者發(fā)出呼救之聲,奧基尼斯一生都在木桶里的讀書人無疑給讀書開拓了一個新的境界。特別是在當(dāng)前讀書風(fēng)氣漸盛之時,如何拒絕外在的誘惑,不將讀書當(dāng)成裝飾,不功利,而是讓讀書成為尊嚴(yán)高貴的生活,這位古希臘的木桶里的讀書人無疑是開辟了在一條通往靈魂的綠草地的通道。的確,書籍是思想上的鎮(zhèn)靜劑?;叵肫鹕賰簳r兄長將我關(guān)在閣樓里讀書;“動亂年代”我逃避喧嘩的場合鉆進(jìn)書圖書館里讀書,躲在學(xué)校廣播臺的陋室里讀書;工作后,就像武俠小說里常用的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樣,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不時的跟隨大眾潮流,熱鬧一番,不得已的事情常有,只好睡覺之前讀上一會兒書,上廁所小瞅一下書;聽報告的時候如果遇到臺上唾沫四濺,自己卻困不當(dāng)忍,就從包里拿出《唐詩宋詞》,與太白共醉、同清照同傷;或手捧《毛澤東詩詞選》看“漫江碧透,層林盡染……”如此的讀書生活,諸多妙趣美味,對照如今人們熱衷于出入名目繁多的娛樂場合,對于書籍要么不屑一顧,要么無暇靜讀的現(xiàn)象。我深深感覺到“孤獨讓我如此美麗!”在眾生喧嘩中要能獨守一方凈土,寂靜地讀書是一種享受、快樂和幸福!回想起1997年7月我毅然地從《黨政干部論壇》雜志社社長的崗位上退返到黨建教研部搞教學(xué)的那些年,因為有書的陪伴——讀書、教書、寫書的日子,象身為濰坊知府的鄭板橋嘆息的那樣:“酒闌燭跋,漏寒風(fēng)起,多少雄心退”,倒是越來越安靜,一卷卷書(包括自己寫的八本專著)像一條條的小溪,從四面八方匯聚在一起,在我的心田形成了一片浩如煙海的湖泊,那湖水便越來越深邃浩渺,同時湖面會顯得越來越平靜寬闊,清清楚楚地把世界一切虛偽的、真實的影子折射在其中;陣陣輕風(fēng)掠走了虛名浮利,盈盈湖水沉淀了精神寶藏;有了這方湖水,我才能真正理解“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之內(nèi)涵;我才能深感只有安于“寂靜”,讀書有趣,教書有味,寫書有樂!就是這樣,在我的讀書生活中悟出了讀書要寂靜的道理和得出“三靜”的讀書方法:
一是要靜心讀書。讀書需要心靜。心靜如水,是一種讀書的境界。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一冊美妙的書是一樁秘密,只應(yīng)在靜寂的心頭細(xì)細(xì)的體會。”我也認(rèn)為,讀書須心靜,靜則能讀書,靜則能沉潛書的世界,靜則能享受讀書的快樂。尤其是處于這樣一個浮藻的年代,喧囂的車水馬龍、繁重的生活負(fù)擔(dān)、永無休止的應(yīng)酬,世風(fēng)日下的現(xiàn)狀,讓生活在鬧市的人們感到了疲憊和厭倦。人們根本無法脫離滾滾紅塵,就好像一個人怎么樣拼命地捋著自己的頭發(fā)也沒法子離開地球一樣。而置身于塵世中,就根本沒有辦法擺脫物質(zhì)引誘的燈紅酒綠,名韁利索的萬般糾纏,門庭若市的辛苦忙累。于是乎,就不得不用生命去周旋。現(xiàn)代文明這把雙刃劍帶來的無休無止的舞蹈,人們就不得不用只有惟一一次的人生去追逐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財富、權(quán)力、成功等等,變成了皮鞭下的陀螺,無法靜止,變成了水面上的浮萍,無法沉潛,變成了沒有鐵鏵的犁子無法去進(jìn)行深刻一點的耕耘。往往在這個時候,我想到了讀書,讀文字之書,紙介之書,去進(jìn)行這種最古老的人類心智的運動,時間會在慢慢地?zé)o聲無息地滑走。沒有了塵世帶給它的雜音,也沒有社會強(qiáng)加于它的負(fù)載,我的心不再忙促,也不再沉重。它變得很單純,只負(fù)責(zé)向一個生命提供源動,于是,它當(dāng)然也就變得輕松,也就變得沉靜。而只有沉靜下來的心靈才能給生命以深刻。這時,就會感到讀書之味“如魚在水,冷暖自知”。這樣的書不在心中沉靜時捧讀,似乎不在靜靜的時候靜靜的讀,便是對此書的大不敬。所以,我勸告那些煩躁不安,而對讀書有興趣的人們,不妨靜下心來,去掉心中雜念,趁著有點時間、有點空閑的機(jī)會,還可以隨著興趣,多看點書,拓寬視野,增進(jìn)才識,有利無害。當(dāng)代社會,激烈的競爭和錯綜復(fù)雜的社會關(guān)系,往往使人倍感壓抑,總愛思考著許多虛無縹緲的東西。生活本身就是或陰暗或絢麗的組合風(fēng)景,在前行的漫漫路途中,總會有溝壑?jǐn)r住我們的去路,使心困頓、無法排遣。這時候,不如遠(yuǎn)離喧囂,遠(yuǎn)離浮躁,安于靜水,走近書架,挑一本適合自己的好書,將自己放到書里去,不為作學(xué)問,只為籍此一種方式來尋求心靈上的自我平衡、自我解脫,在書本中尋求快樂,放松自己。記得有次心情特別低落,我臨窗坐看一疊新到的《中國剪報》,從頭看到尾,只字不漏,一篇篇小文章不僅文辭優(yōu)美,而且意味雋永,使我體會到一種解脫的輕松,在書中領(lǐng)略了那么多悲歡人生,使我在茫茫的人海尋找到自己,避免靈魂的迷失,此時還有什么怨艾?我一會兒站在窗前,一會兒又站在房門前的平臺上,再看燈火闌珊,心情已大大不同。這時我才真正感覺到:超脫是生活的真意、悠然是生命的真諦。心不受外物的引導(dǎo),就會自然的靜寂。靜寂就不受騷擾,沒有騷擾就清靜。靜就能虛,虛就能明,明就能靈,靈虛就不糊涂,必然是一副湛然而神圣圓通的樣子。靜就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就能剛,剛就能強(qiáng),強(qiáng)就能直,直就能勇,剛強(qiáng)直勇,就會是一副盛大的樣子,使人不可抵御。所以要想得到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必須從主靜做起,既然想做到浩然之氣磅礴,正氣沖天,也必須自主靜著手。主靜,是賢哲士人君子的脫俗入圣的入門要訣,是英雄豪杰立德立業(yè)的主要功課,也是人生中一門上乘的修養(yǎng)藝術(shù)。靜能養(yǎng)生,靜能生慧,靜中開悟,靜中明道,靜能通神化。因此,我向來渴求每日能心靜讀上一兩個鐘頭的好書,以迎風(fēng)立頭,舉目怡然。
二是要靜夜讀書。靜夜讀書讓人沉靜、深刻。我在學(xué)生時代,每當(dāng)我讀到那些絕美的詩句,就想到古人用這寥然幾字營造出的麗人、夜色、書卷、暗香,那惹人遐思撩人欲醉的絕美情境,夢幻般地看到的情景:那恍若隔世的才子和懷抱著穿一生紅袖添一世香的如珠如玉理想的佳人終成眷屬,紅袖飄然中將玉臂伸出竹窗任那方繡帕在微風(fēng)中飄然飛蕩感受著和煦的春光,或者月華初上紅袖立梧桐影中在微涼的秋風(fēng)中衣袂飄然,看看天色漸晚屋內(nèi)已燃起了紅燭,幽幽的在夜色中飄搖閃亮,紅袖拂去了琴臺上的香塵,輕輕地拿過琵琶纖纖玉指不經(jīng)意地?fù)苓^那幾根弦,流水般的叮咚聲溢了出來,而后紅袖單手支著腮看著才子讀書就感到給本來讀書的那種枯燥無味勞神傷腦的寒窗之苦帶來了不盡的韻味和溫馨。我就覺得這種紅袖添香帶來的愉悅縱是用醉生夢死來形容也不為過了,感嘆 “紅袖添香”這一個古老而美麗的話題,難怪讓那些有書緣之人如醉如癡羨煞慕煞在靜謐的夜里會一回回夢見書中那些艷麗凄婉的女子從歷史深處的某條胡同里露出的一截紅袖,會聽到從某座幽暗的庭院里彈響的幽怨琵琶。但魯迅深夜讀書是另外一種風(fēng)景。魯迅的腦子是“萬有文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除了他有非凡的記憶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學(xué)習(xí),好學(xué)不倦,以及十分注意讀書方法。他的工作時間總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還在那里拿著筆寫不完地寫啊寫?。》蛉嗽S廣平打算勸他休息一下,雙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曉得他卻滿臉的不高興。本來,許廣平那時是很孩子氣,滿心好意,遇到這么一來,真感覺到氣也透不過來地難過。稍后,他給夫人解釋:“寫開東西的時候,什么旁的事情是顧不到的,這時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飯也是多余的事。”我在參加工作后也總是感覺到靜謐的夜晚比塵囂的白晝好。自以為白天屬于大家,夜晚屬于自己。唯有夜晚,在黑幕合上帷簾、一盞明亮的燈光下,才能將現(xiàn)代人的緊張暫時撇一旁,把白天里緊閉的心幔輕輕拉開,讓絲絲清風(fēng)吹去沉沉的心事,感受夜晚的寧靜與快樂,自在與輕松,溫馨與愜意。夜晚的滋潤,使我在寧靜中回味白天、審視白天、總結(jié)白天,留給人們對人生、社會、生活的難以忘懷的感動和意想不到的感悟。夜晚總是以其獨特的風(fēng)景和韻味,給人承受孤獨的力量,拂去紅塵的浮躁,拆除心靈的樊籬,找回那些健康的生命狀態(tài)所必需的好心情;也只有在月朗星稀的夜晚,輕風(fēng)撫摸著大地,一切都安適地睡著,一切都?xì)w于平靜。記得在上個世紀(jì)七十年代那缺電的農(nóng)村工作時,不知有多少個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的時候,點著靜謐的煤油燈,一手端著白開水,一手一卷心愛的圖書,或毛澤東的詩詞和選集、或馬列著作和政論文章,或古代經(jīng)典、現(xiàn)代小說等,輕輕掀開書頁,默念著那些口齒流香的文字。每當(dāng)這個時候,與書同醉、與墨同香,便將一天的疲勞倦意消盡,一切世俗都屏蔽在了心靈之外,把自己的身心舒展在墨海書香之中,“神游天極、心系八荒”,感受著書文中的喜怒哀樂,游走在歷史的長河中,尋找著歷史星空流失的人和事;有時我望著星兒,同她一起閃爍著疲憊的雙眼。漫長的一天過去了,我決定在這最后時刻去尋找一天中最后的快樂。我隨手拿來一本唐詩三百首,翻到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正當(dāng)我還沉醉于這美妙的意境之時,走出了一位身著長袖青衣,手持醇酒的老者,難道是詩仙太白?“正是!”他回答道。只見他飄然而來,頗帶幾分仙者風(fēng)范。我定了定神問道:“為何詩人的月亮都是‘明’的,如今的月亮在這高樓林立的城市中難有‘一席之地’?她的光芒似乎被塵埃與喧鬧所攪和,難見明月啊!”太白微微笑道:“真高興,在世俗的洪流中有人渴望明月。其實明月不早已在你心中扎根了嗎?”隨著幾聲瀟灑的笑,他痛快地飲盡杯中酒,輕輕地隨風(fēng)飄遠(yuǎn)。我愣住了,若有所悟。不覺間,時間也隨著月亮的腳步慢慢爬行了好久,好久?;璋档臒艄庀?,我的心卻十分明亮。讀書就好像一次次與無數(shù)顆心的碰撞,擦出知識與思想的火花;讀書時就好像有一泓又一泓清泉蕩滌在我的心頭,洗去塵埃;讀書又好像是與無數(shù)個“精靈”在共舞,我們共同舞出一片絢爛的天空。在那時一天忙到晚,只有在月亮灑下她柔和的光芒,輕輕地鋪在我的臥室兼辦公室的窗臺,一疊常新的書刊報前,才屬于消閑閱覽、習(xí)作撰寫……在勤懇于本、鉆研于業(yè)務(wù)、貢獻(xiàn)于社會的工作之后的夜晚,卸掉拿腔拿調(diào)的社會角色的戲裝,最真的人生才得以復(fù)蘇,那如壓抑天空般的心境才在溫馨恬靜的家中放晴。久而久之,我就養(yǎng)成了靜夜讀書與寫作的習(xí)慣。
三是要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些名言,說的都是讀書學(xué)習(xí),要耐得住寂寞,肯下苦工夫,不能淺嘗輒止的道理。汪曾祺先生的書《沈從文的寂寞》,文中說,寂寞是一種境界……沈從文筆下的湘西,總是那么安安靜靜的,邊城是這樣,長河是這樣。汪先生言,從某個意義上,可說寂寞造就了沈從文,他的四十本小說,是在寂寞中完成的,他所希望的讀者也是“在多種事業(yè)里低頭努力,很寂寞的從事于民族復(fù)興大業(yè)的人。”安于寂寞是一種美德。寂寞的人是充實的。如今有些人耐不住寂寞,讀了書,喜歡互相討論。雖然說,互相討論能構(gòu)建起一種興趣場和信息場,單獨的感受流通起來往往能夠增殖。但是總的說來,閱讀是個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靈去默默感應(yīng),很多最重要的感受無法訴諸言表。閱讀的程序主要由自己的生命線索來縮接,而細(xì)若游絲的生命線索是要小心翼翼地抽理和維護(hù)的。這一切,都有可能被熱鬧所毀損。特別是在年輕人間高談闊論易生意氣,而一有意氣就會墜入片面,膚淺變得更加膚淺。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一個善于吸收的觀眾,總喜歡獨個兒靜靜地走一會,慢慢體味著一個個鏡頭、一句句臺詞,咀嚼著藝術(shù)家埋藏其間的良苦用心。而不會像有些青年那樣,還沒有出電影院的門就熱烈談?wù)撻_來了。在很多情況下,那種競爭式的談?wù)摵芸赡苁且环N耗散,面對越是精雅深致的作品越可能是這樣。我認(rèn)為,喧囂塵世,寂寞難尋。在眾生喧嘩中要能獨守一方寂寞,靜坐在時間的一隅,寂寞地翻動書頁,讓身心沐浴書香,讓靈魂接受洗禮,于寂寞中獨守學(xué)習(xí)的欣悅,任窗外浮華起起落落,我自巋然不動;在流行春夏秋冬的時風(fēng)中,要能守住內(nèi)心的一個小小的世界,氣定神閑,執(zhí)守著“我心歸處是故鄉(xiāng)”,在心靈的故鄉(xiāng)放牧思想……這時,自己靈魂的家,形而上的家,就在暗樓、陋室、書房。一頭鉆進(jìn)去,“像古代的隱士和老僧,在石窟和禪房中吞吐著一個精神道場”:吮吸著人類群體才智結(jié)晶成的生命芳香,享受著“煙霞明滅或可睹”的福地洞天。所以,我主張讀書應(yīng)立足于個人寂靜,耐得住寂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