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欣賞
(1)
青銅器物是銅錫合金,有較強的硬度,不像瓦當磚瓦、甲骨陶瓷及書畫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長期收藏。再則青銅器皿形態(tài)各異古樸典雅,線條暢達,這也是其他古玩所無法企及的。
首先,中國青銅器數(shù)量大,種類繁多。究竟中國有多少件青銅器物,這是誰也無法統(tǒng)計的數(shù)字。有人統(tǒng)計過,僅以有銘文的青銅器物而論,從漢代到今天,出土就達一萬件以上。若加上無銘文的銅器,其數(shù)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正因為數(shù)量大,中國青銅器的品種也極其豐富,不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禮器,還有車馬器、農(nóng)具、工具及各類生活用具等一應(yīng)器物。眾多的青銅器皿,造型生動、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數(shù)量大、品種繁的中國青銅器無疑增加了鑒定的難度,這是中國青銅器的特點之一。
其二,中國青銅器分布地區(qū)廣,且質(zhì)量上乘。中國青銅器出土較為集中的地區(qū)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圍遠遠超出中原地區(qū),東北、西北、巴蜀、嶺南甚至西藏及東海漁島上都發(fā)現(xiàn)有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造型生動、精美,風格各異,呈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制作精湛、形狀瑰異、花紋隨意、富麗典雅,其精品不勝枚舉,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雙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蓮鶴方壺、雙雄寶劍、勾踐劍、長信宮燈、嵌綠松石臥鹿、銅車馬一流,鑄造精致,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shù)感染力,當然深受國內(nèi)外藏家鐘愛。其他各類青銅器物,鑄造者根據(jù)不同的硬度要求,準確把銅錫比例,使器皿質(zhì)量優(yōu)良,這是國外青銅器鑄品望塵莫及的。
其三,器物銘文可以說是中國青銅器最大的特點。世界各地古青銅器絕大多數(shù)沒有銘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銅器或鑄有很短的銘文。中國古銅器有銘文者僅出土的就達一萬余件,且名文長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這些銘文字體,或粗獷放達,或蒼勁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書法欣賞價值。這些銘文也是鑒定中最難把握的一環(huán)。
其四,以容器為主的中國青銅器也在世界青銅文化中獨樹一幟。就世界范圍而言,從印度河流域到巴爾干半島,從米諾斯文明到邁錫尼文明,其青銅器的代表作大多為武器,如戈、矛、刀、箭、劍、戟、鏃等,而中國卻以鑄造難度較大、紋飾復雜的容器為主。這些容器,尤其鼎,是為國家重器。其寓意深奧、內(nèi)涵豐富,與政治糾纏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終是鑒定家及藏家們感興趣的問題。另外,歐洲青銅文化以武器為代表,中國青銅文化以容器為代表,這是不是前者富于侵略性,而后者安于保守性就不得而知了。
中國青銅器的四大特點,是鑒定者應(yīng)當了解的基本常識。
名 稱: 嵌紅銅狩獵紋豆
制造年代: 春秋
材 料: 青銅
規(guī) 格: 通高20.7厘米,口徑17.5厘米
收 藏 地: 中國歷史博物館
介 紹
豆是古時用來盛放肉醬一類食物的器具。以青銅做豆,源于新石器時代的陶豆,基本形制為上有盤,中有“校”(即長把),下有“鐙”(即圈足),大多有蓋,蓋上有提手或環(huán)鈕,可仰置。
此豆由蓋、身至圈足上部皆以紅銅鑲嵌出禽獸四散奔逃、獵者勇猛追殺的紋樣。
青銅加工工藝中的嵌紅銅的技術(shù),大約在商代后期便已出現(xiàn),東周時更為發(fā)達,至戰(zhàn)國時,數(shù)量甚巨。這些嵌紅銅狩獵紋豆就是當時的精美之作。
錯金銀銅鼎
商代晚期酒器,高41.9厘米,寬22.5厘米,重3.69千克。該器敞口,頸部較高,底部微圜,三棱錐形足。頸部及器身飾獸面紋,并分布有五道短棱脊,獸首形鋬。沿上有高聳的兩個長方形立柱,柱端各置一個立體的鳳鳥。鳥頭上有綻開的羽冠,腦后并有一長冠透逸而下,尖嚎、圓睛、長頸,身披細鱗形羽片,尾翎短挺,顯得十分機警可愛。1973年陜西岐山賀家村出土了一件與此器形制紋飾大小均相似的鳳柱斝,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西周早期酒器,高27厘米,飛28.9厘米,重5.67千克。敞口、折沿,器身呈橢方形,四角各伸出一條翹出器口的長棱脊,每兩道長棱脊間還設(shè)有一短棱脊。紋飾分為三段,主體圖案是位于器腹的大獸面紋,口沿及方足上均飾有鳥紋。整體來看,紋飾分布錯落有致,繁而不亂。器內(nèi)底還鑄有銘文12字:“叔賜貝于王姒,用乍(作)寶尊彝。”
商末周初酒器,高51.1厘米,寬35厘米,重23.8千克,傳1928年寶雞戴家灣出土。器身呈扁圓形,垂腹,高圈足。蓋上有菌狀捉手,兩端有牛形獸首。提梁置于器身縱向,與器身相交處有獸首,聳立的雙角猶如伸開的巴掌。更為奇特的是從鹵的頸部斜伸出四條較長的歧頭扉脊,究竟起裝飾的作用還是有實用性尚不清楚。該器通身還飾有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鳳鳥紋。此器形體巨大,造型復雜,紋飾精美,是商周銅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博物館還藏有與此形制紋飾相同,唯尺寸稍小的一件鳳鳥紋銅卣。
西周早期器,高28.3厘米,寬34.2厘米,重6.32千克。方座簋是西周早期較為流行的一足上均飾有鳥紋。整體來看,紋飾分布錯落有致,繁而不亂。器內(nèi)底還鑄有銘文12字:“叔賜貝于王姒,用乍(作)寶尊彝。”
商末周初酒器,高51.1厘米,寬35厘米,重23.8千克,傳1928年寶雞戴家灣出土。器身呈扁圓形,垂腹,高圈足。蓋上有菌狀捉手,兩端有牛形獸首。提梁置于器身縱向,與器身相交處有獸首,聳立的雙角猶如伸開的巴掌。更為奇特的是從鹵的頸部斜伸出四條較長的歧頭扉脊,究竟起裝飾的作用還是有實用性尚不清楚。該器通身還飾有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鳳鳥紋。此器形體巨大,造型復雜,紋飾精美,是商周銅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博物館還藏有與此形制紋飾相同,唯尺寸稍小的一件鳳鳥紋銅卣。
西周早期器,高28.3厘米,寬34.2厘米,重6.32千克。方座簋是西周早期較為流行的一種銅器形制。該器侈口、鼓腹、高圈足,下連方座。器身兩側(cè)各有一獸首半環(huán)耳,獸耳高聳,耳下有長方形垂餌,半環(huán)呈圓雕立鳥形。腹部和圈足上均飾有獸面紋,器身中部有凸起的扉棱,頸部飾張口卷尾的龍紋,圈足上飾蛇紋。內(nèi)底有銘文11字:“白(伯)者父乍(作)寶簋,用郷王逆造。”
春秋晚期器,高28厘米,寬61厘米,重12.76千克。敞口平折沿,頸部微斂,折肩收腹,底近平,圈足較矮。頸部有獸首銜環(huán)耳兩對。器物內(nèi)壁的口沿下鑄有一圈淺浮雕的動物,有鵝、魚和龜。頸部與腹部水平分布有三段帶狀紋飾,內(nèi)容以狩獵為主。畫面中央是兩架奔馳的馬車,馬車上站立著兩個人,一個駕車,另一個人正揮舞著樹枝狀的東西驅(qū)趕獵物.驚惶失措的動物們四下逃竄,有鹿、熊、野豬、兔子、鳥等;手持弓箭、長矛的人早就埋伏好了,迎面堵住了他們的去路。畫面通過對人和動物神態(tài)的細膩描繪,生動地再現(xiàn)了熱火朝天的狩獵場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這和商周時期銅器上那種森嚴、莊重的風格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了。
錯銀幾何紋青銅扁壺
戰(zhàn)國,高31.3厘米,寬30.5厘米,它體型渾圓,前后呈扁形,身上布滿繁復美麗的錯金銀紋飾。整只銅壺造型講究、紋飾精美。
子乍弄鳥尊
弗利爾美術(shù)館最有名的青銅器要數(shù)“子乍弄鳥”尊。通高26.5厘米,寬22.8厘米。全器鑄成兇猛的鸮鳥,尖喙,鳥首與身分體,用榫卯結(jié)合,可開合。鳥首飾羽紋、回紋和點紋。頸部飾變形夔紋,內(nèi)填回紋,肩部媚夔龍紋,背部飾高浮雕羽紋,腹部飾鱗紋和夔紋,足部飾云紋。鳥首背后錯金四字“子乍弄鳥”,尾部下方似丟失一支撐用的小獸。此器據(jù)傳山西太原出土。根據(jù)后來太原金勝村251號墓的出土文物提供的信息,“子乍弄鳥”尊很可能是晉卿趙簡子或趙襄子自用的酒器。
綯索龍紋壺 春秋晚期酒器
通高44.6厘米,寬26.6厘米,傳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高體束頸鼓腹,頸部置一對獸形耳,口沿下飾內(nèi)填一對夔龍的垂葉紋帶。頸腹部有帶狀飾五道,均以細索紋帶為界紋。第一、三道紋飾為夔龍紋,第二道紋飾為夔鳳紋,第四道紋飾為鳥獸紋,第五道紋飾為內(nèi)填夔龍的垂葉紋。圈足飾垂葉紋帶和變形龍紋帶。全器通體紋飾,極為精美。
人面盉 商代,高18.2厘米,長江流域出土
令方彝
傳1929年于河南省洛陽市馬坡出土。通高34.1厘米,口長19.3厘米,口寬17.7厘米。令方彝為方體,蓋呈兩面坡屋頂狀,其上每個邊棱和每個平面的中線以及脊棱上,均有扉棱一道。蓋面雕有獸面紋和鳳鳥紋,頸部雕四組虎頭雙身龍,腹飾大型獸面紋,足飾鳳鳥紋。令方彝裝飾富麗華美,是極其寶貴的青銅珍寶。
四虎青銅鎛
通高38.5厘米,鎛體呈橢圓的合瓦形,上下各有一道綴以乳釘?shù)膸э?,鎛體前后還有凸起的鳥紋為棱脊。在鎛的兩側(cè)翼還裝飾著四只張口卷尾、形態(tài)逼真的扁形立體虎,這四只虎兩兩相追,構(gòu)成鎛兩側(cè)的扉棱,令這件能奏出不同凡響樂音的樂器,更顯出迷人的風采。
夔紋象尊
商代,尊高17.2厘米,長21.2厘米,寬10.6厘米。象體豐滿,長長的大鼻子往上過頭后卷曲向前伸展,兩顆尖尖的大象牙露出口外。全身飾滿精美的紋飾,有獸面紋、夔紋、四瓣花紋,均以云雷紋襯托,給人以雍容華貴之感。象鼻中空,兼作尊流。在象的背上有一個橢圓形的口,口上有一蓋。蓋上連鑄有一站立的小象為蓋鈕。蓋上的小象造型與大象一致,這樣便形成了大象馱小象的式樣。據(jù)說是湖南出土的。
貘尊
西周酒器,器體中空,背部開方口,口上還應(yīng)有一蓋,可惜已經(jīng)遺失了。這件青銅器的定名曾一度令專家們困惑。上世紀70年代,在陜西省寶雞市西周早期茹家莊2號墓的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一件相同形制的青銅器物,而且還保存著器蓋。形狀似羊非羊,似豬非豬,考古學家對定名一直把握不準,初時因觀其似羊,故起名“羊尊”,并一直延續(xù)這個稱謂。直到1993年,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到寶雞考察,經(jīng)過仔細觀察,反復琢磨,認為還是定名為“貘尊”更為準確。
亞洲藝術(shù)品天價締造者-青銅方罍流散記
青銅方罍
19年前,湖南省博物館老館長高至喜在《文物考古趣聞》中披露了20世紀初湖南出土的一件方罍輾轉(zhuǎn)流徙而身首異鄉(xiāng)的傳奇經(jīng)歷。2001年春,神秘的罍身驚現(xiàn)美國紐約藝術(shù)品拍賣會,并一舉創(chuàng)下亞洲藝術(shù)品拍賣價之新高。應(yīng)本刊之邀,50年來曾無數(shù)次手撫罍蓋原物的老專家再次為我們講述了方罍流傳的曲折故事。
方罍蓋
方罍身
母鼚銅方罍(音同雷)
母鼚銅方罍:商代,通高50cm,肩寬33cm,1963年洛陽北窯出土。器體呈方形,蓋及蓋頂為單脊四坡屋頂狀,直口、圓肩,斜壁深腹,圈足,肩側(cè)及下腹有對稱的獸形環(huán)鈕,正背兩面肩部飾有浮雕獸頭,方罍紋飾繁縟,云雷紋地,上下分為三層。蓋及頸內(nèi)壁均鑄有銘文“母鼚”。
子方罍(音同雷)高58厘米徑15.1×12.5厘米
子方罍 西周早期(前11世紀中期-前10世紀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罍是大型盛酒、釀酒器。此罍器蓋模仿房屋屋頂,器形莊重,紋飾精致,是銅罍中的精品。器口內(nèi)壁鑄有銘文“子”。高58厘米徑15.1×12.5厘米
方罍(音同雷)故宮博物院藏
方罍:故宮博物院藏
商代晚期(武丁世)婦好方罍(音同雷)
商代晚期(武丁世) 婦好方罍: 通高52.5、口橫約15.9、口縱約13.3厘米,重14.8公斤。長方形直口,平沿弧形肩,腹下部內(nèi)收,小底略內(nèi)凹,肩短邊正中有對稱的牛頭半圓形小耳,長邊一面下腹有一牛頭半圓形鈕;蓋作四阿式屋頂形,上有四阿式鈕??谒拿婢楆幘€獸面紋,肩飾弦紋兩道和夔紋,前后加飾浮雕牛首,腹上部飾浮雕圓渦紋,其下飾由夔紋組成的垂葉紋,蓋上飾倒置的獸面紋。
銘文字數(shù),蓋、器同銘,各2字。
銘文釋文為帚(婦)好
這個青銅方罍(音同雷),也不簡單,看它的花紋,上下共6段~什么鳳鳥紋啦~獸面紋啦~龍紋啦~鳳鳥是在古代是風神,是天神的使者,而獸面,應(yīng)該表達的是古人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吧~龍就不用解釋了,是水神,后來就慢慢的演變成中華民族的象征啦~鳳鳥和龍,合起來就是風水啦~不知道我們現(xiàn)在講的風水是不是處于此~~看這個方罍的四邊,工匠鑄青銅器的時候,是一塊一塊的鑄的,那將四塊合并的時候,總會有些殘缺,所以,聰明的先祖,就索性加了四條立體的飾邊,不僅解決了問題,還使得整個器皿更加的立體富有造型感!那叫智慧??!酒池肉林的商朝最終被周武王給滅了,建立了西周,周人鑒于商朝的亡國教訓,是很忌諱喝酒的,所以,到了周朝,青銅器中的酒器就銳減了~西周開始發(fā)展農(nóng)耕,青銅器也以食器為主。
獸面紋銅方鼎
獸面紋銅方鼎:西周,高36cm,1977年洛陽北窯龐家溝西周墓出土。長方形,直腹、立耳、柱足,四面及腿上部均飾獸面紋,云雷紋襯底,突出王權(quán)的威嚴。紋樣精細流暢,可謂西周青銅器精品。
乳釘紋銅鼎
乳釘紋銅鼎:夏代,高22.5mm,1975年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爵長流,尖尾,束腰,腹底橢圓形。有半圓形鋬,三足細長、外撇,腹部一側(cè)有五枚橫排乳釘。由于體型較高,加之流尾距離較長,因而產(chǎn)生一種舒暢、灑脫之感。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青銅器之一,當為稀世珍寶。
“王作”銅鼎
“王作”銅鼎:春秋,高40cm,2002年洛陽市西工區(qū)27中學春秋墓出土。器型高大,制作考究,腹內(nèi)鑄有“王作鼎”銘文。據(jù)此確認,這是洛陽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周王自作鼎。
鎏金銅觀音
鎏金銅觀音:清代,高90cm,故宮博物院移交。塑像面相方圓,衣紋流暢,裝飾自然,姿態(tài)優(yōu)美,神態(tài)悠然,為漢式風格造像,是佛教世俗化的產(chǎn)物。
銀鎏金宗喀巴像
銀鎏金宗喀巴像:清代,高74.1cm,故宮博物院移交。宗喀巴是偉大的佛教思想家,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開山祖師。塑像面廓柔和,肩背渾圓,衣紋簡潔,金屬色彩鮮亮,體現(xiàn)出清廷作品的特色。
中國青銅器文化(2)
中國古代銅器源遠流長,絢麗璀燦,有著永恒的歷史價值與藝術(shù)價值。傳世和近年發(fā)現(xiàn)的大量青銅器表明,青銅器自身有著一個完整的發(fā)展演變系統(tǒng)。自夏、商、周至秦、漢整個青銅器發(fā)展史,大約可以分為十三期:即夏為二里頭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為早、中、晚三期,戰(zhàn)國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漢為青銅器發(fā)展史的余輝。
青銅藝術(shù)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一個主要部分,它與歷史、冶金、文字、造型美術(shù)有著相當密切的聯(lián)系。商、周青銅器歷來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榮譽。
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據(jù)史籍記載、商、周兩代是青銅器制作的黃金時期。中國最早的青銅器誕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甘肅省馬家窯,馬廠文化遺址曾出土那時期制作的銅刀。商、周時期,我國的冶金技術(shù)水平進步很快,青銅器制作進入頂峰階段。這時期出品的青銅器,是世界青銅文化中最典型,最豐富的代表。
早期的青銅器種類很多,用途廣泛,主要種類有兵器、炊器、酒器、食器、水器、樂器、銅鏡、車馬飾、帶鉤、度量器、動物造型等。西周社會還對青銅器使用制定嚴格的等級。以禮器來說,就有“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規(guī)定。許多貴族視青銅器為身份的象征,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后也把大量的青銅器隨葬。《呂氏春秋·節(jié)喪》曾記載:“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夫玩好、貨寶、鐘、鼎、壺、輿、衣、被、戈、劍,不可勝其數(shù),諸養(yǎng)生之具無不從者。”此外,青銅器的文字,對后世了解當時社會發(fā)展,重大事件、生活習俗,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商代 公元前1600-1046
西周 公元前1046-771年
東周 公元前770-256年
春秋時期: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
春秋時期青銅器
商周青銅器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鑄作的又一個高潮期。春秋青銅器形制和組合與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紋飾也沿襲西周的特點。春秋青銅器多以蟠螭紋的為標志,器物上都有細密的平面蟠螭紋。青銅器紋飾發(fā)展成浮雕狀,繁復的花紋則達到了青銅器制作的頂峰。此件青銅器底部還有十幾個銘文。無論器型紋飾都可謂是春秋青銅器的頂峰之作。
春秋 三足羊首鼎
戰(zhàn)國時期 公元前475-221年
秦期 公元前221-206年
西漢 公元前20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