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慶和貴州的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qū)。提及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最出名的莫過于吊腳樓了。
吊腳樓源于中國古代的干欄式建筑,這是一種通過木構底架將建筑承托出高于地面的房屋,以竹木為主要建筑材料,一般分為樓上樓下兩層,下層用來飼養(yǎng)牲畜家禽和堆放農(nóng)具雜物,上層用來居住。在遠古時代的中國南方地區(qū),這種建筑形式尤為常見。因為當?shù)赜晁渑?、氣候潮濕,人們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嶺,所以需要保證房屋的穩(wěn)固性,同時要將房屋與地面隔離,以便起到防潮和防御蛇蟲野獸的作用。
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吊腳樓在干欄式建筑的基礎上逐漸演化成型,成為土家族地區(qū)普遍使用的一種民居建筑形式。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zhì)結(jié)構,承托主體建筑的木架依山就勢搭建而成,木架上端保持齊平,并在上面搭橫木,蓋上木板,然后在這樣一個平面上搭建房屋。當?shù)卦缙诘慕y(tǒng)治者嚴禁百姓建屋時蓋瓦,只許用杉樹皮和茅草做屋頂,直到清代雍正時期“改土歸流”后,蓋瓦的限制才逐漸破除。樓上的房屋一般為三間,中間為堂屋,左右兩側(cè)對稱,稱為“饒間”,用作臥室或廚房。有的饒間也以中柱為界分成前后兩半部分,前面用來作火炕,后面則是臥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內(nèi)。臥室的外面是堂屋,多用來接待客人、做手工活和休息,這里也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樓下為支撐整座房屋的木柱,三面或四面皆空,用來堆放物品。
土家吊腳樓一般為東西朝向,布局自由靈活,或者依山順勢,或者沿溝環(huán)谷,充分考慮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形式上也是多種多樣,有單吊式、雙吊式、二屋吊式等多種形式,即使是同一形式的吊腳樓,因內(nèi)部空間處理不一樣,也都顯得各具特色。
土家吊腳樓整個木構架均以榫卯相連,無釘無栓,門窗雕刻裝飾題材豐富,造型生動而多變,與青瓦木墻相互映襯,素雅明凈,彰顯了土家匠師們精湛的建筑技術和別具匠心的創(chuàng)作精神。
土家匠師們注重實用功能,同時也重視吉利祥瑞的觀念,這使得吊腳樓除了美觀、實用,還積淀下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這在吊腳樓的營造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土家人將吊腳樓的整個建造過程稱作 “造華堂”。屋主選擇良辰吉日,請總設計師“掌墨師”進山選擇木料,準備木料這一環(huán)節(jié),稱為“伐青山”。木料一般都選用椿樹或紫樹,取其 “春”“子”的諧音,寓意“春常在”“子孫旺”。
關于吊腳樓的堂屋脊橫梁木料的選擇還有個有趣的習俗。屋主人要在大山中尋找分岔成兩根的筆直大樹,不管樹是誰的,盡可以偷偷砍下,鋸成兩根,然后順山坡滾下,選擇頭在前尾在后沒有傷疤的那一根木料做橫梁,這種風俗叫“偷梁木”。雖是這么說,實際上并不算“偷”,因為梁木砍伐落地后要鳴放鞭炮,還要在上面搭上紅布,再大張旗鼓地請八個年輕人熱熱鬧鬧地抬回家,看起來“偷”得光明正大。而樹的主人不但不追究,反而還要對“偷樹者”表示祝賀。這一習俗是吉祥與友誼的象征,對樹主人而言,能為屋主提供上好的木料做房梁,就相當于是為人家的子孫根基作了重大貢獻,往往也會覺得無比榮耀。
加工大梁及柱料時,工匠們往往在梁上畫上八卦、太極圖、荷花蓮籽等圖案,而且八卦圖案一定要掛于正門房梁上的正中,可見土家人對它的重視。
一棟吊腳樓的營建前后大致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在整個建房過程中,“立屋”是吊腳樓基本建成的標志,包含排扇、起扇、拜梁、開梁口、纏梁、上梁、翻梁木、贊梁木等程序。堂屋上梁這一天是個喜慶熱鬧的日子,十里八鄉(xiāng)的土家村民會聚集到一起,為建成一棟吊腳樓而共同努力。親戚朋友們都來給屋主送上禮物表示祝賀,土家人稱之為“斟上梁酒”,而屋主則以豐盛的宴席來盛情款待來客。
目前最著名的土家族吊腳樓在彭家寨。這里的吊腳樓群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研價值,是土家族的民居精品,被譽為“土家族生活的活化石”。彭氏家族已有四百多年的發(fā)展史,這里的吊腳樓群一直在被不間斷地建造、修繕和沿用?,F(xiàn)如今,彭家寨早已形成集土家吊腳樓形體美、空間美、層次美于一體的吊腳樓群。
土家族吊腳樓以其獨特的造型和濃郁的文化蘊味而為世人稱道,它遵循了土家族獨特的審美規(guī)律,反映了土家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體現(xiàn)了土家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傳統(tǒng)文化思想,成為我國民居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