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恒山懸空寺
懸空寺位于距山西省大同市八十公里的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之后天師弟子了然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懸空寺是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該寺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覽懸空寺后,在崖壁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懸空寺現(xiàn)存是明清兩代修繕的遺存。
懸空寺原來叫“玄空閣”,“玄”取自于中國傳統(tǒng)宗教道教教理,“空”則來源于佛教的教理,后來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之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2010年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和聞名遐邇的意大利米蘭比薩斜塔齊名。
北岳恒山的山勢極其陡峻,兩邊是直立余數(shù)百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懸崖,懸空寺就建在這懸崖半腰上,像是一座古建筑用糨子貼在懸崖峭壁上似的,給人一種搖搖欲墜,命若游絲感覺,指不定什么時候會轟然塌落,墜入深谷,小命和美景化為齏粉。
登樓后朝上看去,仿佛與藍天就差一步之遙,懸空寺與天宮緊密相連,游人在上面走動:不敢邁大步,怕把樓踩踏,不得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觸手可摸天,云彩攬入懷。
在峽谷抬頭朝上望去,但見一大溜層層疊疊的殿閣下層外側,只有十數(shù)根像筷子似的細長木柱把它支撐住。那大片赭黃色的巖石,好像微微向前傾斜,瞬間就會塌下一似的。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可是,懸空寺卻反其道而行之,半壁突兀秀古寺,懸空寺就建在這絕壁之上,它離地將近八十余米。雖然懸空寺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一棟危樓,但出于好奇和探險的沖動,誰都不愿意在奇景面前止步,鼓起勇氣踏上隨風晃動的古寺。其實它安如泰山,所謂搖搖欲墜乃是心里感受。 立木支撐的懸空寺看起來,像不像搖搖欲墜的感覺
過了佛堂前面的平臺后,踏上那連接殿宇之間的棧道,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提起腳跟,屏住呼吸,像黃花魚學習盡量溜邊走,小心翼翼地踩嘎吱嘎吱的木地板上,就好像走在初冬剛結了薄冰的河面那樣,生怕腳步重重一跺,古寺就會呼啦坍塌下來,自己做了空中飛人;然而,腳底下的木板雖然令人恐怖的發(fā)出吱呀之聲,而貼在巖石上的樓臺,卻歸然不動……這就是懸空寺的奇妙之處。
“鐵扁擔”把樓閣橫空架起,我來到三官殿,才松了一口氣。這是全寺兩座最大的建筑物,大殿的后面挖了很多石窟,變成了一半房子一半洞的特有建筑形式。原來,當年的建筑者,為了安全計就已懂得向巖壁要空間的道理了。
秋季的陽光很是厲害,人們打著太陽傘匆匆走在烈日下,忽而干燥的風從山谷里吹過,盤旋在空中,卷起片片愉悅,深谷山巒高聳,瓦藍的天際,幾縷白云在飄蕩,走過跨河的索橋,清澈的河水嘩啦啦唱歌,當走到恒山腳下的背蔭處時,感到涼風習習十分清爽。
一塊石碑上書“壯觀”二字,我仿佛看見當年詩圣背著雙手仰看懸空寺有感而發(fā),遂書寫墨寶。筆法遒勁有力,文如其人,可窺一斑也。
這懸空寺,既像一座穩(wěn)重的建筑,風雨千年,笑看冰雪立于峭壁,又像一葉輕盈的剪紙,貼在恒山半腰。在我嘆為觀止之時,又害怕一陣輕風將其吹走,遠逝。
你看,它像不像貼在峭壁上的一片秋葉?
旅游真好!洗凈心靈,陶冶情操,遠離塵囂,擺脫是非,安靜真妙,走山看水,漏夜趕工,記錄過往,分享好友,同樂美哉。
今年已達七旬,時日尚長,欲筆耕不輟:遠看風云近看花,快樂生活永無涯,今天游走懸空寺,藍天白云乃為家。
借用王維一詩自勉:終南別業(yè)-----中歲頗好到,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植林叟,談笑無還期。
在這里和朋友們分享幾張恒山懸空寺風景照片。
初識路友觀人品,深交之余看文品,不是阡陌同路人,含笑道別再無期。
人生就圖個:自由瀟灑無牽掛,無牽無掛走天下,晴天負塵緊趕路,雨天阻道可賞花。偶有驛站得休憩,提筆兩行風景掛,我愿此生永無止,天涯小店皆為家。
本文作于二零一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