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游帶不帶iPad# 這個話題最近引起了熱議。
杭州有兩家人原本計劃一起帶孩子去海南旅游,出游前王家爸爸說要帶上iPad,這樣自己就可以在海邊曬曬太陽,喝喝茶,不用管孩子。
可另外一戶人家李媽媽說:“上次你們帶iPad,搞得我們家兒子在家不玩游戲,出去每天玩好幾個小時?!崩顙寢層X得這樣失去了帶孩子出去玩、長見識的意義。
兩家人越吵越兇,互懟到分道揚鑣,最后其中一家人改簽了機票和賓館,分頭去旅行了。
看上去兩家人是在為了一個小小的iPad而爭吵,但其實是兩種教育理念的碰撞。
李媽媽的看法是,孩子普遍缺乏自控能力,各種智能電子產品對他們充滿了吸引力,一旦投入其中,孩子很難再配合家長的各種安排。在大人角度來說,難得帶孩子出一趟遠門,卻不愿意去認真享受旅行,寧愿抱著個iPad玩游戲,幾天下來根本沒有收獲,的確是很鬧心。
王爸爸的觀點是,既然出來度假了,給孩子帶個東西玩也是“圖方便”。不僅僅是孩子們娛樂,大人們也是需要放松的,想要屬于自己的時間。此時ipad等電子產品就是最好的救星,能讓孩子老老實實地待一下午,大人們借此時間輕松一下,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愛玩游戲、拿起手機就停不下來、在家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玩游戲……很大一部分家長都有這個困擾,“該不該給孩子玩手機”,也成了一大難題。
曾經有一個說法:“給孩子玩手機,就是毀孩子的一生?!?/p>
30年前,人們覺得流行音樂會毀掉下一代;
20年前,人們覺得電視節(jié)目會毀掉下一代;
10年前,人們覺得互聯(lián)網(wǎng)會毀掉下一代;
現(xiàn)在,人們又覺得電子產品會毀掉下一代;
但是人類發(fā)展證明,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毀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電子產品,對于孩子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沉迷其中帶來的危害并不是因為電子產品本身,而是來自于親子關系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不了解、關系差、缺引導、壞示范。一味地去阻止孩子看電視、接觸一切電子產品,阻斷了孩子與外界交流的信息源。
很多情況下,父母對孩子的錯誤管教加重了親子間的隔閡。管教,管了沒教,是最大的禁忌。有家長跟我說,他們也嘗試著定制規(guī)定,事先約法三章,說好可以每天玩多長時間的游戲、作業(yè)完成了才可以開始等等,但通常沒法根據(jù)規(guī)定執(zhí)行,孩子哭著吵著要玩,家長對此通常要么打罵要么讓步,在造成親子矛盾的同時,也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家長權威。
修復好親子關系,我們首先要改變自己。從前我也是個啰哩吧嗦嘮叨的媽媽,但這樣的管教方式沒辦法起作用的,控制孩子的欲望和擔心孩子的情緒都需要改一改,給予孩子有原則的接納、愛和信任,孩子自然會變得更好。
我們管教孩子的目的是為未來而努力,而不是為過去而賠償。
當我們把問題從“要不要阻止孩子玩手機”轉化為“孩子為什么喜歡玩手機”,那就會容易去思考了。
每個孩子從2-3歲開始,自我意識開始形成,是真正宣告自己的人格獨立和實現(xiàn)自我接納的重要階段,有了自我意識后,他們便有了主權需求、認同需求、情感需求。
這些需求在日常生活關系中可能被滿足,也有可能不斷受挫,需求嚴重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xiàn)“overcompensation過度補償”的情況。
孩子離不開手機,甚至沉溺于手機,這就是一種“過度補償”,出現(xiàn)此類癥狀說明ta在某些方面的需求出現(xiàn)了嚴重的缺失和挫折。
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人的行為,不管是主觀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都建立在為了滿足某種需要才會出現(xiàn)。為了得到想要的,避免不想要的。行為主義中提到,一種行為如果重復出現(xiàn),一定曾經從中得到過“好處”。
我以前有個學生,玩游戲成癮,家長根本無法管控。他覺得,手機游戲和電腦游戲,為他提供了視覺聽覺刺激,虛擬世界中的升級 、段位提升帶來的愉悅,彌補了在生活和學習中無法滿足的需要。
他在學習上曾經成績優(yōu)異,但升學之后,一下子跟不上大家的學習速度,讓他感到很吃力;生活中,由于性格原因,也沒有交到什么朋友,帶來了很大挫敗感。
而在網(wǎng)絡游戲中,技術不錯的他時常能感受到來自其他玩家的“友誼”,來自現(xiàn)實世界多方壓力增大后,游戲可以滿足他的需求,成了他逃避生活、學習的原因。游戲帶來的快樂造成的生理反應,也讓人難以抗拒,Dopamine多巴胺是給人帶來快感的荷爾蒙,愛玩游戲的人,在游戲過程中,大腦所分泌的多巴胺是平時的兩倍。
隨后,持續(xù)一學期他達不到學??记诤蛯W業(yè)要求,最終由于掛科導致留級,此時,他也深刻體會到自己行為所帶來的邏輯后果,非常愧疚。父母通過積極管教,給予他理解和包容,讓他多多參與到課外活動和體育運動中,他漸漸地在大家的支持下重拾了自信,減少對網(wǎng)絡游戲產生的“依賴感”。
孩子重復這樣“玩游戲”的行為,之所以愛玩、上癮、沉迷,根源是為了滿足“成就感、歸屬感和自主感”等心理需要。
有一個我見過最好的答案是這樣的: 與其糾結要不要給孩子玩手機,不如去尋找能給孩子帶來真實成就感、歸屬感和自主感的更有意義的活動。
找到替代品
觀察孩子對什么感興趣,找尋另外可以給孩子帶來歸屬感的事物,比如對繪本感興趣的孩子,在繪本中,也能滿足ta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在電子設備里為孩子下載簡單的動畫,方便控制觀看時長;在設備上裝一些電子書,讓ta覺得看書和看手機好像也差不多。
找到可以引發(fā)孩子好奇心的東西,給ta講有趣的故事,帶小孩去戶外探險、旅游、踏青的時候也可以附帶上相關的小知識和故事。
和孩子一起記錄經歷過的趣事,培養(yǎng)對事物觀察,思考的習慣,還提高了學習、分析、表達、溝通、邏輯思維等能力。
以身作則
我們可以把視線從孩子身上移開,關注到自己身上,因為父母的行為方式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先管理好大人自己的行為,形成一種學習的“場”,自然而然會影響到孩子,也就會形成良好的習慣。
要不然我們在管教孩子不要玩手機的時候,ta會回答你說:“你也整天玩手機啊,為什么不讓我玩?”
當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說“父母不能玩手機了”,父母給孩子的示范不是不玩手機,而是專時專用。只是避免出現(xiàn)以下情況: ▼
媽媽在監(jiān)督孩子做作業(yè),一邊要求著孩子專心努力認真,一邊自己坐旁邊玩手機。
孩子放學回家,想找爸爸聊天,可是全程爸爸都專注著手機上的斗地主,有一句沒一句地應付著。
做約定
可以與孩子做個約定,可以玩游戲,但是玩耍時間是需要“購買”的,用學習時間來換取玩游戲的時間。
比如可以學習1個小時,可以得到0.5-1小時游戲時間,視情況而定,而且每次學習和玩游戲的時間都要記錄下來。
前天,有一位家長就跟我們分享了關于如何“和孩子做約定”很棒的做法:▼
幾年前,我曾見過一個“最不依賴手機”的孩子,核心原因并不是他有多出色,而是因為他的家庭為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需要依靠手機來滿足精神需求”的環(huán)境。
“老師其實我平時很少用手機的,你有事的話打我家里電話或者找我爸媽哦~”
“為什么你不用手機呢?”
“因為沒什么可用到的啊,回家后,晚上吃好飯會出門散步,隨后打打乒乓球,在家就看書,有時候還會和家里人一起看一場電影?!?/p>
如果孩子一直在玩手機,說明ta缺少的是一個:比手機更有意思的生活環(huán)境。
當孩子在生活中尋找不到興趣和成就感時,就只能在手機中尋找。讓孩子不沉迷游戲的方法,就是陪伴孩子尋找生活中的樂趣和成就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