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墓,冢,陵”這4個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有埋葬死者之處的意思,但它們在產(chǎn)生以后乃至等級禮制繁多的古代社會里,都有著特定的含義?! ?/p>
“墳”本意是土堆,最早在屈原的《九章》中有“等大墳以遠(yuǎn)望兮”的句子,也引申出大堤的意思,在《詩經(jīng)》中有“遵彼汝墳,伐其條枚”之語。后來才有今日墳?zāi)沟囊馑肌?/p>
現(xiàn)代已多用火葬,但以前的人推崇入土為安,人死以后把棺木埋在地下,蓋一個小土包在上面使其不平,那就是墳,在“墳”、“墓”分開的時候,不平于地面的墳也指主人身蒙冤屈心懷不平而死?! ?/p>
“墓”則是平的墳?zāi)梗玖x是上古期間掘塘穴葬棺木,蓋土推平,不植樹者稱墓。
與“墳”的不同在于:“墳”有土堆的意思,而“墓”沒有,且墳高而墓低?!抖Y記》“古者墓而不墳”一語,鄭玄有注:“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墓從莫,莫字意為日在草叢中,引申為黃昏之意;死者隨太陽一起隱沒,不壘墳包,表示墓主是正常死亡,落葉歸根。但這樣平平的沒有標(biāo)記,所以會立上木碑,后來為了保存時間更久遠(yuǎn)也用石碑代替木碑。
“墳”、“墓”兩字的關(guān)系就和“姓”“氏”兩字一樣,來源和本意不同,最早的用法也有所不同,但現(xiàn)在大多時候都放在一起組成一個雙音節(jié)詞,指代一個整體的意思,用法上也經(jīng)常通用。
雖然具體什么時候“墳”、“墓”開始用尚有爭議,但大體上在漢代封土、土堆開始流行以后,兩者就開始通稱了。
而“?!保诠艥h語中即有“高大的墳?zāi)埂钡囊馑?,引申出形容大的、地位高的;還指山頂,如《山海經(jīng)》有注:“冢者,神鬼之所居也”;也指嫡長,如“冢嫡欲廢奪,骨肉相憂疑”。可見這個字是相對顯得重大、有身份的。
原本高大的墓葬也不是一般人能建造的,所以冢的主人多是身份高或是有重大貢獻(xiàn)的,或是家世顯赫的,如王侯將相,或是為國捐軀的戰(zhàn)士。
由此,戰(zhàn)死沙場的人用衣物代替損毀或失蹤的尸身下葬后,墓葬會被稱為衣冠冢,這是因為作出了較大的貢獻(xiàn);杜甫“一去紫臺連朔漠,獨(dú)留青冢向黃昏”中,青冢的主人正是漢宮作為“公主”出嫁的王昭君,其身份和貢獻(xiàn)也說明這點(diǎn)。
“陵”則來路顯赫,字形從阜從夌,阜,大土山;夌,攀越,可以代指大土山,“如山如阜,如岡如陵(《詩·小雅·天?!罚?,而合起來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為“登上、升”義。
陵,為“帝王的墳?zāi)埂睂S?,有其”專用的升天通道(之處)“的意思,如杜牧“樂游原上望昭陵”。秦始皇陵、明十三陵等,都是這個用法。
古代時除非皇帝授意,“陵”都被嚴(yán)格地用于皇家墓葬,但現(xiàn)在早已廢除帝制,陵也用于生前作出重大貢獻(xiàn)的人的墓葬身上,比如孫中山先生的中山陵、還有烈士陵園,等等?! ?/p>
如今“墳”、“墓”的使用要遠(yuǎn)遠(yuǎn)多于“?!?、“陵”,后兩者多有因建制龐大而成為景點(diǎn)者。
總的來說,平曰墓、封曰冢、高曰墳,而陵則最為特殊,只能用于身份重要的人;不過現(xiàn)在這些差別已隨著社會變遷和墓葬現(xiàn)代化,逐漸淡化在歷史的塵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