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游戲成癮的人群已高達27.5%,其中青少年占比高達30.5%?!秶H疾病分類》中給出了以下明確的標準,如在9項中滿足超過5項,且長達12個月(癥狀嚴重者可縮短觀察周期),即可列為“游戲成癮”患病者。停止游戲時,出現(xiàn)難受、焦慮、易怒等癥狀;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將“游戲成癮”列為國家公共衛(wèi)生問題,并積極采取各種應對措施。英國在2018年就開設了第一家公共網(wǎng)絡成癮診所;韓國法律規(guī)定16歲以下的青少年禁止在午夜到清晨的時間段內(nèi)玩網(wǎng)絡游戲;法國美國等多國都限制學生將手機帶到學校;我國更是逐年增加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戲的條件……但是長期以來,從“三好學生”墮落到“網(wǎng)癮少年”,因暴力游戲而導致孩子暴力傾向,家長將網(wǎng)癮孩子送入“戒網(wǎng)機構”用極端電擊療法最終導致孩子喪命等等悲劇始終都在發(fā)生,很多家長已經(jīng)意識到游戲成癮的危害性,但是卻不會采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反而導致更差的結果。精神科醫(yī)生呼吁家長將疾病交給正規(guī)的醫(yī)療機構,讓網(wǎng)癮的孩子接受正規(guī)、科學的治療。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不僅僅關乎孩子身心健康,更是在挽救家庭和社會。針對上述這一問題,我們特別邀請了中科院兒童心理學教授張梅玲老師進行了解讀,張老師認為:“長時間的、不節(jié)制的游戲很容易導致上癮,可以說“游戲成癮”是21世紀分布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一種新型流行病。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想要讓孩子絕對不接觸游戲是不可能的,但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游戲觀、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適當游戲,是家長應該去做的。”要知道,出于“放松一下”為目的的游戲娛樂本身是無害的,游戲帶來的愉悅感可以很大程度上放松大腦,讓孩子更好地投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當中,真正有害的是難以把握這個“度”。試問有多少人在深夜與“贏一把就睡”、“再贏一把就睡”的思想做過斗爭,成年人尚有自制力,都難以把握好這個“度”,年幼的孩子又如何能與誘人的游戲作斗爭呢?這就需要家長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游戲觀,對此,張梅玲教授給出了如下建議:首次效應,也叫首因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種第一印象并非完全正確的,但是卻決定著今后雙方的交往過程。這個效應同樣適用于孩子與電子游戲的“交往”過程中。當孩子第一次接觸電子游戲,家長就放任其玩任何游戲、不限制時長,孩子就會認為玩游戲是不需要節(jié)制的;相反,當孩子第一次玩游戲,家長就引導他玩有益的游戲,并限制時長,孩子就會了解相應的規(guī)則,很大程度上減少游戲上癮的幾率。所以,當孩子第一次接觸游戲時,家長就應該給他們制定規(guī)則。第一,要和孩子商量玩游戲的時長。家長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規(guī)則一定是與孩子商量來的,不應該是命令口吻的要求,強制的要求會激發(fā)孩子反抗的心理,反而不利于規(guī)則制定。家長可以詢問孩子每天想要玩多長時間的手機,20-40分鐘都是合理的,可以根據(jù)當天孩子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適當增加或減少這個時間,還可以在星期天可以把時間延長至一小時。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調整孩子玩游戲(或者玩手機)的時長,讓孩子在規(guī)則的保護下享受自由的休閑娛樂。第二,規(guī)定的時間要嚴格執(zhí)行。很多時候,規(guī)定的半小時到了,可能有由于孩子一局游戲還沒結束或者是孩子耍賴想再玩十分鐘等原因,家長會一時心軟不把手機收回來,殊不知有了第一次就會有將來的無數(shù)次。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孩子執(zhí)行規(guī)則的過程就是教育孩子誠信的過程,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孩子將來做人做事的基礎,一個可以按照約定及時從樂趣中抽身的孩子,勢必會成長為一個自律且誠實的人。第三,教孩子正確使用網(wǎng)絡,瀏覽正能量的內(nèi)容,用以補充線下學習知識網(wǎng)。孩子會用手機、電腦玩游戲,但父母一定要讓他們知道手機和電腦不僅僅可以休閑娛樂,更是強大的學習工具。書本上的知識是有限的,而各個科目的知識又是在不斷更新的,網(wǎng)絡剛好可以補充這個時間差,讓孩子可以學習更多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補充線下學習的知識網(wǎng)。但網(wǎng)絡上的內(nèi)容良莠不齊,游戲的質量更是存在參差,只有讓孩子自己掌握識別的方法,才能更好的運用網(wǎng)絡這把雙刃劍。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使用網(wǎng)絡的前期關心孩子的瀏覽動向,并且教他正確知識的獲取途徑,讓智能產(chǎn)品不僅僅是孩子玩游戲的工具。有的孩子沉迷于電子游戲是為了排解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可能是孤獨或者不安,而游戲世界是虛擬的,在游戲過程中獲得的滿足感會隨著游戲的結束而消逝,這時游戲者就會陷入更深的負面情緒中。這要求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孩子情緒的變化,幫助孩子疏導。而陪伴就是最直接的愛,讓孩子感受到愛,給他們充分的安全感,不是讓他們只能尋求游戲的“安慰”。很多家長認為,把玩具、積木給孩子,自己坐在孩子身邊看手機電腦就是在陪伴孩子,其實不是,有效的陪伴是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根據(jù)孩子的年齡段制定一些專屬的親子活動:孩子年幼時,可以給孩子講睡前故事、與孩子一起進行早教課程,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孩子長大些后要帶孩子去外面的世界接觸,豐富孩子的生活;即使孩子成年也可以與孩子一起運動、一起旅行,溫馨的親子關系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消除負面情緒,與孩子一起成長。有一位媽媽分享了她教育自己的兩個孩子“戒卡通片”的經(jīng)歷:家里大寶6歲,小寶4歲,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給媽媽帶來了很多壓力,為了有片刻空閑時間,這位媽媽開始給孩子看卡通片。卡通片色彩豐富、情節(jié)生動,兩個孩子很快愛上看動畫片。每每看起,便不愿再做其他事情,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媽媽漸漸發(fā)覺不對,開始嘗試不再給他們看卡通片,但是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滿足就哭鬧不止。后來這位媽媽只好帶孩子去室外,讓孩子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在草地上奔跑。她發(fā)現(xiàn),在外邊玩的時候孩子從不主動提及卡通片。于是媽媽有意問孩子:“我們不要在這里玩了好不好?回家看卡通片好不好?”兩個孩子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于是孩子動畫片上癮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孩子之所以喜歡玩游戲,是因為游戲的編排符合或者說利用了人類幾百萬年來進化出的神經(jīng)機制、心理特征。激動人心的游戲設定會直接刺激人大腦令人愉悅的區(qū)域,而這個時候大腦的其他區(qū)域很少參與其中,換句話說就是這時人可以很容易覺得開心;而充滿挑戰(zhàn)性的對戰(zhàn)、仿佛置身其中的參與度、積極地反饋等等,無一不在強烈地吸引著孩子。這與動畫片的色彩、聲音吸引小朋友的關注是一樣的。
不過,這些神經(jīng)機制、心理特征不是電子游戲專屬的,其他領域也可以利用。如果孩子身邊有比電子游戲還吸引他的活動,他自然就會放棄玩游戲。這就要求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挖掘孩子的興趣點,幫助孩子培養(yǎng)興趣愛好,從而分散掉孩子對游戲的關注度。在這個家庭里,有這樣一個房間——“家庭機房”,每一位家庭成員,晚上回到家之后,都要將電子設備放在這個房間,非必要不拿出來。在家里玩游戲或者玩手機,也只能在“機房”里進行,每個成員都有家庭共同商量好的“時間額度”,用完即止。在實施過程中,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要按照規(guī)則辦事,父母也參與其中,孩子也因此更愿意執(zhí)行這套規(guī)則。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的孩子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他們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來感知世界。如果父母每天回到家就捧著手機認真地鉆研或者開懷大笑,孩子會天然地認為手機是值得研究的、令人開心的事物,便會也會喜歡玩手機。同樣的,如果父母回家后會認真讀書,也會取得同樣的效果。游戲成癮是一項不容忽視的精神疾病,不僅是游戲,與此相關的手機、網(wǎng)絡上癮都是需要家長關注的。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的引路人,教育孩子是家長的責任,適當游戲休閑放松,過度游戲危害健康,孩子游戲上癮絕不是他自己的責任。作為家長應該以身作則樹立好榜樣,制定規(guī)則限制玩游戲,增加陪伴發(fā)掘孩子興趣愛好,不要讓孩子在游戲中去尋找被愛的感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