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記憶【老北京風(fēng)情】之
《老北京的牌樓》(1)
老北京的牌樓
來源:
中國青年報(北京)
說到古都北京的建筑,除了高大的城墻,巍峨的城樓,富麗堂皇的皇宮和寺廟之外,就得說是牌樓了。按現(xiàn)今的北京城來說,東單西單、東四西四、前門這些算是比較繁華的街道了。東單、東四這些地名,您如果問現(xiàn)在的年輕人,它為什么叫東單和東四呢?“單”和“四”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意思?八成兒,有些年輕人會答不上來。其實,這些地名都跟牌樓有關(guān)。而年輕人說不出來這些地名是怎么回事,也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出生時,這些地方的牌樓早就拆了,只留下了個地名。
在早,北京城的主要街道和胡同口都矗著個牌樓,牌樓可以說出了大院走上街,舉目皆能看到,要不怎么說,牌樓是咱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呢。牌樓也叫牌坊,早年間,它還被稱作綽楔、坊楔、華表等。說起來,牌樓并沒有什么實用價值,就是瞅著排場,它是古代建筑前頭的裝飾物,用北京老話兒說:是拿它來撐門面用的。
老北京要是褒貶個人,常說:“得嘞嘿,您擎好唄,趕明兒給您宅門前頭立塊牌坊。”立牌坊,這話一般老百姓都敢拿起來就說,它是不是太普遍了?其實,牌樓除了裝點建筑以外,還有點“樹碑立傳”的意思,比如表彰、紀念某人某事等,古話里不是有給烈女豎貞節(jié)牌坊一說嗎?除此之外,牌坊還是街巷區(qū)域的分界標志。
通常中國的古都或歷史比較長的城市,都能留下一些牌樓,因為豎牌樓的傳統(tǒng)是從咱們中華民族老祖宗那兒留下來的。不過,可著中國這么大的地界說,哪個城市也沒北京的樓多。為什么呢?一來北京是古都,尤其是元明清三朝留下來保存相對完整的殿堂、廟宇、皇苑,古建群比較多;二來發(fā)生在近代需要紀念表彰的事件、人物多;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條,從元大都那時候起,北京的街道胡同都是按坊建制,元朝,京城分為五十坊,明代分為四城,三十六坊,清代分五城,三十六坊。一個坊,就得豎一個牌樓,您琢磨去吧,光這些坊,就得立多少個牌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