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時節(jié),正是槐花盛開的時候。家家房前屋后,路旁塘邊溝沿,一樹樹槐花在春風(fēng)里蕩漾,那如雪似玉的潔白襯著瑩瑩的淡綠,沁人心脾的芬芳能把整個村莊熏醉。
放學(xué)回家的孩子,一路仰首尋摸,選準(zhǔn)一棵花開正好的槐樹,像敏捷的猴子,三下五除二爬上樹冠,半依半坐在樹杈間,一串串瓊玉般的風(fēng)鈴觸手可及。伸手捋一把,迫不及待捂進(jìn)嘴里,那香甜可口的味道仿佛凝結(jié)了整個春天的精華。樹下的孩子昂著頭,眼神里透著饞,口水咽了又咽,“好哥哥”喊了兩三遍,終于接到樹上拋下來的槐花串。吃飽了肚子,裝滿了書包,索性脫下褂子當(dāng)包袱用,提溜八卦滿載而歸。晚飯桌上少不了鮮美的槐花餅、槐花湯。
上個世紀(jì)七八十年代的農(nóng)村,正月十五之后,肥年漸行漸遠(yuǎn),接下來的兩三個月正是青黃不接,地窖里的蘿卜糠了,白菜要么脫水要么腐爛。冬春之交,不單是沒有蔬菜水果,糧囤里的糧食也得精打細(xì)算,不然的話,接不上新麥子下來,就得舍著臉東借西湊。不管地里還是樹上,凡是能吃的東西,在莊戶人家的眼里都是寶貝。俗話說“瓜菜半年糧”,有瓜有菜的日子,對農(nóng)戶來講是幸福而踏實(shí)的。
一春啃咸菜就蒜瓣嚼干椒,很容易上火。早春的薺菜和嫩嫩的柳芽是嘗鮮敗火的上品。不過,薺菜、柳芽量少稀罕,只能打打牙祭,不能當(dāng)飯吃。能當(dāng)飯吃的最先是榆錢兒,然后是槐花。
清明節(jié)一過,榆樹上綴滿青綠色的錢串兒。父親磨了鐮,把閃著寒光的鐮刀綁在竹竿的頂端,母親舉起長長的竹竿,削下一枝枝嫩嫩的榆錢兒。我和弟弟、妹妹蹲在樹下,把一串串榆錢兒捋進(jìn)竹籃、簸箕。順手抓一把放進(jìn)嘴里咀嚼,舌間是一種清新的黏,嗓子眼兒有絲絲縷縷的甜。
母親會把榆錢兒洗凈,蒸一鍋榆錢窩窩,或者拌上少許面粉做成溜菜,用蒜臼榷了炸煳的干辣椒,溜好的榆錢兒澆上一匙辣椒油,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那美味近乎奢侈。父親一邊吃一邊編順口溜哄我們——“榆錢窩窩沾辣椒,越吃越上膘!”
在那個清湯拉水的年代,人人面黃肌瘦,誰不想“上上膘”顯得富態(tài)呢?
榆錢兒吃上十天半個月,槐花就接上了?;被ū扔苠X更耐吃,煎槐花餅,燒槐花湯,溜槐花,貼鍋餅,蒸窩窩,既是菜又是糧,能當(dāng)主食。一個月下來,糧囤里的糧食能省下不少。
父親說,鬧饑荒的時候,不要說榆錢兒、槐花,就連榆樹葉、榆樹皮都吃光了,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命,不論啥時候,對榆樹槐樹都得心存敬畏和感激。
是啊,到城市里工作、生活了三十年,每到清明、谷雨時節(jié),我都會情不自禁懷念起故鄉(xiāng)的榆錢兒、槐花。
“槐林五月漾瓊花,郁郁芬芳醉萬家,春水碧波飄落處,浮香一路到天涯?!?/span>
雖然,沒有身處“天涯”,但距離故鄉(xiāng)也有數(shù)百里之遙,回一趟老家也不是那么容易。
前年的五一假期,我欣欣然回歸故里。走近村莊,路邊、溝渠、池塘,到處可見飄落的干榆錢兒、干槐花。村子里的樹越長越茂盛,村莊里的人越來越稀少。村中間,很多院落已人走房空?,F(xiàn)如今,留守的老人和兒童早已不把榆錢兒、槐花當(dāng)回事兒了,不僅糧食充足,村里還有小型超市,雞魚肉蛋、蔬菜水果、牛奶副食四季不斷,吃的用的與城里人相比差不了多少,沒有人再把榆錢兒、槐花當(dāng)飯吃。
這幾年,城市人注重養(yǎng)生保健,盛行吃綠色食品,反而把各種野菜和榆錢兒、槐花當(dāng)寶貝,幾乎成了飯桌上最受歡迎的菜品。
今年春天,菜市場上的槐花剛下來時,賣到二十八塊錢一斤,岳母就趕緊買來嘗鮮。從薺菜上市開始,妻子就三天兩頭地買,薺菜、榆錢兒、槐花、竹筍、豌豆,仔細(xì)洗干凈,用保鮮袋分裝,冷藏冷凍進(jìn)冰箱,好像要把整個春天儲存起來。
今年五月一日,非常難得能休息。早晨睡到自然醒,妻子已把早餐擺上飯桌—— 榆錢窩頭、槐花餅、煮青豌豆、涼拌蘆筍,碗里是誘人的槐花湯。
見此情景,我脫口吟誦起蘇軾的詞作 ——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span>
妻子和女兒記住了最后一句: 人間有味是清歡。
作者簡介:鹿劍林,全國公安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作協(xié)會員,山東省散文學(xué)會理事,《魯藝》雜志編輯,詩歌散文見于《山東文學(xué)》《星星詩刊》《詩潮》《散文百家》《作家天地》《當(dāng)代散文》《西部散文選刊》《家園》《人民公安報》《齊魯晚報》《聯(lián)合日報》《濟(jì)寧日報》《濟(jì)寧文藝》《東方文學(xué)》等報刊,多次在全國和地方主題征文活動中獲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