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yī)世界
圖*國醫(yī)大師禤國維教授
國醫(yī)大師禤國維教授,業(yè)醫(yī)30余年,有著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尤其是在治療脂溢性皮膚病方面取得較好療效。
禤老認為皮脂亦屬于人體體液系統(tǒng)的一部分,當屬中醫(yī)“精”的范疇,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
以往中醫(yī)對脂溢性皮膚病多限于從肺胃濕熱辨治,而禤老則認為,皮脂溢出性皮膚病以腎陰虛證多見,
今天,小師妹將禤老臨床辨治脂溢性皮膚病醫(yī)案三則分享如下,供臨床優(yōu)秀中醫(yī)師參考學習。
1痤瘡
李某,男,21歲,學生
1999年9月18日初診。
主訴:顏面痤瘡已有5年。
現(xiàn)病史:5年前開始面部起皮疹,反復發(fā)作,時輕時重,此起彼伏,曾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但療效不顯,經(jīng)友介紹來診。
癥見:顏面部可見20余粒紅色丘疹和粉刺,伴有結節(jié),胸部亦有散在丘疹、粉刺,部分丘疹融合,有時可出白色豆腐渣樣分泌物,伴口干心煩、大便干、小便短赤。
中醫(yī)診斷:肺風粉刺,辨證為陰虛內熱
治法:滋陰瀉火,清肺泄熱
方藥:
配合外搽痤靈酊
服21劑后皮疹逐漸減輕,繼服14劑皮疹基本消退。
2脂溢性皮炎
陳某,女,24歲
2000年10月21日初診
患者初起以面部起紅斑、丘疹、瘙癢,曾自服維生素B6,外涂膚輕松軟膏1月無效來診。
皮膚科檢查:前額、面頰、口周可見暗紅色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界限不清楚,其上覆有細薄油膩性鱗屑,脫發(fā)明顯,伴口干,心煩,失眠多夢,舌淡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
予二至丸加味:
水煎服,日1劑,配合三黃洗劑(黃連、黃芩、黃柏、苦參)每日外洗1~2次。
7劑后皮脂分泌明顯減少,瘙癢明顯減輕,脫發(fā)減少。
二診:
去蒲公英、合歡皮改丹皮、山萸肉更進7劑后皮損恢復正常,皮脂分泌接近正常。
3脂溢性脫發(fā)
張某,男,46歲
2000年3月18日初診。
主訴:頭發(fā)稀疏脫落1年。
現(xiàn)病史:1年來晨起枕巾落滿脫發(fā),最近頭發(fā)已稀少,可望見頭皮,瘙癢脫屑油膩,伴精神萎靡,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失眠多夢,舌質紅苔少,脈細數(shù)。
證屬肝腎不足,治以補腎養(yǎng)肝。
用二至丸加味。
處方:
水煎服,日1劑,復渣再煎,分2次服,外擦祛脂生發(fā)酊,另脂溢洗液B外洗,經(jīng)1月半的治療而愈,1年后復查,未見復發(fā)。
祖國醫(yī)學認為“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是各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所在,調節(jié)的中心。
腎元盛則壽延,腎元衰則壽夭。
如《黃帝內經(jīng)·素問》謂:“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氣而藏之”。
李士材在《內經(jīng)知要》中解釋說:“腎水主五液,五氣所化之液,悉歸予腎”。
《景岳全書》說:“元陰者,即無形之水,以長以立,天葵是也”,又指出“命門為精血之海,為元氣之根,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等等。均說明人體體液系統(tǒng)的功能“腎”均參與其中,而起一定作用。
禤老認為皮脂亦屬于人體體液系統(tǒng)的一部分,當屬中醫(yī)“精”的范疇,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
以往中醫(yī)對脂溢性皮膚病多限于從肺胃濕熱辨治,而禤老則認為,皮脂溢出性皮膚病以腎陰虛證多見,皮脂屬腎所藏,腎陰不足,相火過旺,虛火上擾,迫精外溢肌膚、皮毛,則皮脂分泌增多;
熱蘊肌膚、皮毛則生痤瘡、脫屑;
熱郁化風則皮膚瘙癢、脫發(fā)。
根據(jù)這個病因病機,采用滋腎陰、清濕熱的原則加味二至丸補肝腎、益陰血、安五臟、清濕熱治療脂溢性皮炎取得較好療效。
丹參治療脂溢性皮炎,近年研究表明:
脂溢性皮膚病的發(fā)生與皮脂溢出導致皮膚表面菌群失調使痤瘡丙酸桿菌、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大量生長繁殖有關,丹參味苦微寒,具有活血祛瘀、涼血解毒、祛脂除煩之功效,丹參所含的丹參酮具有抗菌消炎之功,對痤瘡丙酸桿菌、卵圓形糠秕孢子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禤老采用大劑量(每次30~50g)配藥治療皮脂溢出性皮膚病效果滿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丹參須后下,因其所含的丹參酮久煎后易遭破壞,故不宜久煎。
禤老治療脂溢性皮膚病擅用補腎法,其代表方加味二至丸具有滋腎陰而改善內環(huán)境,祛濕熱而抑菌消炎的雙重功效,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配合外治法療效確切。
看完今天的文章,對于脂溢性皮膚病的治療您是否有所收獲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