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大軍”指的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劉鄧大軍”。大家知道,“劉鄧大軍”的前身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八路軍一二九師。一二九師又是由紅軍時期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四方面軍改編而來。山雨提出問題的邏輯起點是,紅軍三大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三個師的背景是要馬上進入抗日備戰(zhàn)狀態(tài),為了減少磨合時間,原則上,紅軍時期的各主力部隊的主要領導人(總指揮)是八路軍三個師當然的師長。然而,一二九師師長并不是原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徐向前,而是其先前一部的劉伯承。山雨認可,一方面,劉伯承的資歷、作戰(zhàn)能力,使得他完全能夠勝任。另一方面,與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后西路軍的特殊情況有關。徐向前率領的西路軍在對戰(zhàn)馬步芳時慘敗,本不太好的身體狀況更不如前,且紅四方面軍剩下的大部分他也很久沒有指揮了。劉伯承實際指揮著紅四方面軍剩下的大部隊,在斗爭與指揮過程中,劉伯承樹立起了在其中的威信。還有,對紅四方面軍,在當時急需重整旗鼓,劉伯承是最合適的人選。劉伯承因此順理成章地成了八路軍一二九師的師長(徐向前“降”為副師長)。大家還知道,三大主力紅軍會師以后,紅三十軍、九軍和五軍共二萬余人,西渡黃河,并于1936年11月10日組成西路軍,向西北前進。次年2月下旬,中央獲悉西路軍危急,遂以紅四軍、三十一軍、二八軍及騎兵一個團組成援西軍,由劉伯承任司令員,張浩任政治委員。張浩在擔任援西軍政委期間,根據黨中央的批示,用高度的原則性和黨性教育干部戰(zhàn)士。一方面引導大家堅決批判張國燾的嚴重錯誤,一方面又向廣大指戰(zhàn)員講明黨的政策,團結教育廣大干部戰(zhàn)士,提高執(zhí)行黨中央正確路線的自覺性。他在維護黨內軍內團結,克服張國燾分裂活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37年秋,張浩遂出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并參加中共中央軍委領導工作,與劉伯承師長一道率部東渡黃河,挺進晉東南,他十分重視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強調要保持紅軍十年來的光榮傳統(tǒng),加強黨的領導,堅持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獨立自主的原則和游擊戰(zhàn)的作戰(zhàn)方針,對于建立以太行山為中心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于他的身體難以支撐艱苦的戎馬生活,1938年1月黨中央決定調他回延安,領導職工運動,由鄧小平接任政委工作。至此,“劉鄧”結緣,為抗戰(zhàn)在太行山攜手并肩,直到千里躍進大別山、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解放南京、橫掃大西南,“劉鄧大軍”的說法歷史地形成并彪炳千秋。作者簡介:張海旺,河北神威律師事務所執(zhí)業(yè)律師,家事團隊團隊長,研究生學歷(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學士、法律碩士)。學術論文主要有《謝方樽人格論》。業(yè)余喜愛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據,善長聯詞賦,頗有古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