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韓山”說
——附韓非子《功名》
涉縣舊志載:山神廟,在韓山。《寨上村志》載:山神廟,在東山。原廟不存。村民在原址重建?!墩袓彺逯尽份d:辿里山神廟,清乾隆、嘉慶年兩次重修,有《名著韓山》碑,碑面額刻“名著韓山”,字跡硬挺,如崖似嶂又象峰。與招崗廟嶺的泰華山神廟一致,艮山坤向,來脈短促急峻,廟坐偏鞍(安)之后。好象,近年,風(fēng)景區(qū)修了“漢寨”后,東山(馬“鞍”山)上的這座小小山神廟也得以修整。山雨來去匆匆,2016年后沒再親臨和專逛過此廟,心有牽念。
按招崗方面的說法,小井溝前邊是廟灣,廟灣前邊是大峧溝,大峧溝南咀子以回,過去是招崗的地盤。大峧溝中有喜元家地溝子、楊全德家地溝子,過去都是招崗人的。廟灣子,招崗原四、九隊的地。大峧溝中至今有招崗五、六隊的上百年的大軟棗樹。當(dāng)年,楊全德跟父親在這里爿地,修堰邊,剪果木樹。發(fā)家那些年,家里40年沒人得過病,沒人吃過藥。在大峧溝,撒谷種,撒在石板上,也會結(jié)穗兒。1920年,大旱,普遍欠收,民饑饉。他家低價賣米半個月,遠近買米的絡(luò)繹不絕。楊家由此成招崗村首戶。財富積累下了,供應(yīng)子弟念書,形成重教育才的好家風(fēng)。往前推,就是那《名著韓山》碑的背面,功德善名,包括招崗名舉張岸登的爺爺張作舟等49人,招崗人(另有外村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馱水修山神廟。估計,此廟,當(dāng)時,就地盤說,應(yīng)說是招崗的了。這些地方,直到進入二十一世紀(jì),地畝賬上還是招崗村的。當(dāng)然,“山大王”武乃元家族,己是寨上人了。二十年代,武家從武安上來,原在招崗的窯洼住,至今石窯券仍完好。當(dāng)年,山雨的大爺爺張竹廷、二爺爺張根迋和遠本家張喜元合伙開油坊,去山上收大麻籽時,聽武家說想換個地方住,就撮合張喜元。張喜元應(yīng)承讓武家去大峧溝自家地溝子邊邊角角爿,自爿自收。此后,武家在這里扎下了根,成了新的“在地戶”。再后來,土改和農(nóng)業(yè)社時期,調(diào)整歸成了寨上村的東山小隊住戶。
扯了這么多,還是回到“名著韓山”的廟和碑。在山雨的印象中,韓王山二層辿上,有大峧溝、東山、梨寺峪、圪招山等幾個居民點,當(dāng)年只算山莊窩鋪,雖山貨豐富,但下山不容易。他們來涉縣城和天津鐵廠賣杏,走十幾二十來里山路,到小井溝廟灣子,廟,是地標(biāo)又是路標(biāo),向山神爺上個香供,祈求下山回來有進項??可匠陨?,靠水吃水。二層辿地勢高亮,通風(fēng),山果和蔬菜,好年頭,收成還是可以的。山民天然地有“向山性”,敬畏山林的守護神——山神爺。山神爺“威德山林”,有漳水以為帶,有韓山以為礪,顯揚山的大名,讓更多的人知道,涉縣的主山是這巍巍的韓王山。
查資料,名,威名,威勢,聲威;著,顯現(xiàn),顯揚。韓山,就是指韓王山。山雨懷疑,這個山神爺?shù)降资钦l?是“韓信”嗎?山因韓信屯兵而得名。雖是“世傳”,但也寧可信其是,威名嘛——中華第一名將!如今,旅游開發(fā),植被更受保護,山民更加快樂。人與山相互成就,天人合一也!呂氏蒙正賦曰: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附:先秦·韓非子《功名》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時,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勢位。非天時,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雖賁、育不能盡人力。故得天時則不務(wù)而自生,得人心,則不趣而自勸:因技能則不急而自疾:得勢位則不推進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窮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則臨千仞之谷,材非長也,位高也。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沉,非千鈞輕錙銖重也,有勢之與無勢也。故短之臨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賢也以勢。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載之,故安:眾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長,盡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則長樂生而功名成。名實相持而成,形影相應(yīng)而立,故臣主同欲而異使。人主之患在莫之應(yīng)。故日,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人臣之憂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故曰,至治之國,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車,事若馬。故人有余力易于應(yīng),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親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勢。近者不親,而遠者不結(jié),則名不稱實者也。圣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載于世,則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jié)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如此,故太山之功長立于國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堯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山雨 壬寅中秋之后 于古沙安樂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