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行六百里,進(jìn)入當(dāng)時的北印度境(今阿富汗北境),至濫波國(今阿富汗東北拉格曼?。?/div>
--南行渡河,至那揭羅喝國(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市)
公元628年秋,進(jìn)入北印度境(今阿富汗境),從那揭羅喝國(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市)東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羅國都城布路沙布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
--東北行百余里,渡印度河—東南三百多里,至烏鐸迦漢荼城(今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印度河渡口)
--北涉山川行六百余里,入烏秅國(今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杜西里山西北)
--南渡印度河,至坦叉始羅國(今巴基坦拉瓦爾品第周市附近)
--東南山行五百里,至烏刺尸國(今巴基斯坦東北境)
--東南登危道度鐵橋行千余里,至迦濕彌羅國(故都在今印控克什米爾斯利那加市)
--西南逾涉山澗行七百余里,至半嗟國(今克什米爾朋奇)
--東行四百余里,至遏羅阇補(bǔ)羅國(今克什米爾西南端的拉加奧利)
--東南下山渡水行七百余里至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qū))故城奢羯羅(今錫爾亞科特)
--東行五百里,至那仆底國(今印度旁遮普邦費(fèi)羅茲普爾)
--東北行百五十里,至阇爛達(dá)那國(今印度旁遮普邦賈朗達(dá)爾)
--東北行七百余里,至屈露多國(今印度北部西姆拉之西北)
--南行七百余里,越山度河至設(shè)多圖盧國(今印度北部沙特累季河流域)
--西南行八百余里,至波里夜坦羅國(今印度北方邦貝拉特地區(qū)),入中印度境
--東行五百里,至秣兔羅國(今印度馬土臘西南的馬霍里)
--東北行五百余里,至薩他泥濕伐羅國(今印度旁遮普邦的塔內(nèi)沙爾)
--東行四百余里,至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之北)
--河?xùn)|行八百里,渡河?xùn)|岸至秣底補(bǔ)羅國(今印度北部羅希爾坎德的曼達(dá)瓦爾)
--北行三百余里,至婆羅吸摩補(bǔ)羅國(今印度北部加爾瓦爾地區(qū))
--東南行四百余里,至掣坦羅國(今印度北部拉姆那加爾)
--南行兩百余里、渡河,西南至毗羅那拿國(今印度北方別爾沙爾)
--東行兩百余里,至劫比他國(今印度法魯卡巴德)
--東南行兩百余里,至羯若鞠阇國(即曲女城國,今印度恒河與卡里河匯流處的卡瑙季)
--東南行六百余里,渡恒河,南至阿喻陀國(今印度法特普爾的阿普依)
--東行三百余里,北至阿耶穆法國(今印度北部貝拉和賴巴雷德一帶)
--東南行七百余里,至缽羅耶伽國(今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
--西南入大森林,行五百里,至僑賞彌國(今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約五十公里的柯散)
--東行五百余里,至索迦國(今印度畢塞浦爾)
--東北行五百余里,至室羅伐悉底國(舊稱舍衛(wèi)城,今印度北部巴爾蘭普爾西北約二十公里處)
--抵達(dá)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和伽耶、即格雅地區(qū),都城為王舍城,今印度臘季吉爾以北數(shù)公里處)。
公元631年(唐貞觀五年)十月初,到達(dá)向往已久的摩揭陀國那爛陀寺(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縣的巴爾貢村),這是他離開長安的第五年。后游學(xué)于天竺各地,著述立論,宣講大乘,獲得較大的聲譽(yù)。
公元643年(唐貞觀十七年),啟程回國?;貒鴷r沒有走原來的路線,而是途經(jīng)今阿富汗瓦罕走廊,
--上蔥嶺(帕米爾)南緣
--沿噴赤河(又稱瓦罕河)而上,過今南瓦根基達(dá)坂
--涉卡拉其庫爾河,越過蔥嶺守捉(今塔什庫爾干縣南境卡拉其庫爾河附近遺址)
--抵達(dá)朅盤陀國(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經(jīng)疏勒國境(今新疆喀什地區(qū)英吉沙縣南境)、朱俱波國舊地(今新疆葉城縣南境)
--過于闐國皮山鎮(zhèn)(今新疆皮山縣)
--抵達(dá)于闐國國都(今新疆和田縣約特干古城遺址)
--經(jīng)毗沙都督府坎城鎮(zhèn)(今新疆策勒縣烏宗塔提古城遺址)
--經(jīng)毗沙都督府蘭城守捉(即蘭城鎮(zhèn),玄奘稱之為“尼壤”,今新疆民豐縣尼雅古城遺址)
--經(jīng)隴右道沙州且末鎮(zhèn)(今新疆且末縣萊利勒克古城遺址)
--經(jīng)隴右道沙州弩支城(今新疆若羌縣瓦石峽古城遺址)
--經(jīng)隴右道沙州石城鎮(zhèn)(今若羌縣且爾乞都克古城遺址)
--抵達(dá)沙州(今甘肅省敦煌市)
--入關(guān)(玉門關(guān))(今甘肅省瓜州縣)
--按來時的路線回到了闊別的大唐王朝。
公元645年2月25日(唐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攜梵文佛經(jīng)657部和各種佛像回到長安,其后專事翻譯佛經(jīng),用20年時間,共譯出經(jīng)論75部1335卷,對中國佛教思想影響頗大。
公元664年(唐麟德元年),玄奘病逝于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