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三國演義》,大部分人都頗為熟知。每當談及三國,總會繞不開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等一些一世之雄。
雖說他們在歷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要說在英雄輩出的三國里,誰是最后的大贏家,司馬懿當屬無疑。
根據書中的描寫,我們可以發(fā)現,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大佬為權位你爭我奪大半輩子,直到最后拼得兩敗俱傷、人才凋零時,司馬懿出來收割戰(zhàn)果,結束亂世。最終司馬懿的兒子建立西晉王朝,成為歷史正統(tǒng),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在三國爭霸中,從一個無名小卒到大佬級別人物,司馬懿能夠成就自己的功業(yè),其中離不開這三大原則。
● 審時度勢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的出場順序被安排在了后半段,雖“戲份”不多,但也是頗為精彩。
我們說諸葛亮南伐可以成功,但北伐卻常與勝利擦肩而過,無功而返。究其原因,則是屢次受阻于司馬懿。
司馬懿,生于東漢末年的河內郡,當屬中原豪門大族。因其父親司馬防對曹操有舉薦之恩,故曹操在一統(tǒng)中原后,便讓司馬懿納入自己麾下。然而,對于曹操的盛情邀請,司馬懿卻屢屢拒絕。
在《晉書》一書中曾這樣描寫司馬懿:“少有奇節(jié),聰明多大略?!?/strong>司馬懿本身精通韜光養(yǎng)晦之術,幾次征召他都借口推辭。
直至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雖以多對少,卻慘烈敗北。在曹操急需用人之際,司馬懿深知自己機會已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這東風恰是司馬懿的好友荀彧。
果不其然,在荀彧地舉薦下,司馬懿走馬上任,做了太子曹丕的手下,陪二公子曹丕讀書。
也許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么曹操多次盛情相約,司馬懿卻屢屢拒絕,這次卻有種主動請纓的味道。
而這源于早期曹操身邊謀士云集,縱然曹操主動拋出橄欖枝,多半也是為報答父親司馬防的舉薦之恩,并非是出于對自己的賞識。而此時,則是以重臣賢才相待。
人這一輩子,善于審時度勢,是決勝的首要條件。
● 善于隱忍
《晉書·宣帝紀》云:“魏武察帝(司馬懿)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后而身不動。因謂太子(曹)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strong>
這里所說的狼顧相可解釋為:身體不動,身體卻像狼一樣,能180度旋轉。
古人說的狼顧相謂之反相,亦指帝王之相。曹操本是疑心很重之人,當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fā)現他有“狼顧之相”時,心里很是忌諱,時常告誡兒子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需警惕此人。
面對曹操的猜忌,司馬懿是如何“反擊”的呢?
史書上曾這樣記載:“勤于吏職,夜以忘寢、至于芻牧之間,悉皆臨履?!?/strong>
司馬懿在職位上十分勤勉,夜以繼日,下至割草放牧這樣的小事,全都親自過問。勤于職守,事無巨細的司馬懿漸漸使曹操放下防備。
勤勤懇懇,并善于隱藏自己的野心。賣命工作的司馬懿被曹操和曹丕看在眼里,不知不覺中,將他劃入自己的人脈圈。
而且,當時曹操手下的門閥官僚擁漢者尚多,為曹操所忌,司馬懿在此關鍵問題上也曾表示支持曹操,并逐漸被曹操接受重用。
● 沉得住氣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足智多謀,能與他一較高下的人物也是屈指可數,而其中最讓諸葛亮頭疼不已的也只有老對頭司馬懿了。
反觀司馬懿與諸葛亮的一番番較量,我們不難發(fā)現,司馬懿一直是用“拖”的戰(zhàn)術,堅持不出兵。
在對陣五丈原一戰(zhàn)中,蜀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伐魏,進駐渭水之南。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筑壘阻擊。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的糧秣財物都在渭南,這是必爭之地?!?/strong>遂渡渭水背水扎營。
并以“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與諸葛亮相持百余日。諸葛亮數次挑戰(zhàn),司馬懿均堅壁不出,以待其變。
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婦人的服裝,嘲笑司馬懿是守巢窟畏刀避箭的縮頭烏龜,欲激司馬懿出戰(zhàn),若是擱一般人身上肯定是沖冠一怒,發(fā)兵應敵,一決雌雄。
但司馬懿是一個沉得住氣的人,依舊是不上鉤,我行我素。這源于他明白這不過是孔明的激將法罷了,諸葛亮的一條計謀就這樣被沉得住氣的司馬懿輕易破解。而這場戰(zhàn)役,最后以諸葛亮病逝遺恨而終。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沉得住氣的人往往內心堅定,不為情緒所左右,巔峰之時不失靜,低谷時不失心,按自己的原則為人,按自己的方法處事,這樣的人自然有大成就。反觀那些沉不住氣的人,很容易被激怒失去理智,成為情緒的奴隸,自暴自棄。
沉得住氣不僅是成熟的標志,更是冷靜的彰顯,理智的沉淀。
仔細推敲《三國演義》,種種人物經歷,細細品來對當代人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現實中我們不論處于何種情境,都應如司馬懿一般,眼光放長遠,善于隱忍;在困境中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不斷積攢實力,蓄勢出擊;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敢于面對順境與逆境,讓自己人生更加豐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