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吁,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有唐一代,在社會上始終流行著一種聽上去特別風雅的社交公關行為:干謁。這也算是唐帝國賜給那些寒門子弟一個為數(shù)不多的階層上升機會。不管是來自帝國哪個窮鄉(xiāng)僻壤角落的讀書人,只要他確信自己文章確是那朵不一樣的煙火,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將詩文直接轉發(fā)給帝國的達官顯貴。如果這些上層人士看得入眼,點贊后在自己朋友圈里轉發(fā),那么一夜成名,聲望值直接十萬加都不在話下,甚至被皇帝看中也不是不可能。
既然干謁文章如此重要,那么努力將自己的文章打造成讓別人“當時就震驚了”的爆款,對于這些寒門學子來說就是一項再重要不過的工作了。事實上,整個唐代的士子都在干謁,而那些被人記住,成為津津樂道文壇佳話的干謁成功案例,都是后世必讀必背的爆款文章。比如著名的白居易見顧況故事,當時老先生先借著小年輕名字開玩笑:“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钡蛔x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時候,當下就震驚了,立刻說:“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同樣讓長者震驚的還有李白,而且他干謁的對象更牛,不僅官做到副部級的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而且詩詞造詣深厚,是曾寫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種金句的賀知章,在讀了李白的干謁文章之后,他直接驚呼:“子,謫仙人也!”從而坐實了李白詩仙的稱號。
能讓賀知章這種詩壇高人都為之拜服的文章,那該是有多么精彩壯麗!后世文人都將此事作為美談加以記載,而且不止一人(孟棨 《本事詩》、王定保《唐摭言》)確鑿地指出,這篇讓賀知章為之驚嘆的文章,正是李白的名篇——《蜀道難》。
李白《蜀道難》詩意圖,現(xiàn)代,陸儼少,國畫,縱137厘米,橫68.5厘米。此畫取材于李白《蜀道難》,著重表現(xiàn)蜀道的艱辛與危險?
交通頻繁的唐蜀道
李白干謁賀知章的文章到底是不是《蜀道難》?其實后世研究也有不同意見,但大家公認的是,在李白詩震士林,名動天下的過程中,《蜀道難》這篇爆款文為他吸了不少鐵粉。所以像孟棨和王定保這些文人才會覺得,如果有什么文章能連賀知章都被震撼的話,那一定就是《蜀道難》了。
話說回來,為什么李白的《蜀道難》能成熱點文章?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道對大多數(shù)唐人來說是一個超級熱門的話題:蜀中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每年都需要向長安輸送大批物資;而朝廷對這個戰(zhàn)略后方也視為珍寶,每每都會派出高級文官鎮(zhèn)撫其地。因此,蜀道在當時可謂是朝廷命脈之一,不僅能獲得大眾的關注,還由于封疆大吏往來頻繁,獲得了話題熱門度加成。李白《蜀道難》一出,自然容易引起天下人的共鳴。
唐代所謂蜀道,其實是指溝通成都平原、漢中平原和關中平原道路的統(tǒng)稱。由于秦嶺的橫亙,本來三地是處于“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狀態(tài),而為了打通這條蜀道,蜀地先民從千年前的戰(zhàn)國末期就開始了艱難的筑路之旅。據東晉常璩編撰的《華陽國志》記載,蜀道最早可以追溯到周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47年)。傳說當時秦惠王送給蜀王5名美女。蜀王派“五丁”迎接。到梓潼時,五丁看到有一條大蛇盤踞在山中的洞穴之中,其中一人上前抓住大蛇尾巴想要將其拽出來,但力不足。于是五位壯士齊上,和大蛇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生死拔河。此時,天崩地裂一聲巨響,整個山全崩了,五位壯士和五名秦國美女全被壓死,但從此山分五嶺,上有平臺,蜀道也由此而成。
廣元劍門關絕壁“猿猱道”,全長440米,離地高差500余米,呈“之”字形沿懸崖縫而上,路寬處僅30厘米,窄處不到15厘米,李白在《蜀道難》中這樣描寫此處險要——“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今天人們所能看到的蜀道遺址大多在四川廣元境內,長達270 多公里,是保存最完整、保留文化要素最充分的一段蜀道?
這當然只是神話,除此之外,另一種極為流行的傳說是秦王將金子塞在石牛之中,騙蜀王說是一只能拉出金銀的神奇“金牛”,貪財?shù)氖裢跖闪恕拔宥 遍_山劈嶺,耗費大力開通蜀道,而五丁死于修建蜀道的過程之中。結果“金?!边\來之后,發(fā)現(xiàn)上當?shù)氖裢鯕鈶嵉貙⑹H釉诒苯迹ìF(xiàn)成都市北部一區(qū)就以金牛為名),此時秦國的大軍,已經沿著蜀人用鮮血和汗水開辟的蜀道席卷而來了。
顯然,這些傳說故事都是依托周慎靚王時秦司馬錯伐蜀而來,其中秦王利誘蜀人、蜀人派五丁開山、開山途中損失慘重、最終反而是秦軍通過蜀人開辟的蜀道一舉征服當?shù)氐脑囟紕e無二致。從這些蜀中故老相傳的故事中可見,當年為了開辟蜀道,蜀人曾付出重大犧牲,但換來的卻是一段亡國的沉痛血淚史。所以,李白說的“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并非虛言,而是對古蜀人不惜代價開辟蜀道的真實描寫。
經過歷朝歷代的營建,唐代溝通川陜的蜀道已經形成了四條成熟的大道,分別為鳳興道(又稱嘉陵、陳倉或者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四條大道由北向南均分三段,北段為長安到鳳翔,之后分別在鳳翔府、眉縣、周至縣和京兆府長安縣分別進入中段穿越秦嶺的嘉陵、褒斜、儻駱和子午四條谷道;穿越秦嶺之后,再分別經漢中盆地的三泉縣、金牛驛、興元府和洋州匯入南段;也就是從金??h到成都的入蜀驛道。
在這四條蜀道中,唐代行人最常走的就是鳳興道,因為該道距離最短,同時較其他諸道要平緩寬闊一些,沿途州縣驛站眾多,人煙稠密。李白詩中提到的“百步九折”“何盤盤”的青泥嶺,正是這條道上的必經之路。除了鳳興道之外,來往旅人次多的便是褒斜道,特別是中唐之后為了加強對西南的控制,曾六次整修開辟,成為中唐之后詩人行旅首選。儻駱道地方偏遠隱蔽,中唐之后成為帝王專用的逃難通道(唐德宗公元783年;唐僖宗公元880年)。子午道正是三國時魏延想要奇襲長安的所走的那條道,位于四道最東,由于距離唐代州府梁州、劍南較遠,較為冷僻,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愛吃的荔枝就是從這條路運到長安的。
《蜀道難》,現(xiàn)代,林凡,工筆國畫。取材于李白名篇《蜀道難》?!妒竦离y》原為樂府舊題,李白以此為題,用自己不世之才力,將古往今來的傳說與現(xiàn)實,山川景色與旅人心情融為一體。其筆勢如天風海濤、奇觀凸出,為后世推崇的著名詩作?
眾人皆有《蜀道難》
在李白之前,廣義的蜀道已經開辟了千年。這條溝通川陜的蜀道,無論是在戰(zhàn)爭還是和平年代,都具有不言而喻的戰(zhàn)略意義,往來其間的人也是熙熙攘攘??上攵竦肋@個主題,也自然早早就進入了文人的視線。實際上,甚至就連“蜀道難”這個題目,都是“自古以來”。早在南北朝時,劉宋郭茂倩廣采天下詩歌之后編成《樂府詩集》,其中已經明確記載,樂府舊題中有《蜀道難》。而在李白之前,至少就有三個人明確以詩歌形式寫過《蜀道難》,分別是梁簡文帝蕭綱、梁駢文大家劉孝威和陳代文學家陰鏗。
蕭綱是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tǒng)的胞弟,父子三人都有很高的文學造詣。他以《蜀道難》為題寫了兩首樂府舊題,一篇為“建平督郵道,魚復永安宮。若奏巴渝曲,時當君思中”,另一篇為“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聲下復高,猿啼斷還續(xù)?!睆膬热輥砜?,他似乎有點偏題,寫得長江三峽水路方向。考慮到當時南北對峙背景,他又是梁朝貴重親王(后為太子),實難要求他去川陜軍事對抗第一線犯險體驗生活,能把三峽水路的危險歌吟一番,已算是不錯了。
和蕭綱相比,劉孝威和陰鏗兩人描寫的則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蜀道。劉孝威也寫了兩首《蜀道難》,他擅長“宮體”,因此詩歌中少險峻多瑰麗之氣,對于蜀道艱險只是泛泛地說“玉壘高無極,銅梁不可攀”。倒是出身寒門的陰鏗,似乎頗有將心境和蜀道難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之意,在他的《蜀道難》最后明確地提出了“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已經略帶后來李白《蜀道難》中那種淡淡的憂傷之氣。
隋唐天下統(tǒng)一,蜀道成為交通南北,運輸物資的重要通路,途經文人不在少數(shù),描寫蜀道的詩歌也層出不窮。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漫游蜀地,途經蜀道的時候寫下了《散關晨渡》《晚留鳳州》,提到蜀道是“重門臨巨壑,連棟起崇隈”。四杰中的另一位盧照鄰也曾穿越蜀道,當他抵達離京師不遠的陳倉驛時,心情舒暢地寫下“巖景藹朱光”的“今朝好風色”的章句;而李白廣義上的同鄉(xiāng)陳子昂,在穿越蜀道之時,也寫過《曉發(fā)方騫驛》,細膩地描摹了秦嶺巴山之間“片陰常作雨”的情景。李白同時代的王維在穿越蜀道時,寫了一首名字長得嚇人的詩:《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但詩中意境卻平和可愛,他雖然覺得蜀道好險好可怕(“危徑幾萬轉,數(shù)里將三休”),但滿心佛系的他卻自從中間找到了“靜言深溪里,長嘯高山頭”的禪意,感受到“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的和、寂、靜……除了他們之外,諸如蘇颋、張說這些大家,在途經蜀道之時,也都不禁詩興大發(fā),為蜀道留下過不少佳作。
所以,當李白動筆寫《蜀道難》時,他遇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蜀道難》并不是什么新鮮的詩歌主題。如果再單單去吟詠蜀道風光,感嘆一下其中天險多么崔嵬,間或抒發(fā)一下自己憂傷的話,那么他的《蜀道難》就算作得再好,將來也只會在眾多同類詩歌中泯然眾矣。想要讓《蜀道難》成為能夠聳動公卿的爆款文,成為后世繞不過的經典,那就必須另辟蹊徑。
這對其他詩人來說或許很難,但是對于一代盛世詩仙李白來說,卻是理所當然。
金牛道,又叫石牛道。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將石牛中藏金,謊稱金牛贈送給蜀王,古蜀國五丁引金牛成道,故名金牛道?!队捍笥洝酚浭鑫宥{(或稱金牛峽、寬川峽)云:“連云疊嶂,壁立數(shù)百仞,幽邃逼窄,僅容一人一騎;亂石嵯峨,澗水湍激,為蜀道之最險”?
橫空出世的千古名篇
雖然在李白之前,已經有如此多人寫過蜀道和蜀道難,但還沒有一個人想過用全景式的手法專門以蜀道為題寫作。無論從篇幅還是角度上,大家似乎都陷入了一種思維定式,只是在蜀道看到什么就寫什么,無非就是路過哪些景點,見到什么場景,突然想到一些小確幸般的感慨,如此而已。唯有李白,他根本不在乎那些具體的道路,也不在乎蜀道上到底有什么,更不在乎什么詩詞章法的限制,他只是想要盡情發(fā)揮自己浪漫主義的想象,用各種凝練的詞語,將自己最具鮮明色彩的個性融入這首《蜀道難》的意境,就足以對所有同題材的詩形成降維打擊了。
在《蜀道難》中,李白首先借助古代傳說——蜀王“蠶叢”“魚鳧”和五丁開山的“地崩山摧壯士死”的慘烈,鋪墊蜀道開辟的不易,隨即聚焦蜀道之險——“上六龍回日,下沖波逆折”。青泥嶺攀登之難,行人路途之苦,讓人呼吸急促,心跳快得只能撫胸癱坐暢談。而此時又聽見悲鳥號古木,一股蒼涼之氣油然而生,不由得“使人聽此凋朱顏”。在山崖之上,杜鵑啼血,哀愁四塞,怎能不讓人感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此時,“連峰去天不盈尺”的險峻,“枯松倒掛倚絕壁”的驚險,腳下“砯崖轉石萬壑雷”的深淵,這種險惡的地勢環(huán)境,都一起向遠行途中的旅人逼來,讓人進退無路,只能哀怨“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即使安然渡過這些險關,隨后的蜀道后半程——劍閣依然危機重重,甚至有“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生命危險。如此下來,就算前途未來說得再好聽,那也不如早還家!
在這首294字的長詩中,李白通過奔放的言辭,不拘一格的表達形式,以及瑰麗的想象,在《蜀道難》中營造出一種神采飄逸的色彩,完全刷新了人們對這種題材詩的認知。也難怪這首《蜀道難》一問世,就奠定了李白在詩壇上不可動搖的地位。當人們讀到這首詩的時候,眼前浮現(xiàn)的不僅僅是蜀道,而還有一種更深遠的意境,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強烈感情。詩中的文字只是描述蜀道的艱難險阻,但所有讀到這首詩的人,都會強烈地感受到:作者絕對不是僅僅在說蜀道,在詩詞之外,他還有各種意境想要傳達,而且隨著每個讀者的經歷和三觀不同,他們心中被觸動的情感共鳴也會豐富多彩,各不相同。
事實上,后世不少文人在讀過《蜀道難》時,都會有一種強烈的幻覺,覺得自己似乎明白李白到底想要暗示什么,由此還引發(fā)了各種爭議,有的人認為是李白在罵嚴武(中唐重臣,安史之亂后兩次出鎮(zhèn)蜀地);有人則堅持認為李白是諷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逃蜀,或者是諷刺章仇兼瓊(禍國的楊國忠之薦主);還有人認為是因為李白仕途不順,借蜀道難為題以寄托。不過,關于這首杰作,資料實在太少,甚至就連李白什么時候創(chuàng)作的后世人也不太清楚。因此,這些說法最終都只是猜測罷了。話說回來,或許正是因為這些說不清道不盡的多重意蘊,才讓《蜀道難》成為海內傳唱的名篇,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寶之一吧!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