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字的最早出現(xiàn),也是在商周之際,而且最早的'運’的寫法是'從辵從軍’,后逐漸演化寫作'運’,但直到這時,還是當初的本義。
我以為我們現(xiàn)在的簡化字'運’,是一個失敗的改字案例,因為完全失去了象形字的屬性。
如果還是當初的'運’寫法,我們一目了然就可以知曉它和命之所以結(jié)合的原因,它的含義有運行、運轉(zhuǎn)、運算、運籌……
最重要的是,所有關(guān)于運的初始含義,幾乎都跟軍隊的活動相關(guān),因為軍隊作戰(zhàn)需要經(jīng)常遷徙,但軍隊的遷徙不是隨意的,這個過程尤其會凸顯人的主體能力。(從上古黃帝時代開始,易學數(shù)術(shù)就已經(jīng)和軍隊的遷徙、排兵布陣相結(jié)合了,也就更體現(xiàn)了'運’的可變性,和后天的人為性)。
之前分享過,從荀子開始,就已經(jīng)很清晰的拆解了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兩部分,也可以說是命的先天和后天。
荀子說:“節(jié)遇謂之命。遇不遇,時也”(意思是,無意中的遭遇就是所謂的命。能不能遇到,能不能被重用,是時運的問題)
到這時,命和運就聯(lián)系了起來。
這之后,就是命運是否有變數(shù)的各種研究了。
兩漢時,董仲舒有'天人感應(yīng)’的宿命論。
王充則有命運偶然性的論點,如有言:“以命當富貴,遭當世之祿,常安不危;以命當貧賤,遇當衰之祿,則禍殃乃至,??嗖粯??!保ㄊ裁匆馑寄??富貴的命,是遇到旺盛的時運,所以常常平安無險;貧賤的命,是遇到衰弱的時運,所以禍殃就來,受苦不快樂。)
這種觀點表明,命的好壞,與偶然性的時運相結(jié)合,就會有或安或苦的機遇。
南北朝時的劉晝,也主張命的偶然性,他說:“命運應(yīng)遇,危不必禍,愚不必窮;命運不遇,安不必福,賢不必達。故患齊而死生殊,德同而榮辱異者,遇不遇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命運是否與偶然性相適應(yīng),會造成天壤之別的結(jié)果。比如患難相同的人,生死卻不同;德操相同的人,榮辱卻不同。這與人偶然遇到的機遇、時運相關(guān)聯(lián)。
注:這時,命運的叫法已經(jīng)很平常了。
北宋時,王安石發(fā)出了'天命不足畏’的觀點。
朱熹的弟子陳淳《北溪字義》一書寫道:“命一字有二義,有以理言者,有以氣言者,其實理不外乎氣。人物之生,不出乎陰陽五行之氣。本只是一氣,分來有陰陽,陰陽分來有五行”。(可以說,是否定了天命的意志性、主宰性,而認為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明末的王夫之認為,人的主體性、有為性,是可以改造人自身的命運的。“君相可以造命……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意思是,民與君相有平等的創(chuàng)造自己命運的權(quán)力)”
明末清初的顏元同樣認為,命運是由人自造的。“地中生苗或可五斗,或可一石,是猶人生之命也……(意思是,人生的命運就像禾苗,人用養(yǎng)料培育它,五斗可得一石;如果不培育,一石可能只得五斗,這種結(jié)果是人造的,跟命運是人造的,是同樣的道理。)”
清代的魏源更是提出了“人定勝天,既可轉(zhuǎn)貴富壽為貧賤夭,則貧賤夭亦可轉(zhuǎn)為貴富壽。”的觀點,意思是,人的富貴長壽或是貧賤短命,都是自己造的,而不是天命決定的。
如果我們梳理下命和運結(jié)合的歷程,就能體會到命運的真正含義。
命運,其實就是把先天不可更改的命的部分,和后天可更改的命的部分組合在了一起,稱之為命運。
先天不可更改的命,稱作命,是人的出身、稟賦。
后天可更改的命,稱作運,是人一生所逢的時勢、環(huán)境和機遇。
那么,到底怎么改變命運呢?
老子《道德經(jīng)》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就是,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是聰明。能戰(zhàn)勝別人只能算是有力的,能戰(zhàn)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
從這個角度來說,能夠做到認識自己先天的命(甚至別人先天的命),并在社會實踐中揚長避短,這就是生存智慧,就是趨吉避兇,這是命運可改的第一個要點。
人是有思想的,是能計算的,尤其可參考運字的本來,就是軍隊的運籌。
所以對于時勢、環(huán)境和機遇,人只要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掌握正確的認知方法,采取有利于自身的決策,是可以做到趨吉避兇的,這是命運可改的第二個要點。
而認識先天稟賦,認識和決策后天形勢,就屬于命理學的范疇了,最有效的途徑,依然是來源于古人的智慧。
下篇將分享的主題是,為什么說東方的命理學,是最科學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