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園畫譜】初集【山水譜】,教畫水的圖譜并沒幾頁,大部分在教如何畫樹和畫山石。由此可見,山水畫中水的畫法相對簡單,重點是要學習樹木和山石畫法。所以我們周課活動,山水部分的選臨,就是著力于樹和山石的練習:第1-4周,學習怎么畫樹,從樹干、點葉畫到松樹柳樹;第5-8周,就都在練習如何畫山石,從石頭的畫法、披麻皴、小斧劈皴,到黃公望的巒頭畫法,另加第9周畫細泉法里的山體,共有5周在和山石打交道。
這里先來看看這5周,小伙伴們芥子園山石臨摹的練習,每周選出一張,作為臨摹示范,供大家參考。
▲ 左圖:@泉港匠人 的石頭畫法;右圖:@七葉 的披麻皴
▲ @南歌子 的小斧劈皴法
▲ @qqq 黃公望巒頭畫法
▲ @泉港匠人 的畫細泉法
之前小節(jié)過一篇畫樹的文章【如何臨摹芥子園中的樹】(點擊查看),這次畫完山石,我們就來研究研究山石畫法,尤其是皴[cūn]法。
▲ 【夢幻居畫學簡明】「山水論筆」清代 鄭績 撰于1866年
寫好書法的基礎,就是弄明白筆法,畫山水也需要研究用筆,即畫畫的時候如何使用毛筆。前人清代鄭績?yōu)槲覀冏隽撕芎玫目偨Y,他在【夢幻居畫學簡明】的「山水論筆」中這樣說:
用筆貴不動指,以運腕引氣。蓋指一動則腕松,而弗能引丹田之氣矣。是以有輕跳浮躁之弊,可知有力由于有氣,有氣由于能運腕。欲能運腕,則不動指是為秘訣。作書固然,作畫亦然也。
用筆以中鋒沉著為貴,中鋒取其圓也,沉著取其定也。定則不輕浮,圓則無圭角。所謂活潑者,乃靜中發(fā)動,意到神行之謂耳。豈輕滑浮躁,筆不入紙者哉!若體認不真,則趨向大錯,學者當細參窮究,以歸正學。
...
山水筆法其變體不一,而約言之止有二:曰勾勒、曰皴擦。勾勒用筆腕力提起(從正鋒筆嘴跳力),筆筆見骨,其性主剛,故筆多折斷,歸北派。皴擦用筆腕力沉墜(用惹側(cè)筆身拖力),筆筆有筋,其性主柔,故筆多長韌,歸南派。論骨其力大,論筋其氣長,十六家之中,有筋有骨;而十六家于每一家中,亦有筋有骨也。 如披麻、云頭多主筋,馬牙、乳柴多主骨,而披麻、云頭亦有主骨者,馬牙、亂柴亦有主筋者,余可類推,皆不能固執(zhí)一定,總由用筆剛?cè)?,隨意生變,欲筋則筋,愛骨則骨耳。
總結一下就是,山水筆法體現(xiàn)在兩處:勾勒和皴擦,勾勒用正鋒,皴擦用惹側(cè)筆,惹即輕的意思,惹側(cè)筆就是輕側(cè)毛筆。鄭績在前文里提到用筆貴在中鋒,所以惹側(cè)筆只是輕側(cè),畫時依然要力求用筆的力度和圓轉(zhuǎn)。
鄭績在筆法后,立即提到了「十六家」,這「十六家」指的是山水畫中山石的16種皴法。皴法,簡單來講,就是用毛筆畫出山石的凹凸紋理、質(zhì)感和明暗。不同地域的山石紋理質(zhì)感不同,所對應的皴法也不一樣。比如北方的山,石質(zhì)外露,適合大斧劈皴;南方的山,披著厚厚的土層,草木豐茂,多用披麻皴。所以一種皴法,是對應著一種山石的。
鄭績總結的「十六家」和【芥子園畫譜】「計皴」里提到的皴法數(shù)量和種類是完全一致的,想必清代以前皴法的總結在16種也是公認的。皴法作為一種技法也是在不斷演化豐富的,如近代傅抱石在「亂柴皴」基礎上發(fā)展出「抱石皴」。然而我們的目標是深度學習芥子園,我們又是初學,當師古,還得取法乎上,所以今天就暫把討論范圍限定在這16種。
▲ 【芥子園畫譜】初集【青在堂畫學淺說】「計皴」
仔細查看芥子園山水譜目錄,及其對應的畫譜內(nèi)容,會發(fā)現(xiàn)芥子園并沒有具體羅列這16種皴法??赡芙孀訄@提倡「先攻某一家」,所以在介紹皴法時會混入名家的介紹,某些皴法直接以名家命名,比如「馬遠皴」,其實就是斧劈皴,又如「石法」中說的「北苑巨然法」也是在講披麻皴,還有「云林法」是指折帶皴。另一方面,個別皴法缺失介紹,比如馬牙皴、芝麻皴、骷髏皴、鬼皮皴... 尤其是這鬼皮皴,沒有圖片示范,實在無法想象是什么樣的鬼皮??。
好在細翻【夢幻居畫學簡明】原文,發(fā)現(xiàn)原來這套書和芥子園非常相似,題材也涉及山水、人物、花鳥,不僅有畫論,也有對應的圖譜輔助。【夢幻居畫學簡明】的出版晚于芥子園初集將近200年,畢竟是青出于藍,16家的皴法,都一一做了文字介紹和圖譜,圖譜更是很周到的提供了畫石、畫山兩種示例。原書把畫論和圖譜獨立為前后兩部分,這里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把畫論和圖譜一一對應起來,力求讓大家對于皴法有個直觀而詳細的了解。
古人寫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頭、曰芝麻、曰亂麻、曰折帶、曰馬牙、曰斧劈、曰雨點、曰彈渦、曰骷髏、曰礬頭、日荷葉、曰牛毛、曰解索、曰鬼皮、曰亂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樣山石名目,并非杜撰。
1.披麻皴
1.披麻皴
披麻皴,如麻披散也。有大披麻、小披麻。大披麻筆大而長,寫法連廓兼皴,濃淡墨一氣渾成,淋漓活潑,無一筆滯氣。此法始自董北苑,用筆稍縱,筆從左起,轉(zhuǎn)過右收,起筆重著,行筆稍輕。悠揚輾轉(zhuǎn),收筆復重,筆筆圓運,無扁無方,石形多如象鼻。后清湘、八大山人、徐文長喜為之。至巨然、米元章、吳仲圭、董玄宰、王石谷輩俱是小披麻耳。小披麻筆小而短,寫法先起輪廓,然后加皴。由淡至濃,層層皴出,陰陽向背,或焦或濕,隨意加擦,較大披麻為稍易。北苑亦多作此,后輩皆宗之,近世更喜學之。
2.云頭皴
云頭皴,如云旋頭髻也。用筆宜干,運腕宜圓,力貫筆尖,松秀長韌,筆筆有筋,細而有力,如鶴嘴畫沙,團旋中又須背面分明。寫云頭皴每多開面而少轉(zhuǎn)背,若不轉(zhuǎn)背,則此山此石,與香蠟餅無異矣。轉(zhuǎn)背之法,如運線球,由后搭前,從左搭右。能會轉(zhuǎn)背之意,方是云頭正法。
3.芝麻皴
芝麻皴,如芝麻小粒,聚點成皴也。其用意與雨點大同小異,先起輪廓,從輪廓中陰處,細細點出陰陽向背,正是天地間沙泥結成大石,光中有粒,凹中有凸之狀。故用濕筆干筆俱宜染淡墨,青綠亦可,惟點須參差變動,最忌呆點,呆點則筆滯,筆滯則板,板則匠而不化矣。
4.亂麻皴
亂麻皴,如小姑滾亂麻籃,麻亂成團也。麻絲即亂何以成為畫法耶?不知山石形像無所不有,天生紋理逼肖自然,蓋亂麻石法是石中裂紋,古人因其裂紋幼細如麻絲,其絲紋紊亂無頭緒可尋,故名曰亂麻也。作此法不能依樣葫蘆,拘泥成法,必須多游名山,留心生石,胸中先有會趣,庶免臨池窒筆。
5.折帶皴
折帶皴,如腰帶折轉(zhuǎn)也。用筆要側(cè),結形要方,層層連疊,左閃右按,用筆起伏,或重或輕,與大披麻同。但披麻石形尖聳,折帶石形方平。即寫崇山峻嶺,其結頂處亦方平折轉(zhuǎn),直落山腳。故轉(zhuǎn)折處多起圭棱,乃合斯法。倪云林最愛畫之,此由北苑大披麻之變法也。
6.馬牙皴
馬牙皴,如拔馬之牙,筋腳俱露也。馬牙之皴側(cè)筆重按,橫踢而成,落筆按駐,禿平處像牙頭。行筆踢破,崩斷處如牙腳。輪廓與皴交搭渾化,隨廓隨皴,方得其妙。若先廓后皴,必成死板矣。此法馬遠、黃子久多作之。
7.斧劈皴
斧劈皴,如鐵斧劈木,劈出斧痕也。斧劈亦是側(cè)筆,亦有大、小之分。大斧劈類似馬牙。側(cè)按踢跳,頭重尾輕。輪廓隨皴交搭,一氣呵成,此與馬牙同;惟馬牙筆短,一起即收,斧劈筆長,踢拖直消,此與馬牙異耳。山脊無皴以光頂之字接連氣脈,俗人呼為爛頭山者,即所謂斧劈山矣。羅浮有之,澳門、香港,咸海、砂龍,更多此體。小斧劈皴用筆尖勾跳,可以先起輪廓而后加皴,與小披麻仿佛同意。李成、范寬、郭忠恕多畫之,至小李將軍則變小斧劈而為大斧劈也。大斧劈用筆身力,小斧劈用筆嘴力,當分別之。
8.雨點皴
雨點皴,全用點法,宜於雨景也。雨景之法始於米元章,故人皆稱為米點。元章天性活潑,不入纖小,隨意點綴,便成樹林、山石,或濃或淡,乍密乍疏,模糊處筆墨之跡交融,明凈處點渲之形俱化。一幅淋漓,不必樓臺殿閣。若有若無,自有「雨中春樹萬人家」景象也。米家發(fā)源北苑,寫山亦有輪廓,寫樹亦有夾葉,蓋變化苑之披麻,專取北苑之雨點,自成一家。今人不味米中奧旨,輒曰米畫易學,特為可惜。友仁畫仍用雨點,但用筆稍細致,變大米而成小米。所謂雨點法,即米家父子法也,高房山善學之。
9.彈渦皴
彈渦皴,如流渦滾也。長江水底巨石阻流,撞激水勢,從下滾上,水面回瀾旋轉(zhuǎn)中,如浪如泡,或高或低,其山石之形狀似之,故名彈渦石,即今之咸海之濱所結水泡石是也。用筆微側(cè)旋轉(zhuǎn)運動,不泥皴廓,多作石眼,如水泡然。石眼之旁隨氣接襯幾筆。筆宜簡不宜繁,一氣寫成,然后用墨染出,背面兼襯貼余氣,斯為得法。
10.骷髏皴
骷髏皴,如頭顱尸骨也。人頭枯骨,畫法何必以此立名?不知山石形象多似佛頭,若名佛頭,只見光禿,未得眶齒玲瓏、枯瘦嶙峋之狀。古人蓋有深間其間,李思訓每畫之。純用鉤勒,精細謹嚴,絲毫不茍,細中有力,密處有疏,或像龍頭,或如佛首,正側(cè)左右,眼鼻畢呈,長短參差,形影俱在。宜作小幅,當用白描,更須以細樹夾葉曲檻回廊襯之。
11.礬頭皴
礬頭皴,如礬石之頭也。礬頭石多棱角,形多結方,每開一面,周圍逼凸,直廓橫皴。每起工字細紋,高峙倒插,如疊礬堆。用筆中鋒,用墨可焦可濕,焦可加擦,濕則加染,劉松年多作此。
12.荷葉皴
荷葉皴,如摘荷覆葉,葉筋下垂也。用筆悠揚長秀筋韌。山頂尖處如葉莖蒂,筋由此起,自上而下,從重而輕,筆筆分歧,四面散放,至山腳開處,如葉邊唇,輕淡接氣,以取微茫,此荷葉之法盡矣。當用蟹爪枯樹配之,秋柳亦可。
13.牛毛皴
牛毛皴,如牛之毛也。牛毛法與小披麻無異,惟小披麻用筆稍縱,牛毛必用正鋒,小披麻粗幼兼用,牛毛有幼無粗,如發(fā)如毛,故寫牛毛法,墨不宜濃,筆不宜濕,筆濕墨濃,則融成一片,毛不成毛矣。必要渴筆淡墨,細細密皴,再加焦墨疏疏醒之,濃里有淡,淡上見濃,毫絲顯然,層次不混,乃是牛毛嫡派。
14.解索皴
解索皴,如解散繩索也。解索與長披麻之法同類,然麻經(jīng)結為繩索,復將繩索解拆散開,則麻雖非繩索比,而繩索攀卷之性猶存也。故長披麻不過悠悠揚揚而已,解索竟自攣攣曲曲矣,王叔明喜畫之。
15.鬼皮皴
鬼皮皴,如鬼之皮也。鬼皮之紋皴,山石之紋亦皴,故立此名。用筆寫法略鉤輪廓,皴要顫筆,筆筆疊連留眼,每皴一筆,如兩點相連,連疊相交。最忌相撞,相撞則疊亂,亂則無眼,無眼則成板實光平,不見其為皴矣。鬼皮法頗與短披麻同,但披麻直皴,意在光滑;鬼皮顫皴,意在縐澀。此中用意不可不剖析也。
16.亂柴皴
亂柴皴,如柴枝亂疊也。亂柴法與亂麻、荷葉同為一類,但亂麻筆幼而軟,有長絲團卷之意。亂柴筆壯而勁,有枯枝折斷之意。荷葉筆氣悠揚如荷翻夜雨,亂柴筆勢率直如柴經(jīng)秋霜。石之陰處皴密而粗,彷佛重堆柴頭。石之陽處皴疏而細,儼然斜插柴枝。直筆中參以折筆,筆筆用力,即筆筆是骨。骨法用筆,此之謂也。亂柴石即今之壽山石,石多裂紋。有志畫學者當會此意,勿因名離實也,樹宜秋林用鹿角枝配之。
以上便是全部16種皴法的介紹。
圖譜中「礬頭皴」缺失一頁,不知是網(wǎng)上資料問題,還是原本就缺失一頁。查了京東,正巧今年3月,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最新出版了【藝文叢刊三輯:夢幻居畫學簡明】,32開的大小,總共有321頁,想必也是全本,有興趣的不妨留意一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