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會察言觀色,說話的時候看著別人,看別人有什么反應。而有心計的人,看到別人的臉色變化,會說出迎合別人的話,為的是討別人喜歡,增進友誼。其實,察言觀色本身就是功利性的方法,很容易走入心機重重的境地。
在古代就有察言觀色的人,尤其是在官場上,這樣的人最多。倘若不有求于人,不和人拉關系套近乎,也不琢磨人,何必要察言觀色呢?可以說,察言觀色的人已經(jīng)走向交往的成熟階段,并非只是人們不成熟時期的自顧自地說話,只圖自己痛快,不顧別人感受。于是,一些人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傾聽,尤其是知道有比自己能耐更大的人,有比自己官位更大的人,有更富有的人,必要的時候還要團結別人,讓別人為自己做事,也就走向成熟了。
古代官場上的官員都是成熟的人,善于請客送禮拉關系。在他們沒有進入官場之前,大多數(shù)都是書生,沒有上級管束,但有私塾的老師約束,學了“四書五經(jīng)”之后,就學會了“禮”,要對老師恭恭敬敬,還要在老師高興的時候才去問問題。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到自己問老師的經(jīng)歷,“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币蠢蠋熌樕珕枂栴},俯下身子,側著耳朵傾聽,表示尊重。遇到老師不高興,就要更加恭敬,禮數(shù)更加周到,不敢搭話,等到老師高興了,再去問。即便宋濂比較愚鈍,最終還是有很多收獲。也就是說,從學生時代開始,古代的書生們就學會了察言觀色的本事。等到進入官場之后,各種應酬就來了,更要察言觀色。老師的角色變成了上級領導,要善于迎合領導,而不至于說話嗆了領導的肺管子。
官員學會了察言觀色,就不會在說話辦事的時候違背領導意圖了。上下關系和諧一致不是很好嗎?要是面見皇帝,就不能察言觀色了,不能直視皇帝,只能低著頭,誠惶誠恐,聽皇帝的聲音,揣摩話外之意,才能做出適當?shù)幕卮?。至于對下級的談話,也要察言觀色,不能隨便說話,以至于被下級抓住把柄。至于面對老百姓說話,一般情況下不會有那樣的機會,要是征收賦稅的時候,征兵的時候,或許可以面對老百姓說一些“愛民如子”的話,不過仍然要察言觀色,不能隨便說話,以免出現(xiàn)民憤。
察言觀色就是要把話說得委婉動聽,合乎對方的意思,而不至于出現(xiàn)爭論的情形。當然,也有人察言觀色之后,故意激怒對方,讓對方做出過激的行為,有點“激將法”的意思,也有點故意讓人不理智的意思。如此一來,察言觀色的人就帶有“厚黑”的意思。而他們自己一般隱藏比較深,不會輕易表露情緒,也不會在臉上掛出來。傳說《三國演義》中劉備有一樣別人沒有的本事,就是“喜怒不形于色”,不管是高興還是發(fā)怒,臉色平淡如水,不會帶出情緒來。這樣本事能救他的命,在“青梅煮酒論英雄”一節(jié)中,曹操說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時候,天上正好打了一個雷,嚇得劉備掉落手中酒杯。曹操問他為什么掉落酒杯,他說是打雷嚇的,其實只是怕曹操算計他。在曹操看來,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和劉備,要是曹操鏟除了劉備,不就剩下曹操一個英雄了嗎?劉備嚇得連夜逃走,而曹操也真的要算計他。只是,為時已晚。要是當時劉備臉面上露出被嚇壞的驚恐表情,就有可能被曹操算計,也就不會有后來的蜀國皇帝劉備了。
曹操善于察言觀色,沒有看出劉備當時的恐慌,而善于察言觀色的人大多都是權謀者,是善于運用權謀算計別人的人。除了官員有這樣的能力,企業(yè)家也有這樣的能力,善于交際的人也有這樣的能力。察言觀色之后揣摩對方心理,再說出對方喜歡聽的話,其實自己內(nèi)心早就進行了一番衡量,知道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也善于在言語和行動上騙人。騙人的目的在于獲取自己的利益,哪怕這種利益是不正當利益,也仍然要獲取。也就是說,善于察言觀色者一般都是勢利小人,要不就是善用權謀者,比較危險,人們要遠離他們。
明末的朱用純曾說過:“察言觀色,大是進德關頭。然察言觀色以省己,是進德事;若察言觀色以迎人,是敗德事?!辈煅杂^色要用以自省,而不是逢迎,自省就是進德,逢迎就是敗德。以功利目的來劃分察言觀色的界限,似乎很有道理。不過,察言觀色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功利屬性,小孩觀察大人,察言觀色,實在是為了安全需要,為了自保,而大人察言觀色,就一定帶有很濃重功利色彩。還是用朱用純先生的說法作為勉勵吧,不要把察言觀色用在把接逢迎方面,免得成為敗德者。
從察言觀色者的心理來看,不外乎求安全,求同情,求諒解,求支持,求官,求財,求色,求名,求利,求上位,大多都帶了赤裸裸的功利目的,自省的并不多?;蛟S,這就是莊子反對的心機吧。要想不被算計,還是遠離察言觀色者吧,要是想獲得自由,就不好做察言觀色者。不過,要想在社會上混,還是要學會察言觀色吧。
聯(lián)系客服